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2015年《陋室铭》《爱莲说》
中考习题真题汇编
《爱莲说》中考集锦
爱 莲 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甚蕃 多 (2) 亵玩 亲近而不庄重 (3) 宜乎众矣 应当 (4)出淤泥而不染 而:却 (5)陶后鲜有闻 少 (6)亭亭净植 树立;立
(7)香远益清 益: 更(更加) (8)不蔓不枝(生枝蔓;长枝节) (9)濯清涟而不妖 洗涤 (10)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耸立的样子 .. (1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认为 .2.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喜爱菊花,陶渊明之后很少听说了。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过却不妖艳。 (3)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4)莲,花之君子者也。 莲,是花中的君子。
(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该是很多了。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7)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莲的茎)中间通透,外面笔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8)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
A.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B.香远益清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C.中通外直 指通豫南 D.陶后鲜有闻 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5.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D )
A、可爱者甚蕃(pān ) B、出淤泥而不染(xū)
C、濯清涟而不妖 (zhū)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xiè) 6.下列“之”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C ) A.水陆草木之花 B.花之隐逸者 C.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牡丹之爱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
A.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 ..
B.丹之爱,宜乎众矣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 ..C.命童子取土平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D.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8. 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 相同:表现出他们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不同: 陶渊明面对污浊的环境,选择了归隐;周敦颐强调人格修养,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但人格可以是很高尚的。
9. 文中作者运用了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写法,把“莲花”比喻“君子”不求富贵名利,安贫乐道,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的高尚品格。 在我国很多古诗词中,也用到了这种手法,如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发对友人绵绵不尽的深情;李商隐在《无题》诗中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表达了坚贞的爱情;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10.《爱莲说》中爱菊、爱莲、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分别是什么?
爱菊代表的人生态度是陷居避世;爱莲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高洁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功名利禄。
11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黑泥),与之俱黑”,而周敦颐则说莲“出淤泥而不染”。围绕“环境与人”的关系,提炼出这两句话各自蕴含的观点。 环境可以改变人;人可以不受环境的影响。 12.根据上文说说作者心中的君子具有怎样的品质。
作者心日中的君子应该具有洁身自好、不慕名利、庄重豁达的高贵品质。
13..阅读本文,许多同学喜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因为这两句写出了莲的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你还喜欢本文中描写莲的那些语句?为什么?(3分)
示例:我喜欢“香远益清”这句话,因为这句写出了莲的芬芳,比喻君子美名远扬。 14.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5.从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中,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追求? 追求高尚情操,正直人格。
16.本文主要写的是“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
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突出莲之高洁,赋予莲花美好的品质,同时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正直伟岸的高尚情操。
17.乙文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请从其象征意义入手谈谈你的认识。
象征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的品质。在当今社会,学习这一品质尤其重要。
18.文末为什么将前文“菊、牡丹、莲”的写作顺序改为“菊、莲、牡丹”? 为了突出作者对当时追名逐利世风的讽刺与批判,深化文章的主旨。
19.“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世人缺少君子之德的遗憾(惋惜,慨叹),对世人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视(嘲讽)。 20.《爱莲说》这篇散文,在做人方面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无论环境怎样,都要保持高洁的品格(操守);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在精神上、人格上保持,不随波逐流。
21.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的原因各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陶渊明“爱菊”的原因:花之隐逸者也;世人“爱牡丹”的原因:花之富贵者也。 22.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4分)
示例一:这是一个反问句。表达了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示例二:既明确写出了作者对莲花的喜爱,又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的事态的厌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
23.《爱莲说》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志”是: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刘禹锡《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1)有仙则名 名:出名(或:著名) (2)谈笑有鸿儒( 大 ) (3)惟吾德馨 德馨:品德高尚 (4)无丝竹之乱耳(奏乐的声音;扰乱) (5)可以调素琴 (调弄,这里指弹奏) (6)谈笑有鸿儒 博学的人 (7)无案牍之劳形 使身体劳累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的词。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公事文书使身体劳累。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内。 (4)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3.用《陋室铭》中的句子填空。(1分)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二句,极交友之妙境。 4.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3分)
刘禹锡:陋室不陋 颜回:不改其乐,安贫乐道 5.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6.下列各组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3分)
A. 斯是陋室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B. 无案牍之劳形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C. 有龙则灵 学而不思则罔 D.可以调素琴 皆以美于徐公
7.下面句中加点的“之”,同“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用法相同的是C
A.何陋之有 B.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醉翁之意不在酒 ..
8.“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4分) 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①: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示例②: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9.写出文中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的句子。 答:惟吾德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0.本文在对陋室进行描写时,从 居住环境 、 交往环境 、 日常生活 三方面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 高洁傲岸 的节操和 安贫乐道 的情趣。
11.下而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B ..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 .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 .
群臣吏民能而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可以调素琴 .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
12.文章从自然环境、交往人物和生活情趣等方面表现了陋室不陋,请选择其中一个方而举例分析。 例:“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苔痕、草色的青翠,表现环境的清幽,可见陋室不
陋。
13.刘禹锡说“无丝竹之乱耳”,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也谈到“宴酣之乐.非丝非竹”.两句话分别流露出他们怎样的精神追求?
刘禹锡追求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欧阳修追求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13.从本文中找出与《行路难》中“今安在”句式相似的句子。
答:何陋之有?
14.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A.“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是前后矛盾的。
B.本文以陋室为喻,将作者的志向和情操写得比较含蓄,这种写法叫做“托物言志”。 C.这篇铭文的韵脚是“ing”。
D“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从交往角度来写“陋室不陋”的。
12.对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C.苔痕∕上阶绿 D.可以调∕素琴 15.对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B.怀民亦未寝(动词,睡觉)
C.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动词,出名) , D.无丝竹之乱耳(制作乐器的丝、竹等材料) 16.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A.相与步于中庭 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
B.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晏子使楚》) C.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芙蕖则不然(《芙蕖》)
D.孔子云:“何陋之有!”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