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 篇一 活动目标:
1、了解带圆的物体会滚动的特性。
2、探索不同形状的物体有不同的滚动路线,并尝试记录。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物品:罐头、杯子、球、纸盒、方便面筒、积木等。 2、幼儿座位前面地上贴点,标有“√”“×”的两个筐,赶“猪”棒2根。 3、大记录纸一张,小记录纸人手一张 活动过程:
一、探索哪些物体会滚动在活动室里散放着纸杯、茶叶筒、球、塑料盒、积木等各种物品。
1、玩一玩,分一分(操作一) T:小朋友看,地上有什么?请你玩一玩,看看哪些东西会滚动,把它找出来,放到打“√”的筐里,不会滚动的放到打“×”的筐里(过会收掉)。 2、幼儿操作,集体检验结果(请两名幼儿来检验)。 3、认一认,各形体(圆柱体,球体,丰富“圆锥台”) T:会滚动的东西里面可以分成几类?它们是什么形体?
小结:上下一样粗,上下两个面是一样大的圆形的物体叫圆柱体。 不管从哪边看都是圆的,不管往什么方向推都能滚动的物体叫球体。 一头大一头小的叫圆锥台。
4、T:为什么这些东西会滚动?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小结:它们的身上都有一个地方是圆的,圆的东西没有角,所以会滚动。 二、游戏“滚进球门”,探索不同物体的不同滚动路线,并记录。
1、T:你知道这些圆柱体、球体和圆锥台它们的滚动路线是怎样的?(自由讨论)我们通过游戏“滚进球门”来验证一下你们的想法。
2、玩法介绍:两人面对面,一人分开双脚做球门,一人滚动物体进球门。集体听老师口令“123,滚”,注意提醒幼儿观察物体滚动路线。第二遍交换。 3、幼儿游戏“滚进球门”(操作二) 4、集体交流游戏结果
T:你在玩这些东西时,有没有都滚进球门?(没有)你遇到了什么困难? T:为什么圆锥台滚不进球门?(圆锥台一头大一头小,滚动的时候会转圈。)
结论:原来圆锥台滚动时会转弯,不能滚进球门,而圆柱体和球体都能滚进球门。 三、游戏“赶小猪”,探索圆柱体和球体滚动时哪个更灵活?
1、师一手拿圆筒,一手拿皮球T:我们知道了圆柱体和球体都能滚进球门,那你知道它们滚动时谁更灵活吗?
让我们通过游戏“赶小猪”来找到答案吧!
2、出示“赶猪棒”,介绍游戏玩法T:这个游戏需要三个人合作,两人做小树,一人分别赶“皮球小猪”和“圆筒小猪”,绕过“两棵小树”。看看谁先到达,谁就灵活。 3、请两组幼儿游戏,其余幼儿观看结果。(操作三) 4、集体交流,得出结论。
T:你觉得“皮球小猪”和“圆筒小猪”,谁更听话,更容易赶?(皮球)为什么“皮球小猪”好赶,“圆筒小猪”难赶呢?
小结:我们赶圆柱体时,它只会往一个方向直直地滚去,转弯时不灵活,而皮球可以向四面八方任意地滚动,很灵活,很听话。
T:你们说球体的滚动路线是什么样的?圆柱体呢?(四面八方、直直的)
5、出示大记录纸,带领幼儿完成记录表T:玩了这么久,我们赶紧把它们的滚动路线记录下来吧!老师这里有一张物体的滚动路线记录表,我们来看看。 T:你能看懂这些标记吗?谁来记录?
