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让学生领略数学文化的无穷魅力

让学生领略数学文化的无穷魅力

来源:华佗小知识
I 岛嗣圆圜{素质教育与教育艺术 三、让无处不在的数学羹使学生锾略数学文化的无 魅力,并逐步养成了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习惯。 限魅力 四、螺后作业布置.渗透数学文化,提高数学学习 数学中处处蕴涵着美——形式的美与内容的美、内 兴趣 隐的美与外显的美、婉约的美与奇异的美、的美与 数学文化的学习过程,首先是从模仿开始的。因此, 统一的美,这些美反映了一种自然的秩序与规律。我们 尽量找机会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继续探究实际生活中的实 要充分挖掘并展示数学文化的美学价值,通过教学,让 际问题,使学生把在课堂中领悟到的数学文化反复应用, 孩子们认识到,许多美好事物的背后都隐藏着数学的奥 从而感受到数学本身的内在魅力。西师版新课标在注意让 秘,数学的美是无处不在的。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获得数学知识的基础上,二 后,笔者设计了一个欣赏环节,出示了一系列轴对称图 年级(上)教材设计了3个专门的数学实践活动,分别安 形:有“A、H、Y、w”等字母的,有“长方形、等腰 排在第四、五、六单元之后。这3个实践活动充分体现了 梯形、等边三角形、圆形”等平面图形的,有“故宫、 实践性、开放性和自主性等特点,选取密切联系儿童生活 天坛、赵州桥”等古建筑的,有“京剧脸谱、剪纸” 等 的、生动有趣的素材,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 民间艺术的。在这里,笔者借助多媒体的演示,把自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数学文化在数学教学 科学、社会、文化等进行链接,形成了一种多文化融于: 中的价值将会进一步凸显。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不能 一身的数学教学情境,加深了学生对数学对称美观念的 仅仅局限于给孩子们讲一些数学史的小故事,或者是数 理解,从而领会到对称美的现实价值,培养了学生感受 学家的奇闻轶事,而应更好地发挥数学文化的内在价值, 美、鉴赏美的能力。平时,笔者还结合教学内容,开设“神 让孩子们通过具体数学知识的学习,接受数学文化的熏 奇的9”、“有趣的回文数”、“神奇的缺8数”、“奇妙的 陶,体会它的丰富价值,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培 6174”等专题活动课,一次次奇妙的经历、一个个奇异 养他们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促进他们人格、个性、 的结果,激发了孩子们浓厚的兴趣,这种“随风潜入夜, 情感体验的全面和谐发展。 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安市英都中心小学) (上接1 1页)生是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主体并不矛盾。教 圆锥的高,当他从顶点沿着侧面指到底面圆周上时。立 师在教学过程中,受到环境、学生等的影响,会产生灵感。 刻有学生反驳:“高应该和底面垂直,是顶点到底面圆心 形成即兴的教学思路,从而对原来教学设计进行完善和 的距离,所以只有一条。”在辨析中,大家都明确了圆锥 必要的补充。例如,一位教师教学同分母分数加法,一开 高的含义,并知道圆锥的高只有一条。在此基础上,教 始让学生说说怎样计算,估计正确与错误会同时出现。 师趁势追问:“怎样来测量圆锥的高?”一石击起千层浪。 然后可以抓住认知冲突,组织讨论。但结果是,学生在 一个学生拿起空心圆锥说:“只要在上面蒙一张纸,找到 尝试计算“3/7+2/7”时,无一例外都是等于5/7。针对这 底面圆心,用一根铁丝穿进去直到顶点,这段铁丝的长 一情况,教师灵机一动,改变原定思路,设问:为什么不 度就是圆锥的高。”“那这个实心的圆锥,难道要在它的 是等于5/14呢?你有什么理由说服老师?面对老师生成 底面钻个孔去测量?”“把它靠在墙边,用体育课上测量 的新问题,学生通过折纸、画图、实物举例等多种方法, 身高的方法量。”…“・学生在倾听、交流中不断碰撞出智 说明自己的方法是正确的,学生的学习参与十分投入、 慧的火花!充分展开错误的思维过程,既有助于学生纠 有效。 正错误,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有助于拓宽学生 四,利用错误,促进生成 的思维空间 培养思维的灵活牲和创造性。这样的教学, 心理学家盖耶说得好:“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 也才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因此, 动态生成的课堂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至高境界,它 教师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学生的错误,并能独具慧眠, 要求教师有动态生成的观念、强烈的课程意识。从教 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错误,使错误巧妙地服务于教学活 材出发,以学生为本,机智地开发、捕捉课堂生成资 动。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在学生观 源,调整预设的教学流程,在师生、生生动态的合作 察圆锥后进行交流,有的学生说:“圆锥有无数条高,并 交流中,不断生成新的生长点,使数学课堂充满灵动、 且都相等。”面对学生的错误“发现”,教师没有马上作答, 智慧与活力。 而是弓I导学生展开讨论、辨析。首先让学生指指、量量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安市省新中心小学) 一14一l 2012年第3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