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第2期 No,2,2015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mal of Jiujia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总第177期) (Sum NO 177) 既统一又对立:论苟 子“天人 奄分 "的思 想 昊国富 (九江学院江西九江332005) 摘要:荀子的“天人有分”思想,在先秦的天人观中具有独到的贡献。他坚持以类明分的 原则,厘清了不同于“天功”的“人功”、不同于“天道”的“人道”,从而为确立合理的天人关系 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准确把握后世的“天人合一”观提供了一把钥匙。 关键词:荀子天人有分先秦哲学天人合一 中图分类号:B 2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580(2015)02—0046一(04) 关于苟子的天人关系论,学术界有两种截然 和“人之事”(其中包含耕田种地的“农夫众庶 之事”、管理社会的“将率之事”及“圣君贤相 之事”),将天、人的职责做了明确分工,也将社 会中的各色人等做了分工。天与人的分工、人与 相反的观点,一种认为苟子主张“天人相分”,另 一种认为苟子主张“天人合一”。而有的学者认 为,苟子的天人观是一种以“明于天人之分”为 前提的天人合一论,然而在相关研究中,也未能 对此结论加以深人地阐述…。文章就此加以阐述。 一人的分工都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但就形式而言, 人的分工是特殊的,也是天所不能完成的。 苟子认为,人功虽与天功不同,但可以与天 功并行不悖,互相契合,在这一点上,也就出现 、天功与人功有别:有助于对天的客观认识 荀子“天人有分”思想的主要观点之一就是 天功与人功有别。也就是说,从人的眼光来看, 了类似于“天人合一”的观念。《苟子・臣道》 提到“夺然后义,杀然后仁,上下易位然后贞, 功参天地,泽被生民,夫是之谓权险之平,汤武 是也。”相对于人类而言,保护自身种群的功劳, 可以与天地生养种群之功比美,或者说具有相似 性。《苟子・王霸》说王者能够做到“制度以陈, 政令以挟”,“名声若日月,功绩如天地”,也表 达了这种含义。 “天”在无形中“治理”着万物,但其“治理” 的对象、方法、事务、结果皆与人间社会的治理 不同。《苟子・大略》、《苟子・富国》皆提到 “天地生之,圣人成之”一语,简要地阐明了两者 的差别,即天地的“治理”对象是万物,它只要 保持日月的有规律运转、“四时有序”、“风调雨 顺”,就可以保证万物生长。然而对于人间社会而 言,治理的终极目标就是做到物尽其用、众生安 乐。《苟子・王制》云:“故天之所覆,地之所 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上以饰贤良,下以养 百姓而安乐之。”这一任务是“天”没法完成的, 因为天可以兼顾万物,却不可能给人类以特殊的 照顾;在天地面前,一切物种的兴衰,都按照自 然规律发生着。人间社会的治理,靠人类自身完 然而,“功参天地”却不能误解为人治之功与 天治之功完全相等。按照人类设定的名词来说, 天地的四时有序、风调雨顺体现为它的“管理秩 序”;万物生长体现为它的“管理效能”,其中体 现了不可违逆、无法遏制的生命意志。这种“秩 序”与“兼养万物”的状况体现了人类不可违逆 的自然力,决定了“人治之功”的根本目标。如 成,而治理人间社会的方法从“明分”开始。 《苟子・富国》认为“兼足天下之道在明分。”苟 子分出了“天之事”(负责四时有序、风调雨顺) 收稿日期:2015—04—28 果天给万物提供了生命,而人类反而一味戕害生 命,乃是逆天行事;如果天地处于有序状态,而 人类任由自己生存的社会陷人混乱状态,这也是 作者简介:吴国富(1966一),男,九江学院庐山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 2015年第2期 九江学院学报 ・47・ 逆天行事。这一点体现了人功与天功的相似性。 然而人功与天功又是迥然不同的。天善养万物, 是因为它能满足不同物种的生命需求;人间社会 善养万民,也是因为它能满足不同人的需求;而 满足不同物种的生命需求与满足不同人的需求, 其方法、手段、形式必然是不同的。