总结:原来圆柱体的滚动路线直直的,圆锥台会转弯,球体可以向四面八方滚动。 四,延伸活动
1、T:今天,我们玩了这么多会滚动的玩具,还发现了一个秘密,就是他们滚动的路线不同。平时在家,你们还在哪儿看到过会滚动的东西?它们滚动的路线又是怎样的呢?请你们回去玩一玩、试一试,把它们滚动的路线记录下来,明天带到幼儿园给小朋友看好不好? 2、每人发一张记录纸,回家记录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源于幼儿的生活,生于幼儿的兴趣,设置游戏情境,以幼儿自主探索为主线,教师适时指导、提升为辅线,充分激发了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了幼儿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提高了幼儿自我建构知识与经验的能力,真正做到了在做中学、玩中学,达到了本次活动的教育目标。
大班科学教案 篇二
有一次,一个小朋友的手指被刀子划破了,不久他的伤口愈合了,他发现新长出来的指纹和原来的指纹一模一样,就问我:“手指上的皮肤为什么有一道一道的纹路,而其它地方的皮肤没有呢?”为了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意识,科学的探索精神,我设计了此次活动《神奇的指纹》。
活动主题本活动通过幼儿观察、比较发现指纹的特征;观看录像了解指纹的作用;幼儿想象指纹的妙用;幼儿制作指纹身份证等,充分调动每一种学习方式,满足了幼儿探究的愿望,保持了幼儿对科学活动探究的热情,从而提高幼儿主动的、科学的学习态度、习惯与能力。
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发现指纹的罗圈形状、数量不同,知道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它是具有特征的记号。
2、了解指纹的三种类型及指纹的用途。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及探索能力。 活动准备:1、场景布置:指纹画展。 2、录像《黑猫警长》。
3、放大镜、油印、白纸、实物投影仪。 活动过程
一、参观指纹画展,引起幼儿的探索兴趣1.教师:“小朋友们,我们一起去看画展好吗?”(好)
2.幼儿观看指纹画展,教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和我们平时画得画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这些画是用指纹印出来的)
二、引导幼儿观察指纹,了解指纹的外部特征1.教师提问:“你有指纹吗?指纹在哪里?”(指纹在手指肚上)
2.幼儿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指纹或是用油印将指纹印到纸上进行观察。并和同伴的指纹比较一下。(教师巡场指导幼儿观察发现指纹的形状、数量不同) (1)“你的指纹是什么样的?”
(2)“你的每个手指的指纹都一样吗?”
(3)“你的指纹和别的小朋友的指纹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3.小结:指纹的罗圈形状和数量都不同,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自己的指纹;它是每个人的特征之一。
三、引导幼儿观察归纳指纹的三种类型1.让几个幼儿将指纹印在纸上,然后把纸放到实物投影仪上,让幼儿观察归纳指纹的类型。 2.找出三种指纹类型,分别给他们起名字。 (1)第一种叫弓型纹:它的纹路中心就象一把弯弯的弓箭一样。(2)第二种叫蹄型纹:它的纹路中心向左或向右偏很象小马蹄子一样!(3)第三种叫涡型纹:它的纹路中心就象水流湍急的小旋涡一样!
3.统计一下各类指纹的数量:有弓型纹的举手、有蹄型纹的举手,有涡型纹的举手(巩固认识指纹的三种类型)。 四、观看录像《黑猫警长》,了解指纹的用途1.“指纹有什么用呢?请大家观看录像,看完你就明白了。”
2.幼儿观看录像《黑猫警长》。
3.提问:“黑猫警长是如何破案的?”(黑猫警长通过罪犯留下的指纹,找到的罪犯) 4.教师小结:指纹能够帮助破案,因为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它是具有特征的记号。
五、启发幼儿想象指纹的妙用
1.“关于指纹你们还有哪些奇思妙想呢?”(指纹锁、指纹门、指纹冰箱、指纹钱包、指纹手机、指纹汽车……)
2.教师小结:小朋友想出了这么多的好点子,老师希望你们能用智慧的钥匙开启科学的大门,为人类的发明创造做出一份贡献!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延伸活动:制作幼儿指纹身份证
1.“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就像身份证,它只能代表自己,那大家一起来制作一个指纹身份证,好吗?(好)
2.幼儿制作指纹身份证,教师巡场指导。身份证上有:幼儿姓名、性别、班级名称及幼儿指纹。
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 篇三 活动目标:
1、认识圆柱螺旋弹簧,尝试用细铁丝环绕成圆柱螺旋弹簧。 2、通过比对、交流等方式,探索制作圆柱螺旋弹簧的方法。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知道生活中装有弹簧的物品和玩具。
物质准备——人手一份:细铁丝若干、小棍棒一根(长20厘米)。 小组一份:纸、废旧图书、水彩笔、剪刀、胶带、油泥、瓶盖。 弹簧小玩具若干、已经绕好的弹簧一个。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幼儿玩弹簧玩具,体验弹簧的特性。
1、教师导语:今天,老师带了很多新奇的玩具,你们想不想玩一玩啊?在玩的时候,你仔细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2、幼儿任选一个弹簧玩具玩。
3、教师提问:你们在玩这些玩具的时候,发现了什么?
4、教师小结:这些玩具有的能一上一下的动,有的玩具能一左一右的摇摆,因为这些玩具上都有什么?原来是弹簧让这些玩具动了起来,找一找这些弹簧在什么地方? 二、认识圆柱螺旋弹簧。
教师提问:我们来观察一下,这些弹簧是什么样子的?
