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秋季暴雨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
张白云 朱江
湖北省黄冈市气象局 黄冈 438000
摘要:利用常规气象资料、物理量场资料和卫星云图等资料,综合分析了2012年10月29~30日黄冈市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天气系统及环流背景。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是在东亚“两槽一脊”的环流背景、高低空急流的配合,北方有冷空气入侵的条件下发生的。主要环流特征为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且位置适中,孟加拉湾低槽偏强,高空低槽快速东移以及冷涡偏强,导致了这次秋季暴雨的过程发生,西太平洋副高、高空低槽、西南气流、中低层切变是主要影响天气系统。通过对物理量场的分析发现,此次过程的水汽条件和动力抬升条件配合条件较好。此次降水过程为典型的秋季暴雨过程。 关键词:秋季暴雨,环流特征,天气系统,物理量场。
1、 引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异常气候频繁出现,暴雨就是其中之一。暴雨的发生是由不同尺度的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天气尺度系统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但是暴雨在降水时间、强度和空间分布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均匀性,诱发暴雨的因子包括很多客观气候条件的影响,暴雨一直是预报的重点和难点。秋季暴雨虽然没有春夏季多,但是它对工农业、交通、电力、通讯等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影响很大。黄冈市2012年10月29~30日出现了一次典型的秋季暴雨天气过程。本文从大尺度环流背景、物理量场以及相关实况资料,综合分析了此次暴雨过程的特征。
2、 降水概况及主要影响系统
2.1实况雨量分析
受高空低槽东移、中低层切变影响,2012年10月29~30日,黄冈市中南部地区出现了强降水天气过程。区域气象站观测资料显示,此次暴雨过程降水时段主要集中在29日05时~30日08时,其中, 10月29日05时到30日05时大于50mm共计37站,10月29日05时到30日05时过程最大降水量67.8mm(黄州站),最大1小时降水量18.7mm(浠水站29日06:00~07:00)。
图1 10月29日~30日黄冈国家观测站累积雨量实况 (单位:mm)
2.2暴雨形成的主要影响系统
此次暴雨过程是受高空低槽、西南气流和中低层切变共同影响造成的。200hPa高空急流维持,500hPa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位置适中,高空低槽东移;中低层西南气流强盛,低层切变明显。正是这种有利的高低空形势配置,引发了这次暴雨过程。
3、28日~29日的形势背景分析
28日08时,200hPa高空有明显的急流带,500hPa中高纬为两槽一脊型,西槽在巴湖西侧,贝加尔湖东侧有一个深厚冷涡向沿海伸展形成深厚的东槽,长江中游到河套一直向北到贝湖东侧为广阔的槽区,西太平洋副高588线西伸至广西西部,湖北处于槽底和西太平洋副高西北部。中低层偏南急流位于华南地区,最大湿轴位于华南北部,江西南部有弱的温度脊发展,华北南部及华南地区都处于湿区内。地面倒槽在云南地区发展,低层增温增湿明显。
28日20时,高空急流维持,500hPa巴湖西侧的低槽东移,西太平洋副高588线维持,700hPa河套地区有明显的辐合区,850hPa切变在湖北中北部,广西东部和四川地区有明显的急流区。中低层偏南急流加强,延伸至贵州和湖北西部地区,湿轴与温度轴逐渐转为东北西南向,湿区有所北伸。河北、山西和陕西中南部以及甘肃南部产生了明显的负变温区。地面倒槽加深发展,地面风场辐合区在湖南、广西地区加强。
29日08时,高空急流继续维持,500hPa河套地区的低槽东移,西太平洋副高588线东退至华南地区东北部,700hPa切变在河南中东部和湖北西北部形成,内蒙古和山西地区形成明显偏北急流,850hPa切变在湖北中北部,内蒙古地区形成明显偏北急流,700hPa切变和850hPa的偏北和偏南急流也有不同程度发展,冷空气开始侵入华中地区,负变温区南压,湿区明显北伸,整个华南、华中及华东中南部都处于湿区之内。实况资料显示,降水区域,向华中地区延伸。
29日20时,高空急流继续维持,500hPa低槽东移到河南、湖北西部,西太平洋副高588线继续东退。700hPa切变和850hPa切变南压。700hPa切变和850hPa的偏北急流也有不同程度发展,华北及华中区域逐渐有偏北气流控制,湿区南退。黄冈地区中南部处于明显低层辐合区内,大气上升运动明显。从降水实况来看,我国华南及我国华中和华东南部地区,都发生了明显的降水。
30日08时,降水区域南移至广东及福建地区,黄冈地区降水结束。 28日08时
28日20时
29日08时 29日20时
图2 28日08时—29日20时形势场综合分析
4、物理量场分析
4.1水汽条件分析