天地靠普遍 提供生存物资兼养万物,而人间社会无法做到这 一点,说到底只能在取得一定数量物资的基础上, 对它加以调节分配而已。人类的总需求不能超过 天地提供给人类的物资总量,否则人类就无法存 在;个人的需求不能突破社会的分配量,否则就 会有很多个体无法存活。这就是苟子建立礼法制 度的客观基础。 有的学者指出,天人感通是致天人合一的必 要条件,而天人感通观念在先秦时期普遍存在。 《周易・咸・象》日:“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 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 可见矣。”有人认为,《周易》过多地强调了自然 界与人类具有共同的规律而忽视了或在一定程度 上掩盖了自然界与人类历史各有其特殊规律 ]。 这一批评反映“天人感通”思想中包含了“以天 功取代人功”这种偏颇的论调。 导致将“天功”与“人治”混同为一的还有 “天人合神”论。在这个概念之中,“神”既是人 类观念与意志的表现形式,也是客观世界在人类 意识中的曲折反映,为此“神”的概念既体现了 天的威力、天的变化等“神性”,也体现了人的智 慧、人的力量等“神性”。不重视“天人相分”, 常常使“天人合神”论在具体运用中出现偏差。 一种是将天的神性窃为己有,导致人类自我意识 的膨胀,好像人间的最高权力者具有“普济万民” 的能耐;一种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天,形成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使人类的智慧、力量 失去制约,因而使“天人合神”的统一关系遭到 破坏;这与强调天人对立关系、强调人对天地自 然的征服,思路上截然不同而结果上却归结为一, 同样表现为人类的肆意妄为。 二、天道与人道有分:有助于人类意识的 荀子明确提出人道与天道不同,认为“天道” 的功能,在于兼养万物,而“人道”的基本功能, 就是“养”和“别”;从属于“人道”的“君 道”,则在于“能群”。也就是把人间建设成一个 有序的社会,一个适合各种人等生存的社会。《苟 子・君道》云: 君者,何也?日:能群也。能群也者,何也? 日:善生养人者也,善班治人者也,善显设人者 也,善藩饰人者也。 “能群”这一点乃是天做不到的,《苟子・王 霸》云:“欲得调壹天下,制秦楚,则莫若聪明君 子矣。”正是在这基础上,有了“人道”参乎 “天道”的概念。《苟子・王制》认为“圣王之用 也:上察于天,下错于地,塞备天地之间,加施 万物之上。”《苟子・不苟》说君子“言己之光 美,拟于舜禹,参于天地,非夸诞也。” 然而,君子参于天地之道,并不意味着“人 道”与“天道”的合一。两者依然是不同的。 “人道”包含的内容至少有三:“上不失天时,下 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苟子・ 王霸》),而“天道”只体现在“天时”之中。 《苟子・王制》指出,王者之政乃是举贤尚能,惩 恶扬善,建立礼制,收养万民,能做到这一切, “夫是之谓天德,是王者之政也。”又《苟子・不 苟》指出,君子能做到养心以诚,守仁行义,“变 化代兴,谓之天德。”在这里,苟子所谈的“天 德”实际上是指人的最高的德,也就是人类独具 个性、可与天相比的“德”,而天本身也并不具备 针对人类的“道”或“仁义礼智”之德。 通常认为, “天人合一”也包括“天人合 德”,而这一思想起源于先秦时期。《周易・乾・ 文言》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 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周易 ・系辞上》说“易简之善配至德”,“易简之善” 乃乾坤之善,乃天地之大善、至德。既然大善与 天德、天道相通,那么人们只要做到善就能上合 天道 ,做到至善就能完全上合天道,这就是 “天人合德”。 按照苟子“以类观之”的观点,若讨论“天 之德”,也必须弄清它与“人之德”的区分。天 之德是广博的,但也是单一的,即生养万物;如 果按照“类”的观点来看,“天”的这种面向万 物的博爱也隐含了对“类”的冷漠:天不会特别 照顾哪一种生物类群,包括人类。“人之德”,就 是“人间的伦理道德”,或者说就是有益于人类生 存之德。这种面向整个人类的“德”,其博爱程度 不但比不上“天之德”,而且具有“人类”的自 私性:即对人类的高度同情之心与顽固维护人类 利益的私心是纠缠在一起的。由此可见,“天之 德”与“人之德”是完全不同的。甚至,天生养 ・48・ 吴国富:既统一又对立:论苟子“天人有分”的思想 万物的“博爱”与人对同类的博爱,也是不同的。 