教师小结:弹簧有很多种,这种圆柱形、螺旋状的弹簧,叫圆柱螺旋弹簧。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物品上有这样的弹簧?这些物品装上弹簧,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乐趣。
三、教师出示自己制作的弹簧玩具给幼儿欣赏。 四、尝试制作圆柱螺旋弹簧。
1、介绍材料,幼儿边猜想制作方法边出示制作步骤图。 教师提问:
1)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根小棍,一根细铁丝,我们怎么用它们来做弹簧呢? 2)小棍上有一个小洞,你们想想是做什么用的?
2、教师提醒幼儿注意安全:细铁丝有一头是尖的,有一头是圆的。我们应该把哪一头戳到小小棍里?
3、幼儿制作,教师观察幼儿制作情况。
五、第一次制作后相互交流、讨论,探索制作圆柱螺旋弹簧→←的方法。 1、老师提问: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绕弹簧的? 你们觉得哪个小朋友的弹簧制作的好?为什么? 2、教师小结:
(1)绕弹簧的时候,要细心,眼睛要看清楚,按顺序一圈挨着一圈慢慢地、均匀地往前绕,不能重叠在一起。
(2)要把铁丝紧贴着小棍,用点劲来绕。 (3)拔出小棍的时候,要轻轻的拔。
六、第二次制作,并和第一次制作的进行比较。 七、用弹簧制作玩具。
1、介绍材料,讲解制作方法。
教师:这里有纸、旧图书、剪刀、彩笔、各种胶带、油泥底座。小朋友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制作卡通人物固定在你的弹簧上,你可以画画、折纸、也可以将旧书上的图案剪下来。做好后,你可以用胶带固定在弹簧上,最后固定在底座上,可爱的玩具就制作好了。 2、制作弹簧玩具。 八、交流分享:
1、与同伴之间、与客人老师之间相互玩一玩。 教师提问:我们可以怎样玩这个小弹簧玩具呢? 2、出示用不同材料制作的弹簧玩具。
3、到生活中找一找,还有什么材料可以做这样的弹簧玩具。 活动反思:
通过让幼儿自由探索弹簧玩具,发现弹簧玩具会自己动。然后又在组织交流各自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幼儿集中探索弹簧的特性:能伸能缩,松手后能恢复原来的样子,体现了“玩中学”的教育理念。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四 设计意图:
夏天来到了,各种各样的小虫子经常出现在角角落落、树林、草丛里,这些地方也是孩
子愿意去的地方,所以他们经常把发现的小虫子带回来,于是我们组织了一系列关于小虫子的活动。 活动一: 寻找虫子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积极探索虫子的家,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 2、鼓励幼儿将自己的发现与同伴交流。
3、引导幼儿了解虫子的居住地与其生活习性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归类。 活动准备:
1、记录纸、笔、
2、透明的小瓶子、塑料带、篓空塑料筐、纸袋等。 3、蔬菜叶、面包、飞虫、瓜皮等 活动过程: 一、教师带幼儿到户外操场、种植园、小花园寻找小虫子。对虫子的生活环境进行记录。 二、引导幼儿讨论虫子的家在哪里?(你在哪里发现的虫子?) 1、幼儿之间相互介绍自己发现和记录的虫子的家。 2、集体讨论虫子的家在哪里? 3、教师引导幼儿进行总结:(蚯蚓生活在土壤里、蝴蝶生活在花丛中……)
4、开阔幼儿思维,“除了今天发现的小虫子,你在哪里还见过虫子?”幼儿之间相互交流,个别幼儿讲给大家听。 三、给虫子安新家
1、鼓励幼儿自由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物品养虫子。 2、选择食物放入虫子的新家里。
3、鼓励幼儿进行细致观察并做好记录。 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对自己饲养的小虫子进行细心观察,教师引导幼儿在观察中发现新的问题。一段时间后,看看会有什么变化。 效果评析:
此次活动幼儿很感兴趣,充分享受到大自然带来的乐趣,我把认识虫子的主动权交给了孩子,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在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找虫子的时候,有个孩子捉了一只蝈蝈,但是关于放在什么里面?怎么不让蝈蝈跑出来?小朋友怎么又看的清楚?的问题,孩子们争论起来,这时有个孩子提出用两个镂空塑料筐对着扣起来,这个方法得到大家的一致同意,有个孩子还找来胶带把接口粘住。当发现孩子们能主动的解决一些问题时,我由衷的高兴,即便是我本来预设的效果没达到,但我欣慰这份意外的惊喜。 活动二:虫子的特殊本领 活动目标:
