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校德育环境的新变化及其优化策略

高校德育环境的新变化及其优化策略

来源:华佗小知识
高校德育环境的新变化及其优化策略

摘要:德育活动离不开一定的环境,环境对德育活动的影响是客观和普遍存在的。认清和掌握当前德育环境的特点,从而得出德育环境优化的策略,可以增强德育工作的有效性。本文针对高校这一具体对象,研究近些年高校德育环境的新变化,在此基础上阐释了高校德育环境建设的策略和途径。 关键词:高校 德育环境 新变化 策略

当前,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发生着重大变化,这些环境的新变化对当今高校德育产生了强烈的冲击,给高校德育环境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分析环境的新变化对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德育环境定义的界定

界定高校德育环境的概念,首先要清楚德育、环境及德育环境的相关定义。 德育的概念是我国德育界长期以来存有争议的焦点问题之一。当前,比较认可的观点是将德育的概念区分为广义德育和狭义德育。广义的德育是相对于智育和美育来界定的,不仅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还包括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本文所称的德育为广义的德育。 环境是一个极为宽泛的概念,既有物质形态,又有精神形态。“环境是指人类主体活动赖以进行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文化条件的总和。”[1]从最通常的意义上说,所谓环境,就是环绕在人的周围并给人以某种影响的客观现实。环境既构成了人类实践活动的对象,也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各种条件,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契机。正所谓:“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了人”。[2]

根据德育和环境的定义,德育环境是指影响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形成、发展和人的德育活动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3]。德育环境有广义的界定和狭义的界定之分。广义的德育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等等。张耀灿、陈万柏指出:“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4] 狭义的德育环境仅指单位内部环境,顾明远指出:德育环境就是“教育者为实现德育目标和任务而设置或使用的具有教育因素的环境。”[5] 本文所研究的德育环境为狭义的德育环境,仅指高校内部德育环境。基于上面对德育、环境、德育环境定义的界定,我对高校德育环境下如下的定义:高校德育环境就是指高校德育工作所面对的围绕在教育对象周围并对其产生影响的客观存在。 二、高校德育环境的新变化 1、高校德育环境社会化

现如今,高校已经不再是远离世俗社会的净土,而是社会的各种信息的大染缸。社会大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着高校德育环境的建设,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在充分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也看到大量经济规则已经渗入到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学校也不能幸免。现在的学生无论在确定人生目标的问题上,还是在学习方式、就业观念、生活方式等的问题上,都深受社会导向的影响,十分务实,学校正走入一个日益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学校德育显然不能回避这样的一个趋势。社会问题给学校德育环境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也给学校德育提出了必须与宏观社会变化同步并解决两者之间矛盾的任务。 2、高校德育环境虚拟化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成为继报纸、电台、电视之后最具魅力和活

力的“第四媒体”,并迅速抢占了传统媒体市场。网络环境具有自由、开放、交互性强的特性,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束缚,为大学生开拓了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对高校德育环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就是网络的上述特性,使德育环境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网络的产生给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其中有一些不健康甚至反动的信息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价值和文化观念。尤其是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例如,网络中西方国家以一些电影和时事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和思想的渗透;网络游戏中的色情、凶杀、暴力等的不健康场景也对大学生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同时,网络具有个体性、隐匿性、虚拟性的特性,使大学生处在一个现实和虚拟相矛盾的两个世界。许多大学生为了逃避现实而沉浸在网络虚拟世界之中不能自拔,把现实生活抽象化、数字化。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迷恋网络很可能扭曲大学生的人格,导致个人中心主义的倾向,并出现一系列的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网络具有平等、互动和人际交往的特性,学生们可以进行平等的交流对话,使人产生成就感和满足感。可是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时,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在网络中寻找慰藉。这样下去,很大程度上会淡化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交往意识,削弱人际交往的能力。 3、高校德育主体居住分散化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出现了很多高校大学校区规模扩张的情况,甚至出现了多个校区的新情况。一些学校学生成倍增长,学生居住十分分散,使大学生学习、生活不再像过去那样相对集中,有的在不同的校区学习、生活,有的甚至在校外租住房子自己单住,这样一来,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呈现出了分散性的特点,与之相适应,教育活动也呈现出了分散性的特点。同时,网络己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了解社会、交流思想的重要渠道,学生可以通过上网获取信息,可以在网上自由发表言论,学生既是网络的宣传客体,又是网络的宣传主体,这些都导致了高校德育教育很难进行集中灌输。 三、针对新变化的优化策略 1、树立开放的环境意识