可以说,天生养万物的基础恰好就基于它的无私, 以及它对个别类群的漠视;而人对同类的“博爱” 恰好就是在这种漠视的压力下谋求自我生存的表 现,因为天对人没有特殊照顾,所以人不得不照 顾自己,为此就产生了人的伦理道德。这就体现 了“天德”与“人德”的对立关系。“天德”与 也。”动物群体内部都有分工,人类社会内部的分 工更是明确而具体。如《苟子・修身》所云: “依乎法,而又深其类,然后温温然。”可以说, “类”是苟子“天人相分”的理论基石。 有的学者认为,“在庄子看来,天无为,无意 志,天决定人生和万物中的一切都是自然而必然 的。个人应当保持这种自然的天性,回归本真, 也不要去人为地改变其它事物的本然状态。” 然 “人德”的统一关系则表现为人善待自己的种群这 行为与天善养万物的目标是一致的;而人们善 待同类,也不能从根本上破坏天善养万物的规律 一而《苟子・解蔽》批评道:“庄子蔽于天而不知 人”,指出了庄子将“谈天”取代“论人9、9的谬 误。 与原则。总之,以类观之的结果,就是“天德” 与“人德”存在既统一又对立的关系。 在苟子看来,天道与人道有别的最根本原因, 是天不能区分万物,《苟子・礼论》云: 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 苟子在《性恶》中批评孟子的“性善论”, 且指出其偏差之处就在于没有明确的“类”的意 识,没有做到“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因而在 讨论“性善”问题时,也就模糊了“天性”与 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 然后分也。 “人性”的关系。在孟子那里,人与天之间有某种 这就指出天没有类群的概念,不能分辨万物, 潜伏的但是内在必然沟通的可能性,人由此获得 了先验的“善端”,从而具备了使这种可能性转化 为现实性的条件,故人性天然为善,无须外在的 也就不能针对不同的物群进行治理。《苟子・礼 论》云:“凡生天地之间者,有血气之属必有知, 有知之属莫不爱其类。”这句话的反面就是,“无 强制规范,只要养心寡欲就可保持固有的善性。 陆九渊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以及 王阳明的“致良知”,皆直承孟子的“尽其心者, 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也”的思想而来 J。 可见孟子这一学说的影响之大。 知之属既不爱其类,更不爱非其类”,也就是说, 对同类的爱建立在“类”的概念之上,没有 “类”的概念,就谈不上对同类的爱心,更谈不上 兼养同类的“仁心”了。这也可以推出, “天” 没有对人类的特殊的爱心,只有人类自己才能爱 然而在苟子看来,《孟子》的理论误区是明显 的。从总体上看,天生养了万物,但又漠视于各 种生物种群的兴废存亡,因此各种动物种群的先 天禀性既与天统一,也存在对立关系。正确认识 天人合德的基础乃是按照苟子“天人相分”的思 路,合理区分天德与人德,不能将仁义礼智这些 明显具有人类特征的道德等同于天德,同时还要 明晰天德与人德的对立统一关系。 三、天人有分:有助于领悟天人合一的合理 内核 护自己。又《苟子・正名》认为“凡同类同情 者,其天官之意物也同。”“同类同情”的反面就 是“异类异情”,而没有“类”之概念的天,怎 么会对人类情有独钟呢?更进一步说,天连将人 与其他生物区别开来的“类”概念也没有,更谈 不上对人类内部进行“类”的区分了。 苟子在强调天地不能辨物、不能治人的同时, 并没有将天生的“类”与人的“类”意识截然割 裂开来。《苟子・荣辱》指出:“夫天生蒸民,有 所以取之:志意致修,德行致厚,智虑致明,是 天子之所以取天下也。政令法,举措时,听断公, 上则能顺天子之命,下则能保百姓,是诸侯之所 苟子所提的“类”的意义,明确包含有区分 的概念。从天到万物,形成了天地与万物的区分; 从万物到生物,形成了有生命与无生命的区分; 从生物到人,形成了人与动物的区分。《苟子・劝 学》指出:“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 也。”没有类的区分,就难以客观地认识世界。一 般意义上的“人”在社会中则形成了社会分工的 区别,形成了人类社会内部的“类”的区分。 《苟子・劝学》日:“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 以取国家也。志行修,临官治,上则能顺上,下 则能保其职,是士大夫之所以取田邑也。”