1、引发幼儿对虫子特殊本领的关注。
2、引导幼儿了解虫子的保护色、预测天气、再生的本领。 活动准备:
1、收集有关虫子特殊本领的资料,在饲养区中饲养断体的蚯蚓,观察蚯蚓的再生。 2、进行表演游戏的材料若干。 3、关于动物保护色的挂图。 活动过程:
一、幼儿欣赏故事《蚯蚓再生》,了解虫子再生的本领。
1、故事结尾蚯蚓妈妈的话可先不讲,留下悬念,幼儿讨论、了解蚯蚓再生的特殊本领。 2、看蚯蚓再生的录象资料,进一步了解蚯蚓再生的过程和原因。 3、讨论其他虫子的再生:如壁虎等。
二、幼儿讨论并向同伴介绍虫子的其他特殊本领如预报天气等。
三、教师出示挂图,让幼儿寻找隐藏的虫子,发现虫子保护色的秘密。如:蝴蝶、蚱蜢等。
活动延伸:
幼儿分组表演游戏《侦察兵》,为幼儿提供不同的材料、工具和场景。如:树枝、树叶、皱纹纸、牛皮纸、颜料、绘画用具等。幼儿根据游戏情节的需要扮演侦察兵,进行自我伪装。 效果评析:幼儿的好奇心很强,总喜欢问个为什么,正是这份好奇才使孩子的知识越来越丰富,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其知识经验也会有一定的增长。作为教师应该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做好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五 活动目标:
通过实验,让幼儿简单了解灭火器灭火的奥秘。 活动准备:
1、一次性杯子若干, 2至3厘米的短蜡烛若干,打火机,灭火器。 2、醋,小苏打,水。记录用的笔和纸。 过程实录:
1、出示灭火器,激发兴趣。
师:这是什么?我们用它来干什么? 幼:这是灭火器,灭火用的。
师:说起灭火器灭火,这儿还有一个故事呢。 (教师讲述故事《灭火比赛》,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2、第一次操作。
师:灭火比赛就要开始了,我们请运动员上场。(教师出示操作材料:水、醋、小苏打,依次介绍“运动员”名称,幼儿拍手表示欢迎“运动员”入场。)
师:今天的比赛是这样的,我们把蜡烛点燃放在三只杯子底部,分别请水、醋、小苏打来灭火,以盖住杯底为准。比赛前请你猜一猜谁能把火给灭了?把你的想法记录下 (1)、幼儿预测实验结果,用自己看得懂的标记作记录。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记录的?
幼:我用“X”表示不能灭火,用“V”表示能把火给灭了。 幼:我用“O”表示能灭火,“△”表示不能灭火。 (2)、幼儿分组操作进行验证,并记录操作结果。
师:刚才记录的只是我们的猜测,到底谁能灭火,要试过才会知道,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谁才是真正的灭火大王。
(幼儿操作,教师提醒幼儿边操作边记录,并要求幼儿倒入水、醋、小苏打的时候要小心,不能碰到火,以盖住杯底为准。绝大多数幼儿操作时很兴奋,特别是当结果和自己的猜测相同时,简直就是手舞足蹈,而当结果与猜测不同时,便会地发出叹息或露出失望的样子。更有个别幼儿因为有火而不敢操作,教师就鼓励幼儿大胆尝 (3)、讨论操作结果,对操作记录进行讲评。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的猜测和实验结果是怎样的?这回你们用什么标记记录? 幼:我猜的和做出来的不同。我以为醋很酸,会把火酸灭了,结果没有灭。我用“~”
表示火灭了,“[{-}]”表示火还在烧。
幼:我全猜对了,火全灭了。我用“
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 篇六 设计思路:
自从保健医生将一支温度计放到活动室里后,孩子们每天都会到那里看看今天几度了?于是我们的“稚语心声”里又多了新任务“天气预报员”。渐渐地,孩子们从关心温度到关心今天的天气、想要了解各种形式的天气预报等。为了进一步发展我班幼儿在相互交往中的合作意识,鼓励幼儿自己结伴,共同合作探索天气预报的秘密。 活动目标:
1、了解获取天气预报的各种办法和途径。 2、感受天气预报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幼儿记录的天气预报表图片若干活动过程:
一、分组介绍了解天气预报的不同途径,分享经验
1、这几天,我们大家都一起关注天气预报,今天就来介绍一下你们组是从哪里知道天气预报的?
