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备人: 王敏 审核人:王敏
课 题 分子热运动 明确学习目标 2分钟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教学重点 分子间的作用力。 教学难点 理解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学 习 内 容 学法指导 要 求 1、此环节学生阅读教材,独自完成学习内容。 2、教师巡视课堂。 3、学生保持安静. 学 独学 5分钟 导入新课 我们生活的世界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物质。在远古时代,人们就猜想物质是由很多很小的微粒组成的。现代的科学技术已证实古人的猜想,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的体积很小,我们用肉眼看不到。那我们怎么能知道分子是否运动?(学生讨论,老师点评) 我们打开桌子上放的香水瓶或打开酒瓶,有什么感觉? 为什么能闻到香水的香味或酒味? 这个现象说明分子是 。 分子间的作用力是? 学点一:扩散现象 1、此环节1.下面我们再来通过实验证实分子是运动的。 学生根据(1)往盛有水的烧杯中,滴入红墨水,过一会儿,观察到 学习内容什么现象? 阅读教材, 分工开展(2)什么叫扩散?扩散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扩散现象很常见。请举小组合作出几个例子。 学习。 2、教师学 (3)通过所举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扩散能发生哪些物体之间?扩散能发生在巡视课堂,固体之间吗?请举例说明。 随时发现对学 合作学习群学 中出现的20分钟 在一个烧杯中装半杯热水,另一个同样的烧杯中装等量的凉水。用滴问题,并及管分别在两个杯底注入一滴墨水,比较两杯中墨水的扩散现象有什么不时加以指同。 导。 想想议议: 1) 2) 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 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1
主备人: 王敏 审核人:王敏
学点二:分子间的作用力 1.这是一个铅块,我们知道它是由 组成的,组成它的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那么为什么铅块没有飞散开?是什么原因使它们聚合在一起呢? 2.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如图(a)两块铅就会结合起来,下面吊一个重物都不能把它们分开。这个实验表 展 小组 展示 8分钟 明 。 3.分子间的引力使得固体和液体能保持一定的体积,那么,我想把粉笔压缩得短一些,容易做到吗?为什么? 请看课本图16.1-6 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这就好像被弹簧连着的小球。当分子间的距离很小时,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的距离稍大时,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如果分子相距很远,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 各小组依次展示,其他小组倾听。 1、其他小组已经展示的部分尽量简洁,节约时间。 你们的收获是: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知识? 1、按老师要求,小组之间相互点评: 2、老师对共性的问题进行点拨。 3、老师对各小组的展示和点评进行评价。 做好笔记,用红笔做上记号,对有质疑的地方及时做好记录. 做好笔记,用红笔做上记号 评 教师 点评 2分钟 2
主备人: 王敏 审核人:王敏
清 当堂 练习 5分钟 1、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一切物体里的分子都在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SARS病毒可以通过飞沫传播 B、像一杯水中滴入红墨水,过一会儿整杯水都红了 C、把磨得很光的铅片和金板长久紧压在一起,金板中渗铅,铅板渗有金 D、配制过氧乙酸消毒液时,能闻到刺鼻的气味 2、下列现象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的是: A、沙尘暴来临时,漫天沙尘 B、“八月桂花遍地香”时,到处都能闻到桂花的芳香 C、扫地时,室内尘土飞扬 D、把两块表面平滑干净的铅块压紧,一段时间后不容易把它们拉开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运动的越快,它的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也越快 B、液体凝固成固体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就停止了 C、固体被压缩到分子之间无间隙才不能被压缩 D、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4、下列现象中,支持分子间存在引力的证据是: A、两块表面平滑干净的铅块相互紧压后会黏在一起 B、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 C、磁铁能吸引大头针 D、破镜不能重圆 5、劣质的装修材料含有超标的甲醛等有毒有机物。用它们装修房屋,会造成室内环境污染,这表明 。用胶粘剂可以把装修板粘在一起,这说明 。 6、分子看不见、摸不着,不好研究,但我们可以通过墨水的扩散现象来认识它(从宏观现象揭示微观本质)。将墨水分别滴入冷水和热水中,通过观察现象可知:温度越高, 过程越快,这说明温度越高, 。 7.如图(b)所示,把一块表面干净的玻璃板挂在弹簧测力计下面,手持弹簧测力计上端,把玻璃板放到刚好和一盆水的水面接触,再慢慢向上提弹簧测力计,观察到玻璃板未离开水面时的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比离开水面后的示数大,请用我们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这种现象。小组长对本小组成员的过关情况要做好监督和记录,争取做到人人清. 教学 反思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