2016年第11期(下半月)科研◎技术推广论玉米常见病害与防治技术李生(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三井乡农牧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黑龙江绥化[中图分类号]S435.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6)11-0193-01发病规律:病菌以休眠的孢子囊在土中或在病残体上越冬。在玉米生长中后期(7~8月)温度较高(23~30摄氏度)、湿度较大(相对温度85%以上)、且阴雨日较多时,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低洼潮湿地块和连作地块发病较重。深耕深埋,防治方法:①玉米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株,创造不利于减少病菌初侵染来源。②合理排灌,降低田间湿度,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③不用病株作饲料或沤肥。④重病田应和其他作物轮作2~3年。152000)玉米褐斑病、玉米黑龙江省玉米病害主要有玉米大小斑病、下面简要介绍如下。穗腐病和粒腐病、玉米病毒病等,1玉米大斑病在大发生年玉米大斑病也叫条斑病。各玉米产区都有发生,份,感病品种减产50%左右。也侵染叶鞘和苞叶。发病初症状:本病以侵染叶片为主,期,叶上出现水浸状青色病斑,以后逐渐沿叶脉向两端扩病斑展,形成黄褐色,边缘褐色的梭形大斑。温度高时,使植株在叶正反两面生大量灰黑色霉层。病斑能结合连片,早期枯死。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内外越冬。田间传播发病的初次侵染菌源,主要来自玉米秸秆上越冬病组织重新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气流传播。适宜于发病的温度为20~25℃,超过28℃对病害有抑制作用。防治方法:①种植杭病品种如丹玉13、中单2号等。②或深耕深翻,压埋病原。③加强清除田间病残体,集中烧毁,增强抗病力。④用50%多菌田间管理,促进玉米健壮生长,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液,湿性粉剂500~800倍液,于玉米雄花期喷1~2次,每隔10~15天喷1次。4玉米穗腐病和粒腐病并症状:果穗及籽粒均可受害,被害果穗顶部或中部变色,黄褐色霉层。病粒无光出现粉红色、蓝绿色、黑灰色或暗褐色、泽,不饱满,质脆,内部空虚,常为交织的菌丝所充塞。果穗病部仓苞叶常被密集的菌丝贯穿,黏结在一起贴于果穗上不易剥离,各种颜色的菌丝和分贮玉米受害后,粮堆内外则长出疏密不等,生孢子,并散出发霉的气味。为初染病源。病发病规律:病菌在种子、病残体上越冬,温度在15~28℃,菌主要从伤口侵入,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高温多雨相对湿度在75%以上,有利于病菌的侵染和流行,以及玉米虫害发生偏重的年份,穗腐和粒腐病也较重发生。玉米粒没有晒干。入库时含水量偏高。以及贮藏期仓库密封引起玉米粒不严,库内温度升高,也利于各种霉菌腐生蔓延,腐烂或发霉。合理防治方法:①实行轮作,清除并消毁病残体。适期播种,减少伤口侵染的机密植,合理施肥,促进早熟,注意虫害防治,充分晒干后入仓贮存。②药剂拌种及会。玉米成熟后及时采收,药剂防治。2玉米小斑病症状:玉米从幼苗到成株期均可感病且造成较大的损失。以一般先从下部叶抽雄、灌浆期发病看。病斑主要集中在叶片上,后变为黄褐色或红褐片开始,逐渐向上蔓延。病斑初呈水浸状,近圆形或长圆形,有时病斑可色,边缘色泽较深。病斑呈椭圆形、见2~3个同心轮纹。在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内越冬,翌年温度比较适宜的5、6月份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防治方法:①推广种植中单2号、丹玉13等抗病高产品种,在拔节及抽穗可有效减轻小斑病的发生为害。②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病力。③清洁田园,将期追施复合肥,促进健壮生长,减少发病来源。④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病残体集中烧毁,或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性粉剂500倍液,每7天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从心叶末期到抽雄期,喷1次,连续喷2~3次。5玉米病毒病玉米病毒病有玉米粗缩病和玉米矮花叶病两种。症状: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感染发病,苗期受害重,5叶宽短而厚,心叶期~6叶期即可表现症状,病苗叶片浓绿僵直,矮化,不能正常展开,病株生长迟缓、9叶期~10叶期,病株节多数不能抽穗结实。个间缩短,矮化明显,常不及健株的一半,没有花粉,果穗畸形,花丝极别雄穗虽能抽出,但分枝极少,少,多不结实。发病规律:玉米5叶期以前易感病,10叶期以后抗性增强,即便受感染发病也轻。防治方法:①种植抗耐病品种。②加强栽培管理,调整播期,适当晚播,使玉米幼苗感病期避开灰飞虱成虫盛期。彻底清减少毒源。增施有机除田间、地边杂草,及时拔除病株带出田外,肥,及时浇水,增强玉米抗病力。③玉米播种时要进行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降低玉米被侵染的几率。玉米苗期喷洒25%扑虱灵亩用20克~25克,在玉米1叶1心可湿性粉剂,消灭传毒媒介。期,亩用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7天~8天喷1次,连喷3次。3玉米褐斑病玉米褐斑病在我国绝大多数玉米产区都有发生。温暖潮湿区发生较多。以叶和叶鞘交接处病斑症状:发生在叶片、叶鞘和茎上,渐变成褐色或紫褐最多,常密集成行,初为白色到黄色小斑,后期病色,圆形、椭圆形到线形,隆起附近的叶组织常呈红色,叶脉和维管束斑的表面破裂,散出褐色粉末。病叶局部散裂,残存如丝状。NongMinZhiFuZhiYou农民致富之友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