2、幼儿分组介绍
二、感知天气预报与生活密切相关
1、原来我们可以从很多地方收听、收看到天气预报,你们家里平时还有谁听天气预报的?
2、幼儿交流
3、为什么我们大家都要听天气预报?有什么用?
4、我们看看除了你们说的,还有谁也很关心天气预报的5、出示暖棚的图片:农民伯伯为什么这么关心天气预报?
6、逐一出示司机图片、游客图片,进一步感知天气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小结:天气预报真有用,它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方便。
三、交流天气预报记录表,提出问题出示幼儿几天来的天气预报记录表,请部分幼儿交流记录表。
引导幼儿发现问题:为什么同样是今天的天气,但是有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不同呢? 教学反思
1、应让在配合说天气与星期后,增加幼儿完整的用语言说明天气和星期,让幼儿学会完整表达
2、引出各种天气时,可以用声音引出,如录音等 3、如何让主题引出时应该更新颖
4、能带幼儿在各种天气模拟里去体会理解更好
大班科学教案 篇七 活动目标
1.探索“水中的宝贝”的各种办法,引导幼儿多动脑,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激发幼儿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3.通过实验初步感知气压的存在和力量。
4.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5.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活动准备
1.瓷盘、蜡烛、号玻璃杯、颜色水、小号弹珠,戒指,耳环、打火机等。 2.镊子、夹子、小勺、叉子、筷子等若干。 3.狐狸手偶一个、录音机、磁带。 活动过程
1.用手偶进行表演,激发幼儿兴趣。 师:“我是狐狸婶,看我长得多漂亮呀!我是世界上最神气的狐狸,因为我有许多戒指。耳环等首饰、宝贝。唉,可是现在我很伤心。因为昨天夜里下了一场雨,地上到处是水,刚才我走路不小心,把我的许多宝贝都掉到水里去了,怎么找也找不到。小朋友们:你们能我找找吗?”
2.出示盘子,请幼儿观察瓷盘里都有什么(中间有根站着的蜡烛和蓝颜色水)。师:“狐狸婶的宝贝都在水里面,小朋友想想办法,看怎么狐狸婶把宝贝弄出来?但是(语气加重)手不准碰到水。”幼儿互相讨论,商量解决办法。
3.出示工具试探解决的办法。师:“小朋友很聪明,想了那么多好办法。今天老师准备了一些工具,说说它们都叫什么名字?”(叉子、小勺。夹子、筷子等。)让幼儿动手试一试,用哪种工具最好(要提醒幼儿别把蜡烛碰倒了)。教师巡回指导,注意发现幼儿有创意的行为。请几位幼儿将自己探宝的办法表演给家看,并说说谁的办法最好。
4.出示号玻璃杯,引导幼儿感受科学实验的奇妙。师:“小朋友真能干,想出了很多办法。那么,怎么才能知道宝贝都捞出来了呢?”幼儿讨论片刻。师:“老师也想出了一个办法,你们老师来试一试这个办法好不,好?”,老师点燃蜡烛,把玻璃杯轻轻罩在燃烧的蜡烛上火苗越,效果越佳),让幼儿仔细看发生了什么:蜡烛慢慢熄灭,彩色水进入杯子内,盘子里的水逐渐干了。这时,宝贝可以看得一清二楚,很小的“珍珠”也能用手拿出来。请幼儿再操作一遍,要求幼儿仔细观察,火是怎样熄灭的,水是怎样进入杯子的。教师巡回指导,助能力弱的幼儿完成实验,要让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5.提出疑问,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求知的欲望。师:“真是太奇妙了,水怎么会像变魔术似地一下就钻入杯子里呢?小朋友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幼:想。)老师也想知道。这样吧,今天你们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做实验,找出答案;咱们下次实验课再一起揭开这个谜好吗?”(幼:好。)
