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八年级下册中考文言文复习汇总

八年级下册中考文言文复习汇总

来源:华佗小知识
 《三峡》

一、通假字 1、略无阙处( 阙通缺)

二、古今异义词 1、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 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

2、至于夏水襄陵(古义:一个动词“到”和一个介词“于” 今义: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三、词类活用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快马)

2、空谷传响 (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四、一词多义 1绝 *沿溯阻绝(隔绝) *哀转久绝(消失) 2、自 *自三峡七百里中(从、由)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五、重点词语解释 1、至于夏水襄陵(襄:漫上) 2、或王命急宣(或:有时)

3、则素湍绿潭(素:白色)(湍:急流或急流的水)

4、良多趣味(良:很) 5、属引凄异(属:连接) 6、不见曦月(曦:阳光或日光)

六、朗读节奏 1、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七、重点语句翻译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轻风,(仍然)不认为快。

2、回清倒影*回旋的清波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3、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很多趣味。 4、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峡谷的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

5、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重叠的山岩和屏障似的山峰遮住了天日。 6、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正午和子夜时分,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通假字 1、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

二、古今异义词 1、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古义:土地方圆 今义:名词,地点,处所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左右:古义:国君近旁的近臣 今义:方位词 3、明日,徐公来 明日: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4、能谤讥于市朝 谤讥:古义:指责,劝谏(中性词) 今义:诽谤,讥讽(贬义词)

5、窥镜而自视 窥:古义:照 今义:偷偷地看 6、暮寝而思之 寝:古义:躺而不睡 今义:睡觉地方

三、词类活用 1、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长,这里指身高) 2、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服: 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3、私我也 私: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

4、王之蔽甚矣 蔽:受蒙蔽,这里的意思是因受蒙蔽而不明。或:(受)蒙蔽 5、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6、吾妻之美我者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美,认为„„美 7、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用作状语,当面

四、重点词语解释 1、而形貌昳丽 昳丽:光艳美丽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谁,哪一个 3、旦日:明天,这里指第二天 4、皆以美于徐公 以:以为,认为

5、能谤讥于市朝 谤:指责别人过错 讥:讽刺 市朝:公共场合 五、课文内容理解 1、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3分) *围绕“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来答。示例: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

2、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因为齐王身边的人阿谀奉承(私王、畏王、有求于王),不可能听到真实的情况。意对即可。

3、“王曰‘善’。”请你结合文意品析“善”字的表达作用。 *体现了本文语言精练的特点。一个“善”字,既表达了齐王的赞同和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他的矜持和尊贵。

《晏子使楚》

一.通假字

1、缚者曷为者也 曷通何,什么 2、人非所与熙也 熙通嬉,开玩笑

二.古今异义词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其实:古义:它的果实 今义:实际上 三.一词多义 1、坐:(1)坐在(口技人坐屏障中)(2)通“座”,座位(满坐寂然)(3)犯罪(何坐?坐盗)停车坐爱枫林晚 四.重点词语解释 1、晏子将使楚 使:出使

2、谓左右曰 谓……曰:对……说左右:近旁的人,这里指近侍 3、习辞者 习:熟练 辞:言辞4、今方来 方:将要 5、何坐 坐:犯罪6、坐盗 盗:偷窃

7、吏二缚一人诣王 缚:捆绑 诣:到(指到尊长那里去) 8、齐人固善盗乎 固:本来9、叶徒相似 徒:只

10、其实味不同 实:果实11、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得无:莫非 12、圣人非所与熙也 圣人:才德极高的人13、寡人反取病焉病:辱 14、晏子避席对曰 避席:离开座位 五.重点语句翻译

1、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莫非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喜欢偷东西吗 2、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品德高尚的人是不可以跟他戏弄(开玩笑)的,我反而自取耻辱(自讨没趣)了。

3、晏婴,齐之习辞者也。*晏婴,是齐国很擅长辞令的人。

4、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酒喝得正畅快的时候,两个小官吏捆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

5、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橘树在淮河以南就成长为橘;在淮河以北就成了枳,两者只是叶子相似,它(果实)味道是不同的。

6、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 *莫非是楚国的水土能使百姓擅长偷盗吧? 7、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当他到来的时候,请允许我们绑上一个人从你面前走过。 六.课文内容理解

1、选出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D)。

A、针对楚王的发难,晏子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进行反驳,使楚王陷于尴尬的境地。

B、晏子在席间的对话表现出其超人的智慧与胆识。 C、从文末楚王的话语可以看出,楚王尚能知错认错。

D、晏子用“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话强调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现象说明了什么?请简要回答。 环境影响成长(水土异也)。

3、楚王为什么想侮辱晏子?(用自己的话回答)

因为他知道晏子很会说话,很会外交,想找机会羞辱他,试探他。 4、楚国君臣是怎样安排计谋的?(用自己的话回答)

先预设抓住齐人偷盗的情境,当晏子到来时,故意带到楚王面前,以此影射齐人都善偷,从而戏弄晏子。

5、针对楚国君臣的戏弄侮辱,晏子是怎么回击对方的?