学校教育的特点和社会环境对教育的影响决定了德育环境必须要开放。前苏联著名伦理学家德罗布尼斯基在他的《道德的概念》一书中指出,不要把道德从人的活动中分离出来,道德不是区别于社会现象中的其他现象的特殊现象,不能限定道德的空间范围,道德渗透在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有句名言: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德育教育只有与现实的生活相碰撞、相作用,才能形成真正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这样形成的道德品质才能牢固持久。

高校要从社会生活现实和当今学生的思想特点出发,积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思考现实问题,可以利用班会或团会等学生集中的时间,对一些突出的社会问题和丑陋的社会现象,加以分析和探讨,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解惑和引导。此外,学校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和体验社会的复杂性,让学生在价值观念多样化、道德观念多元化的现实生活中找到方向,增强抵御各种错误观念和腐朽思想的能力。 2、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德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的组织保障。高校德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两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两课”教学是大学生德育的主渠道,“两课”教师是大学生德育的生力军。共青团干部、辅导员、班主任不仅是大学生课外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更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指导

者和引路人,他们工作在学校管理和德育工作的第一线,是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高校要采取切实措施,通过进修、攻读学位、科研资助等多种形式和手段提高他们的专业化水平。在生活待遇方面,提高他们的工资水平,能让他们安心本职工作。在教材编写、出版等科研方面给予与专业教师同等的支持和帮助。要着力培养一批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理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善于联系实际,老中青相结合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带头人和教学骨干队伍,使他们成为“研究型”的德育工作者;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党团干部和辅导员专职队伍,从实际出发,解决好教师职务聘任问题,解除他们生活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成为“实干型”的德育工作者,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3、创建高品位的校园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

高品位的校园物质环境所表现出的理念会对师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产生正面影响。在校园物质环境建设方面,高校应寓思想和文化教育于环境建设中,通过具有象征意义的标志性建筑物的建立以及诸如校园宣传橱窗和板报的设立,办公室、教室的布置,校园雕塑的摆放,名人画像、名言警句、艺术作品的悬挂等校园环境的点缀来体现出全校师生的共同思想、共同情感、共同审美观等精神文化。要通过校园物质环境建设,特别是教学楼、图书馆、学生餐厅、公寓、文体活动场馆的建设,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校园文化环境是高校德育环境的支撑环境。优秀的校园文化是潜在的教育力量,对德育具有凝聚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和导向功能。、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并以此作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所谓大学校园文化是指以大学校园物质形态(校园环境、教学设施等)为基础的,以师生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为核心的,以校园特色的人际关系、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由师生参与创办的报刊、讲座、社团、沙龙及其他文化活动为表征的精神环境、文化氛围。[6] 在今天,我认为应着重以下两个方面的建设:

第一,弘扬先进文化。大学生精力旺盛,求知欲强,接受新事物快,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成熟时期,阅历浅、经验少,知识水平有限,对新出现的各种文化不能很好的认识和对待,往往兼收并蓄,带有极大的盲目性。因而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高校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弘扬先进文化。要加强宣传工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加强校园环境管理,办好广播、宣传橱窗和校报校刊。同时克服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商业化、世俗化等不良倾向,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建设高层次、高品位的校园文化。

第二,积极利用网络。在高校德育环境越来越趋向于虚拟化的今天,高校要善于利用网络,通过网络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高校可以通过开通红色网站、制作德育网页、增加网络道德教育、在网上宣传马列主义等方式,丰富和拓展“两课”教学的内容。德育教师可以精心设计各种栏目,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网络德育活动,营造健康的网络空间,拓展高校德育的虚拟环境。同时,要加强网络监控,真正建立起网络安全的“防护墙”。

高校德育环境对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若不主动认识到德育环境的新变化,并不采取相应的措施,环境就不会有效地成为高校实施德育的途径。高校应该重视环境在德育中的作用,并注意德育环境的新变化,以真正实现德育环境的育德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思政司,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95年。

[4] 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10页。

[5] 顾明远,《教育大词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5页。 [6] 李海燕,论高校德育环境建设[D],2006年

范闻霖 女 1984.11.26 华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学院研究生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