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常识-工学模块
软件
软件,是可以在计算机上运行的电脑程序, 是用户与计算机进行交流的一种普遍手段,是计算机系统设计的重要依据,是按照特定顺序组织的计算机数据和指令的集合,是用户与硬件之间的接口界面。
计算机网络是迄今为止人类制造的最大机器,以软件为核心的网络是信息社会的重要技术基础。没有软件的计算机网络什么也做不了,软件的不同决定了计算机网络的功能不同。软件的发展使计算机网络成为信息社会的最重要技术基础,使生活在信息社会中的人们活动方式和交往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软件的使用,导致人类实践范围更加扩大,处理对象更加广泛深入,沟通更迅捷。
在当代沟通发展的实践中,软件在两个方面起了决定性作用,一是信息数字化、二是传播远程化。自公元前3000年左右四大文明古国发明了文字作为信息符号以后,一直存在着文字载体、方式和传播问题。中国古代的造纸术解决的是大众化文字载体问题,满足了前电子时代人类记录文字的需要。而印刷术的发明,则解决了前电子时代文字如何大量地与文字载体的结合问题。到了电子时代,文字的载体有了根本的变化,获得了数字形式,也就是获得使计算机易于处理的电子脉冲形式,获得了信息的电子时代的通行证。在这个过程中,软件起了关键作用。信息的电子化是一次,标志着信息终于脱下笨重的有形物盔甲,返归其轻盈无形的特性,为它的自由流动提供了前提。
然而,软件的使用、软件处理信息手段的机械化,也给人的生存状态带来信息过剩的影响。信息不再像以往那样难以获得,而是随手可得。加上超文本、超链接这样一种跳跃性的信息获取方式,使得人们不仅苦于信息难寻,也苦于信息泛滥。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指出,多样性和变化越大、信息就越多,用以处理信息的技术也越发达。这种反复循环,必然会导致社会出现更大的多样性和更多的变化。在这种循环中,软件起到了倍增器的作用,最后必然造成信息过剩这个现代社会问题。
如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软件产品早已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如何驾驭软件,在享受软件、以及全球互联网发展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将其飞速发展所带来的副作用减至最低,将会是一项重要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