分析850hPa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散度,28日08时,在暴雨发生之前水气通道逐渐建立,我国华南地区都处于水汽通量大值区,湖北大部地区处在水汽通量散度的负值区,28日20时,水气通道已经建立,湖北上空的水气来源主要来自我国南海,水汽辐合区向北延伸至蒙古地区。 29日08时,水气通量大值中心位置发生明显北移,从广西经湖南到湖北形成一个西南-东北向的水汽输送带;水汽辐合区有南北方向向东北西南向偏移,水汽辐合明显增强。水汽辐合区与水汽输送带配合较好,黄冈地区中部水汽输送条件和水汽辐合条件较好,浠水站29日06:00~07:00出现了最大1小时降水量。29日20时,西南-东北向的水汽输送带继续北抬,但是强度减弱,水汽辐合区继续南移,黄冈地区中南部仍处于水汽辐合区,此次过程24小时降水量达50mm以上的站点主要集中在黄冈市中南部。30日08时,水汽辐合区移出黄冈地区,黄冈地区降水结束。 28日08时
28日20时
29日08时 29日20时
图3 850hPa水汽通量(黑色实线,单位:g.cm.hPa.s)和水汽通量散度负值区(绿色
-5-2-1-1虚线,单位:10· g·cm·hPa·s) 4.2动力结构
由黄冈南部地区出现的暴雨区内点115°E,30°N点涡度垂直时间剖面图(图4)可以看出,29日08时开始,正涡度区开始发展,
在29日05时~30日08时的暴雨过程主要集中降水时段,低层维持正涡度区,且正涡度向高层发展加强,一直伸展到达600 hPa,同时高层为负涡度区;至29日20时,位于150
-5.-1-5.-1hPa、300 hPa的强度为-59×10s的负涡度中心与800 hPa的强度为41×10s的正涡度中心上下叠置,形成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形势,低层上升运动明显;30日08时后低层转为负涡度。低层(1000~750 hPa)涡度区逐渐被负涡度填塞,正涡度中心随之被抬升到700 hPa以上,高层负涡度区逐渐被正涡度所取代,降水随之结束。
-1-1-1
-5.-1图4 115°E,30°N点涡度垂直时间剖面图(虚线为负值区,实线为正值区,单位:10s)
4.3不稳定条件
850hPa假相当位温(θse)和700hpa垂直速度的叠加情况来看,28日08时黄冈地区处于假相当位温高值区,具有较高的不稳定能量和不稳定层结,能量脊位于四川地区北部,但是垂直上升区位置在较偏北和较偏南地区,与假相当位温无较好配置。28日20时假相当位温能量脊区加强北伸,垂直上升区程度略加强并扩展。29日08时假相当位温能量脊区东移,垂直上升大幅加强并东移,江淮地区形成一个垂直上升中心,黄冈地区此时处于垂直速度的上升大值区和假相当位温高值区,有较高的不稳定能量和不稳定层结,黄冈地区中部在08时左右发生了短时强降雨天气,此后垂直上升区继续东移并南压。29日20时假相当位温能量高值区减弱,同时发生了明显的南压,垂直上升运动减弱,同时明显东移南压,黄冈地区的降水也随之南压,北部降水逐渐停止,南部降水持续。此次强降雨主要位于垂直上升运动中心位置,降雨的落区和移动趋势与垂直上升运动中心的位置密切相关。 28日08时
28日20时
29日08时 29日20时
-1 图5 700hPa垂直速度负值区(红虚线,单位: Pa.s)和850hPa假相当位温≥40区(黑
实线,单位: K)
5、卫星云图分析
从风云二号红外卫星云图分析,发现造成此次暴雨的系统主要是低空切变线云系,而切变线云系中发展的对流云团,是暴雨产生的决定因素。29日03时湖北省中西部生成出现部分小块对流云,这些小块对流云迅速发展合并,并随低层切变线东移南压。29日05时已形成较大对流云团,开始影响黄冈西北部地区。29日07时发展合并形成的对流团的云顶亮温已达-27.3℃,雨强最大也是出现在此时,至29日08时,此对流云团已迅速东移南压至黄冈市东南部地区。此时仍然不断有后续传播和合并发展的中尺度对流辐合云团,但由于低层切变云系的东移南压,云系的合并发展逐渐减弱,降水逐渐减弱并趋于结束。
6、小结
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具有典型的秋季暴雨天气形势特征。副高脊线位于23N附近,高空低槽东移,有明显中低层横切变存在,低空急流发展旺盛,水汽、动力条件较好。
(1)这次秋季暴雨过程是在异常环流背景下发生的:副高异常偏强且位置适中,高空低槽快速东移。这种异常环流形势均为典型的秋季暴雨的主要特征。
(2)高空低槽、西南气流、中低层切变、地面倒槽和静止锋是造成此次秋季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
(3)此次秋季暴雨过程的水汽条件和动力抬升条件配合条件较好。
参考文献
[1] 彭春华,李新民.湖北省区域性大暴雨过程中物理量的天气学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1,25(2):229-235. [2] 郑婧,朱星球,肖安.2005年江西一次秋季暴雨天气过程诊断分析[J].气象与减灾研究,2007,30(2):60—. [3] 陶诗言.中国之暴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225.
[4] 魏东,杨波,孙继松.北京地区深秋季节一次对流性暴雨天气中尺度分析. 暴雨灾害,2009,28(4):2—294. [5] 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天气学原理和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1981:535.
[6] 金琪,谌伟.对湖北省2002年一次秋季暴雨天气过程的分析[J].湖北气象,2003,第3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