这段话 表明,天本身有其自在的方式(无形地)以成其 “类”,人有人的方式(智)以成其“类”,前者 对后者起决定作用,但后者是人类“辨物”、“治 人”的产物,其形式与天自然造就的“类”是迥 然不同的。正因如此,苟子在这种天人之分的关 2015年第2期 九江学院学报 ・49・ 系中强调人的“智”的重要性,同时又强调人的 自由界限在哪里,提出了“顺天”与“逆天”之 论。《苟子・天论》日: 顺其类者谓之福,逆其类者谓之祸, 者不得治,贤者不得使。若是,则上失天性,下 失地利,中失人和。故百事废,财物诎,而祸乱 起。”毫无法度的世道,不仅是在糟蹋上天赋予人 类的聪明才智以及一切养人之物,也是在践踏人 类天赋的生命意志。一种表现是放纵自己的物欲, 夫是之谓天政。暗其天君,乱其天官,弃 其天养,逆其天政,背其天情,以丧天 功。夫是之谓大凶。 导致“物屈于欲”。《苟子・荣辱》说:“夫贵为 天子,富有天下,是人情之所同欲也;然则从人 之欲,则孰不能容,物不能赡也。” 《苟子・礼 逆天,既指悖逆于自然之天,又指悖逆于同 类。扰乱人的心智,违逆人的情感,不按照天养 论》也说:“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 万物的原则去养育同类,这就是逆天。也就是说, 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苟子・天论》进 天养育了人类,人自己却违背这种养育精神,自 一步指出:“财非其类以养其类,夫是之谓天养。 我戕害,这就是逆天。反之,顺天不是直接顺从 顺其类者谓之福,逆其类者谓之祸,夫是之谓天 于天,而是取天兼养万物的精神,顺应同类的需 政。”如果破坏这些原理与机制,同样是在践踏生 求,管理好同类,养育好同类。 命,也是在逆天行事。 由此看来,苟子的天人有分观念,并不意味 总结起来,苟子的“天人有分”思想以 着人挣脱了与天的关系而行事。按照以类观 “类”的观察为基础,指出人必须站在人的本位看 之的出发点,苟子的“类”有对外物的观察,也 待问题,又必须站在“天地万物”的公正立场看 有对人类自我的观察,更有“类”的系统观察。 待问题。 也就是说,他把“天地”看成一个大系统,把人 间社会看成是这个系统中的子系统,而大系统对 参考文献: 子系统的制约性是不言而喻的。 《苟子・天论》 [1]陈业新.是“天人相分”还是“天人合 日:“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 ”一——《荀子》天人关系论再考察[J].上 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 海交通大学学报,2006(5):53. 成,……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 [2]曲文忠等.论《周易》“天人合一”的整体性 天功。”这种“天功”是一切“人功”存在的基 思维方法[J].莱阳农学院学报,2006(1): 础。为此,天人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充分发 63. 挥天功之优长,至少做到不破坏天功。《苟子・王 [3]张文智.论《易传》的象数、义理合一模式 制》指出:“故群道当,则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 与天人合一的理论架构[J].周易研究, 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春耕、夏耘、秋收、 20o8(2):42. 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 [4]暴庆刚.孟子、荀子天人合一理论异同新探 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 [J],贵州社会科学,2002(2):39. 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 [5]黄成勇.庄子“天人合一”思想初探[J],长 姓有余材也。”不失时令,不破坏万物的生长规 春JE.X-大学学报,2006年(2):50. 则,就是在保护天功,反之则为逆天行事。逆天 行事的一种表现是社会秩序混乱,《苟子・正论》 (责任编辑秦川) 日:“上以无法使,下以无度行;知者不得虑,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