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的特征
=25cm. 2
1.掌握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方法总结:平行四边形被对角线分成四
性质;(重点) 个小三角形,相邻两个三角形的周长之差等
2.利用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解于邻边边长之差. 决有关问题.(难点) 【类型二】 利用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 相平分证明线段或角相等
一、情境导入
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C,BD为对角线,BC=6,BC边上的高为4,你能算出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类型一】 利用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求线段 如图,▱ABCD的对角线AC、BD
相交于点O,EF过点O与AB、CD分别相交于点E、F.求证:OE=OF.
解析: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得出OD=OB,DC∥AB,推出∠FDO=∠EBO,证出△DFO≌△BEO即可.
证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OD=OB,DC∥AB,∴∠FDO=∠EBO.∠FDO=∠EBO,
在△DFO和△BEO中,OD=OB,
∠FOD=∠EOB,∴△DFO≌△BEO(ASA),∴OE=OF.
方法总结: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解决线段的问题时,要注意运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的性质.
【类型三】 判断直线的位置关系
已知▱ABCD的周长为60cm,对角
线AC、BD相交于点O,△AOB的周长比△DOA的周长长5cm,求这个平行四边形各边的长.
解析:平行四边形周长为60cm,即相邻两边之和为30cm.△AOB的周长比△DOA的周长长5cm,而AO为共用,OB=OD,因而由题可知AB比AD长5cm,进一步解答即可.
解:∵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OB=OD,AB=CD,AD=BC.∵△AOB的周长比△DOA的周长长5cm,∴AB-AD=5cm,又∵▱ABCD的周长为60cm,∴AB+AD=30cm,则AB=CD=
35
cm,AD=BC2
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中,AC、
BD交于O点,点E、F分别是AO、CO的中点,试判断线段BE、DF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解析: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对角线互相平分”得出OA=OC,OB=OD.利用中点的意义得出OE=OF,从而利用△FOD≌△EOB可得出BE=DF,BE∥DF.
解:BE=DF,BE∥DF.理由如下:∵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OA=OC,
OB=OD.∵E、F分别是OA、OC的中点,∴OE=OF,又∵∠FOD=∠EOB,∴△FOD≌△EOB(SAS),∴BE=DF,∠ODF=∠OBE,∴BE∥DF.
方法总结:在解决平行四边形的问题时,如果有对角线的条件时,则首选对角线互相平分的方法解决问题.
探究点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在▱ABCD中,
(1)如图①,O为对角线BD、AC的交点.求证:S△ABO=S△CBO;
(2)如图②,设P为对角线BD上任一点(点P与点B、D不重合),S△ABP与S△CBP仍然相等吗?若相等,请证明;若不相等,请说明理由.
根据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解答.
(1)证明:在▱ABCD中,AO=CO.设点B1
到AC的距离为h,则S△ABO=AO·h,S△CBO
21
=CO·h,∴S△ABO=S△CBO; 2
(2)解:S△ABP=S△CBP.理由如下:在▱ABCD中,点A、C到BD的距离相等,设11
为h,则S△ABP=BP·h,S△CBP=BP·h,
22∴S△ABP=S△CBP.
方法总结: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将平行四边形分成四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另外,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三、板书设计
1.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 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通过分组讨论学习和自主探究,加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活动,也使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增强,与同学交流学习的气氛更浓厚,从而加深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和师生之间的教学和谐,使得教学过程更加流畅,教学相长.
11.3.2 多边形的内角和
解析:(1)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可得AO=CO,再根据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解答;(2)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可得点A、C到BD的距离相等,再
1.理解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并掌握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重点)
2.灵活运用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 定理解决有关问题.(难点) 提出问题:
(1)小明是沿着几边形的广场在跑步? (2)你知道这个多边形的各部分的名称
吗?
(3)你会求这个多边形的内角和吗?
一、情境导入 导入:小明每从一条小路转到下一条小多媒体演示:清晨,小明沿一个多边形路时,身体总要转过一个角,你知道是哪些广场周围的小路按逆时针方向跑步. 角吗?
你知道它们的和吗?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同小明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多边形的内角和 【类型一】 利用内角和求边数 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为540°,则
它是( )
A.四边形 B.五边形 C.六边形 D.七边形
解析:熟记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n-2)·180°.设它是n边形,根据题意得(n-2)·180=540,解得nB.
方法总结:熟记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是解题的关键.
【类型二】 求多边形的内角和 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为1800°,
截去一个角后,得到的多边形的内角和为( )
A.1620° B.1800°
C.1980° D.以上答案都有可能 解析:1800÷180=10,∴原多边形边数为10+2=12.∵一个多边形截去一个内角后,边数可能减1,可能不变,也可能加1,∴新多边形的边数可能是11,12,13,∴新多边形的内角和可能是1620°,1800°,1980°.故选D.
方法总结:一个多边形截去一个内角后,边数可能减1,可能不变,也可能加1.根据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求出原多边形的边数是解题的关键.
【类型三】 复杂图形中的角度计算 如图,∠1+∠2+∠3+∠4+∠5
+∠6+∠7=( )
A.450° B.540° C.630° D.720°
解析:如图,∵∠3+∠4=∠8+∠9,∴∠1+∠2+∠3+∠4+∠5+∠6+∠7=∠1+∠2+∠8+∠9+∠5+∠6+∠7=五边形的内角和=540°,故选B.
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了灵活运用五边形
的内角和定理和三角形内外角关系.根据图
形特点,将问题转化为熟知的问题,体现了转化思想的优越性.
【类型四】 利用方程和不等式确定多边形的边数 一个同学在进行多边形的内角和
计算时,求得内角和为1125°,当他发现错了以后,重新检查,发现少算了一个内角,问这个内角是多少度?他求的是几边形的内角和?
解析:本题首先由题意找出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进而求出这一内角的取值范围;然后可确定这一内角的度数,进一步得出这个多边形的边数.
解:设此多边形的内角和为x,则有1125°<x<1125°+180°,即180°×6+45°<x<180°×7+45°,因为x为多边形的内角和,所以它是180°的倍数,所以x=180°×7=1260°.所以7+2=9,1260°-1125°=135°.因此,漏加的这个内角是135°,这个多边形是九边形.
方法总结:解题的关键是由题意列出不等式求出这个多边形的边数.
探究点二:多边形的外角和
【类型一】 已知各相等外角的度数,求多边形的边数 正多边形的一个外角等于36°,
则该多边形是正( )
A.八边形 B.九边形 C.十边形 D.十一边形
解析:正多边形的边数为360°÷36°=10,则这个多边形是正十边形.故选C.
方法总结:如果已知正多边形的一个外角,求边数可直接利用外角和除以这个角即可.
【类型二】 多边形内角和与外角和的综合运用 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的
和为540°,则它是( )
A.五边形 B.四边形 C.三角形 D.不能确定
解析:设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n,则依题意可得(n-2)×180°+360°=540°,解得n=3,∴这个多边形是三角形.故选C.
方法总结:熟练掌握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及外角和定理,解题的关键是由已知等量关系列出方程从而解决问题.
三、板书设计
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
1.性质: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2.多边形的边数与内角和、外角和的关系:
(1)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n≥3,n是正整数),可见多边形内角和与边数n有关,每增加1条边,内角和增加180°.
(2)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与边数的多少无关.
(3).正n边形:正n边形的内角的度数(n-2)·180°360°为,外角的度数为.
nn
本节课先引导学生用分割的方法得到四边形内角和,再探究多边形的内角和,然后采用完全开放的探究,每步探究先让学生尝试,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教学过程主要靠学生自己去完成,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