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以人为本理念下的新型高校师生关系

以人为本理念下的新型高校师生关系

来源:华佗小知识
以人为本理念下的新型高校师生关系

作者:朱留华 吕集尔 郑容森

来源:《科技视界》 2014年第16期

朱留华 吕集尔 郑容森

(玉林师范学院 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摘 要】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两大主体,他们之间关系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本文从科学发展的角度对构建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提出了一些建议。实践表明:只有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才能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有利于师生在双边活动同提高和完善。

【关键词】以人为本;师生关系;科学发展

0 引言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结成的特定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是实现教育功能的基石,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顺利实行优质教育的保证[1]。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是指如果学生与老师相处融洽,关系良好,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高,学习效率也会高。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也能使教师以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工作,增强对事业的荣誉感[2]。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依赖于学校、家庭及社会的共同努力。

1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和谐、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来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爱,以爱感人,以情化人。任何一个远离父母、家庭,来高校读书的学生,他们在生活上、学习上、精神上都特别渴望得到关怀与爱护,尤其是在他们碰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这种需求和渴望就更加强烈。教师应该对学生实行必要的“感情投资”,用爱心温暖学生、感化学生,实现情感交流,增进师生感情。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管理;没有爱就没有良好的教育效果;没有爱,就谈不上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具有明显的向师性,渴望老师的关爱。然而如今,许多教师只教书不育人,他们只关注学生的分数而不关心他们的思想和生活问题,对后进生采取冷漠、歧视、粗暴、回避的态度。这些缺失师爱的态度、行为,不但使师生关系疏远,而且容易导致师生关系走向紧张、对立、甚至冲突。爱是和谐师生关系建立的支柱[3]。在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应该做到“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发展学生的智力、挖掘学生的潜能、指导学生求知,做学生学习上的榜样、生活中的朋友。教师平时应多了解学生的个人爱好,特长,性格和家庭状况。在开学初,如果我们能准确的叫出同学们的名字,并能就他们的爱好、特长和生活聊上几句,这样就会使他们感到分外亲近,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爱决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一味迁就,而是爱中有严,严中有度。不偏爱,不强制地爱,不盲目地爱,不粗暴地爱,不扭曲地爱。教师的爱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境界。因为有爱才会有师生情感的共鸣,才会由教和学的相长。

2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天性,对学生多一点尊重和信任,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尊重是一种爱,一种信任。只有教师对学生付出真挚的、深沉的爱,只有教师对学生体现出一

种高度的人格信任,教师才能得到同样的回报。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上课是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相互关系来决定的。”因此,教师和蔼的态度,亲切有神的目光,真诚的信任和鼓励,包容的情感,是十分有效的感情投入,更是学生乐学的动力[4]。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什么,还要让学生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这样才能有利于和学生增进交流,互相沟通。这是实施有效管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在平时的沟通和交流过程当中,教师应该多尊重和信任学生,多听听他们对教育教学上的建议和意见。教师如果经常告诉学生自己下一步的教学安排,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想法,同时倾听他们对自己管理和教学安排的看法和意见,及时与他们进行交流,交换意见,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还使得教师的教育教学计划能够顺利完成,使班级管理的目标达到预期的目的。我们也应该多参加学生组织和喜爱的活动,借此机会和学生开心地玩在一起,缩小彼此之间的距离感。再就是观察学生的兴趣爱好乃至语言习惯,然后努力改变自我去适应他们。我们也应该常在课余时间到教室走走,询问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以及班级存在的问题,和他们探讨对存在问题的看法,这也是我们对学生尊重和信任的一种方式。

教师最好能学会换位思考,能理解学生,多一点宽容理解。相互理解是教师与学生交往的前提,更是当代师生沟通的关键。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他用奖励的方式对待一个尚不成熟的犯错误的孩子,精心设计,方法独特,使学生心悦诚服。可见,有效的教育教学必须以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前提,教师需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包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信任和无条件的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尊重学生的情感、欣赏赞扬学生的优点等等。学生在平时中违反纪律被扣分了,或是成绩下降了,我们不要一味的批评与责骂,这样不但没有让学生认识错误,反而会使他们有一种反抗的心理。我们应该先调查清楚问题,然后慢慢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这样才能让学生改正错误。在平时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多理解和宽容学生,学生违反纪律了就会感到内疚,对不起班级和老师,这样会给他们一个深刻的印象,从而慢慢改正。

此外,学生同样应该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大学生应继承中国“尊师”的美好传统,不能苛求教师,不以偏概全地批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要尽力配合教师教学,给教师予以回应或者真诚恰当地指出教师的不当之处[5]。

3 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教育活动的前提,也是衡量教师能否胜任本职工作的基本条件。教师的言行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人生的发展。所以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专业道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等专业素养。当学生对老师渊博的知识和优秀的人格魅力由衷地产生敬佩时,便会自然地形成一种“尊敬”,这种“尊敬”应该是师生之间最自然、最纯粹的一种关系,我想其他所有师生关系的前提条件都应该在此。教育理念是以观念或信念的形式存在于教师的脑中的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看法[6]。教师的教育理念要与社会发展和教育事业相适应。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鼓励学生和爱护学生。自己在工作上要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以学生为本,做学生的表率。同志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深刻的指出:“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真正的为人师表。”

教师的教育劳动琐碎复杂,工作中常会出现难以预料的情况。因此,教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既不能将自己的不愉快迁怒于学生,又不能因欢乐而在学生面前忘乎所以。教师不仅要面向学生,而且要面向社会,建立起以知识传授为媒介,以心理交融为基础的新型师生关系。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核心问题。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 “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的和谐、平等、民主的学术氛围中的教学相长。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呼唤新型的师生关系,让我(下转第45页)(上接第28页)们努力做一个学生信任、喜欢、尊敬的教师吧!

【参考文献】

[1]范红霞.论“同伴探索”式师生关系模式[J].教育研究,2003,24(4):48-52.

[2]冯宝忠.高校师生关系探析[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8(3):84-87.

[3]冯宗侠.当前高校师生关系现状调查与思考[J].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 2003,4:10-11.

[4]雷伟.高校师生关系中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J].教育探索,2008,(10):25-26.

[5]严蓉.当前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4(3):67-69.

[6]殷红,汪庆春,李良.高等学校和谐师生关系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3(2):138-140.

[责任编辑:孙珊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