以橘树生长地不同,而本质不同来设喻,得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结论,环境造人。

6、晏子的回答,可谓巧妙得体,体现了一个外交家的风范,请说说晏子外交的特点。

晏子外交特点:擅长辞令、聪明机智、维护国家尊严。

7、晏子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其目的是什么?

说明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盗,一来到楚国就偷盗,是因为楚国的水土使人喜欢偷盗。反击楚王“齐国人本来就喜欢偷盗”(齐人故善盗乎?)的羞辱。

《马说》

一、加点字解释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辱:受屈辱。

2、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槽:喂牲口的食器,枥:马棚。槽枥:马厩 4、不以千里称也:不因为是千里马而著称。以,凭借。称,著称。

5、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词。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6、一食(shí):吃一顿。或:有时。尽粟一石:吃尽一石(dàn)食料。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粟:古代喂马的口粮石,十斗为石。 7、食:同“饲”,喂养。下文“而食”“食之”的“食”,都念sì。而食也,是“而食之”的省略,“食”是使动词,解释为“使„„喂养”

8、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之:(定语后置,不译。) 9、是:这样,指示代词。 10、能:才能。

11、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见,同“现”,表露。

12、且:犹,尚且。欲:想要,要。等:相当。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13、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14、策:本意指鞭子,这里名词作动词用,译为:用鞭子打。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办法。

15、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16、鸣:马叫,之:不译(转接)。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17、执策:拿着马鞭。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面对。临之:面对千里马。 18、呜呼:表示哀叹,唉。

19、其:难道,表反问语气。

20、其:可译为“恐怕”.表推测语气。

二、阅读探究

1.第2段是论述了从哪方面论述了什么问题?(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 从反面论证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在于谴责食马者。(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2.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第三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 4.第三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 5.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办法。

6.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这是什么写法?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摧残、埋没人才的统治者)。这是托物寓意的写法。 7.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8.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

9.你如果是千里马该怎样做?是“食马者”该怎样做? 我如果是千里马,我会挣脱缰绳,摆脱“食马者”的束缚,主动寻求碧绿的草地,使自己膘肥体壮,再找机会显示自己的超凡本领,相信会有伯乐发现自己的才能的。我如果是“食马者”,我会平等对待所喂养的所有的马,使它们有强壮的身体,各尽其能。 三.翻译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世

间先有伯乐,这样以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常有,可是能识人才的伯乐不会经常有.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鞭打它不能用鞭打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千里马鸣叫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

3、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不饱,力量就不会充足,千里马的才能就无法表现出来。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养马的人不知道它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去喂养它。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难道真的是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确实不知道什么是千里马。

《荔枝图序》 一.翻译句子,并解释划线的词。

1.华如橘,春荣( 华,花。荣,开放。 )( 花像橘树的花,在春天开放 ) 2.实如丹,夏熟。(丹,朱砂那样红。 )果实的颜色像丹砂那样红,夏季成熟。 3.朵如葡萄,核如枇杷,(朵,果实聚拢成簇。 )果实聚拢成簇,像葡萄,核像枇杷的核。

4.壳如红缯,膜如紫绡,( 缯,绡,绸子。 ) ( 壳像红绸,膜像紫绸。 )

5.瓤肉莹白如雪,浆液甘酸如醴酪。(瓤肉像白雪一样晶莹,洁白,浆液像醴那样甜,像酪那样酸。 )

6.大略如彼,其实过之。(彼,那样。过,超过。 )( 大概也就如同前面所说的情形,那实际情况比介绍的这些还要好。 )

7.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若,假如。去,消失。 ) ( 假如果实离开了树枝,一天颜色就变了,两天香味就变了,三天味道就变了,四五天以后,色香味就全部消失了。 ) 8,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公元820年的夏天,南宾的太守乐天让画工画成一幅荔枝图,并 写上这篇序,是为了告诉没有见过荔枝的人以及虽然见过却没有看到三天以内的变化情况人 。

二.阅读下列文字,并回答问题。

1.本段文字说明荔枝的特点采用的说明顺序 2.文中使用比喻的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 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表现了荔枝什么特点?

4.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