6.做律动“转转、想想”。师:“今天狐狸婶太高兴了,她丢失的首饰、宝贝都被聪明能干的小朋友找了回来。现在,请小朋友把捞出来的宝贝送给狐狸婶吧。”然后,随音乐和狐狸婶一起做律动“转转、想想”,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是以探索水的秘密为主,水是孩子们天天接触,非常熟悉的一个物品,但是水的秘密也非常多,因此,孩子们在本次活动中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水的三个特性,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十分有成就感的事,孩子们非常感兴趣。活动中教师也注重了让幼儿用完整的一句话回答问题,并且鼓励更多的幼儿参与思考,实验,讨论,充分体现了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让幼儿真正做到了学习的主人,自发,自主,自由的开展活动,在同伴与教师的互动同探索获得新知。
大班科学教案 篇八 活动背景:
在丰富自然角环境的时候,我发动班里的幼儿收集各类植物种子,刚好我们的小杰奶奶
给我们提供了一些蚕豆种子。我就把蚕豆种子放在透明盒子里,放在自然角,让幼儿看一看,摸一摸。有幼儿看见之后,主动询问我这个豆子叫什么名字,能不能吃。后来我就反思,我直接将蚕豆种子王自然角一放,细心的孩子能发现它的存在,有些孩子根本就没发现自然角里多了好些种类的种子。于是我把蚕豆种子拿出来,给孩子介绍它的名称,并告诉幼儿这些蚕豆种子能种植,并且会开花,结出豆荚,拨开来就又可以看见新鲜的蚕豆了。幼儿听了我的介绍,都挺感兴趣的,都表示要种蚕豆。于是我就答应幼儿和他们一起种植蚕豆,并带领他们一起观察蚕豆的生长变化并及时记录下来。 活动目标:
1、能与同伴一起积极商量种植蚕豆的方法,并能积极参与种植蚕豆活动。 2、对种植活动感兴趣,体验种植蚕豆的乐趣。
3、关注植物生长,愿意连续观察自己种植的蚕豆。 活动准备:
1、供种植的蚕豆种子若干、松软的泥土。
2、废旧的杯子、罐子人手一个。小铲子若干,水桶盛好水,浇水用的小杯子若干。幼儿的小动物标签一套。 活动过程:
一、观察蚕豆种子
1、老师给每位幼儿几颗蚕豆种子,让幼儿摸一摸、看一看蚕豆种子 师:蚕豆种子摸上去有什么感觉? 你发现蚕豆种子上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2、让幼儿说说自己的观察发现。 二、讨论、探索种植蚕豆的方法 1、幼儿猜测蚕豆种植的方法。 师:那蚕豆应该怎么种植呢?
2、幼儿自由分组讨论蚕豆种植的方法 3、老师总结幼儿的方法
三、幼儿尝试自己动手种植蚕豆
1、幼儿人手一个空盆子,带领幼儿去种植园地给自己的空盆装泥土。 2、幼儿自己种植蚕豆,并在自己的盆上贴上自己的动物标记。 3、给种好的蚕豆浇水,放置在外面的自然角里。 四、延伸活动
提醒幼儿每天观察自己种植的蚕豆的变化并及时记录下来蚕豆的生长变化。 活动反思:在今天的种植活动之前,我先发动幼儿收集空盆,蚕豆种子、种植小工具等。也让幼儿回家问问有经验的家长,到底蚕豆是如何种植的。先让幼儿做好种植蚕豆的物质准备工作和经验积累。为本次种植蚕豆活动能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在今天的种植活动中,幼儿能积极观察、发现蚕豆种子的外形,并发现了蚕豆种子上端有一个像月牙形的黑色东西。幼儿们也能与同伴一起热烈讨论种植蚕豆的方法。有的幼儿说直接把蚕豆放在泥土上面就行了;也有的说要先挖一个坑,然后把蚕豆种子埋在坑里,上面在用途覆盖住;还有的幼儿说用手直接把蚕豆种子摁进泥土里,然后再浇点水就行了。幼儿们七嘴八舌,纷纷发表着自己的想法。后来我带领幼儿去种植园地给空盆装泥土,幼儿就开始兴奋了。他们用自己手中的工具一铲子一铲子地挖泥土,并装进自己的空盆子里。有些幼儿还没装满一半泥土,就迫不及待的将手里的蚕豆种子埋进了泥土里。有些幼儿则比较有耐心,他们先慢慢装泥土,然后再用小铲子在自己的盆子中间挖坑,再将蚕豆种子埋进坑里。也有马虎的幼儿铲了几铲子泥土后,就直接把蚕豆种子往上面一扔,就完事了。后来在老师的提醒下,幼儿们又都给自己
的蚕豆种子浇水。最后,老师帮忙给每个幼儿的盆子擦干净,带回我们班级的自然角并贴上了自己的标记。
通过今天的种植蚕豆活动,不仅让幼儿和大自然来了个亲密接触,也让幼儿自己体验了劳动的快乐。我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幼儿肯定会十分关心自己种植的蚕豆的生长变化。通过本次种植活动,不仅锻炼了幼儿动手能力,也让幼儿的责任心在照顾、观察记录自己种植的蚕豆的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