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吉林省白山白县八年级(下)期中
数 学 试 卷
一、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化简:2.要使式子3.化简:4.当x=
= .
有意义,则x的取值范围是 . = .
﹣1时,代数式x2+2x+2的值是 .
5.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6、8、x,则x= . 6.如图,正方形的面积是 cm2.
7.等腰梯形的腰长为5cm,它的周长是22cm,则它的中位线长为 cm. 8.如图,要使平行四边形ABCD是矩形,则应添加的条件是 (只填一个).
9.已知菱形的面积为24,一条对角线长为6,则其周长等于 .
10. 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2,点E在AB边上.四边形EFGB也为正方形,则△AFC的面积S为 .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计18分) 11.若A.b>3
,则( ) B.b<3
C.b≥3
D.b≤3
12.对于任意实数a,b,下列等式总能成立的是( ) A.(C.
+
)2=a+b =a2+b2
B.D.
=a+b
13.平行四边形的边长为5,则它的对角线长可能是( ) A.4和6
B.2和12
C.4和8
D.4和3
14.下列性质中正方形具有而矩形没有的是( ) A.对角线互相平分 C.对角线互相垂直
B.对角线相等 D.四个角都是直角
15.下列各数据中,不能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 ) A.3,4,5
B.1,
,3
C.1,
,
D.6,8,10
16.如图所示,矩形纸片ABCD,AB=3,点E在BC上,且AE=EC.若将纸片AE折叠,点B恰好落在AC上,则AC的长是( )
A.3 B.6 C.8 D.
三、解答题(每小题6分,共计18分) 17.计算:18.计算:19.已知:
+
. ﹣3a2
的值.
=0,求
四、解答与证明题(每小题8分,共计16分)
20.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B=10,AD=8,AC⊥BC.求BC,CD,AC,OA的长,以及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
21.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过点A作AE∥DC交BC于点E,BD平分∠ABC,求证:AB=EC.
五、解答题(每小题9分,共计18分)
22.已知等腰三角形ABC,底边BC=20,D为AB上一点,且CD=16,BD=12,求AD的长.
23.如图所示,折叠长方形纸片ABCD,使顶点D与BC边上的点F重合,已知AB=6,AD=10,求BF、DE的长.
六、解答题(每小题10分,共计20分)
24.如图:在矩形ABCD中,AB=12cm,BC=6cm,点P沿AB边从A开始向点B以2厘米/秒的速度移动,点Q沿DA边从D开始向点A以1厘米/秒的速度移动,如果P、Q同时出发,用t(秒)表示移动的时间(0≤t≤6).
(1)当t为何值时,△APQ为等腰三角形?
(2)求四边形QAPC的面积,并提出一个与计算结果有关的结论.
25.如图,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点E在直线BC上,连接AE.将△ABE沿AE所在直线折叠,点B的对应点是点B′,连接AB′并延长交直线DC于点F.
(1)当点F与点C重合时如图(1),易证:DF+BE=AF(不需证明);
(2)当点F在DC的延长线上时如图(2),当点F在CD的延长线上时如图(3),线段DF、BE、AF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直接写出你的猜想,并选择一种情况给予证明.
2018-2019学年吉林省白山白县八年级(下)期中数学试卷
参与试题解析
一、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化简:
= .
【分析】依据商的算术平方根进行化简,即可得到结果. 【解答】解:故答案为:
.
(a≥0,b>0).
=
=
,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二次根式的性质与化简,解题时注意:2.要使式子
有意义,则x的取值范围是 x≤2 .
【分析】根据被开方数大于等于0列式计算即可得解. 【解答】解:根据题意得,2﹣x≥0, 解得x≤2. 故答案为:x≤2.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是非负数. 3.化简:
= .
【分析】根据二次根式化简解答即可. 【解答】解:故答案为:
=.
,
【点评】此题考查二次根式问题,关键是根据分母有理化解答. 4.当x=
﹣1时,代数式x2+2x+2的值是 24 .
,再两边平方整理得到x2+2x=22,然后利用整体代入的方法
【分析】先把已知条件变形得到x+1=计算.
【解答】解:∵x=∴x+1=
,
﹣1,
∴(x+1)2=23,即x2+2x=22, ∴x2+2x+2=22+2=24. 故答案为24.
【点评】本题考查了二次根式的化简求值:二次根式的化简求值,一定要先化简再代入求值.二次根式运算的最后,注意结果要化到最简二次根式,二次根式的乘除运算要与加减运算区分,避免互相干扰.
5.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6、8、x,则x= 10或 .
【分析】根据勾股定理的内容,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分两种情况进行解答. 【解答】解: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①两直角边分别为6,8,由勾股定理得x=②一直角边为6,一斜边为8,由勾股定理得x=故答案为:10或2
.
=10,
=2
;
【点评】本题考查了利用勾股定理解直角三角形的能力,当已知条件中没有明确哪是斜边时,要注意讨论,一些学生往往忽略这一点,造成丢解. 6.如图,正方形的面积是 25 cm2.
【分析】根据勾股定理解答即可.
【解答】解:正方形的面积=132﹣122=25cm2, 故答案为:25
【点评】此题考查勾股定理问题,关键是根据勾股定理解答.
7.等腰梯形的腰长为5cm,它的周长是22cm,则它的中位线长为 6 cm.
【分析】根据等腰梯形的腰长和周长求出AD+BC,根据梯形的中位线定理即可求出答案. 【解答】解:∵等腰梯形的腰长为5cm,它的周长是22cm, ∴AD+BC=22﹣5﹣5=12, ∵EF为梯形的中位线, ∴EF=(AD+BC)=6. 故答案为:6.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等腰梯形的性质,梯形的中位线定理等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理解梯形的中位线定理[知道EF=(AD+BC)]是解此题的关键.
8.如图,要使平行四边形ABCD是矩形,则应添加的条件是 ∠ABC=90°或AC=BD(不唯一) (只填一个).
【分析】根据矩形的判定定理:①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②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直接添加条件即可.
【解答】解:根据矩形的判定定理: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故添加条件:∠ABC=90°或AC=BD. 故答案为:∠ABC=90°或AC=BD.
【点评】本题主要应用的知识点为:矩形的判定. ①对角线相等且相互平分的四边形为矩形.②一个角是90度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9.已知菱形的面积为24,一条对角线长为6,则其周长等于 20 .
【分析】据菱形的面积等于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可求出另一条对角线的长度,再根据勾股定理可求出边长,继而可求出周长. 【解答】解:如图所示:
∵菱形的面积等于对角线乘积的一半,AC=6,S菱形ABCD=24, ∴BD=8,AO=3,BO=4, 在Rt△ABO中,AB2=AO2+BO2, 即有AB2=32+42, 解得:AB=5,
∴菱形的周长=4×5=20cm. 故答案为:20.
【点评】本题考查了菱形的性质,属于基础题,解答本题用到的知识点为:①菱形的四边形等,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②菱形的面积等于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10. 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2,点E在AB边上.四边形EFGB也为正方形,则△AFC的面积S为 2 .
【分析】根据即可推出S梯形ABGF+S△ABC﹣S△CGF,然后根据梯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表示出阴影部分的面积,由CG=BC+BG,AB=BC=CD=AD,EF=FG=GB=BE,经过等量代换后,即可推出阴影部分的面
积.
【解答】解:∵正方形ABCD和正方形EFGB, ∴AB=BC=CD=AD,EF=FG=GB=BE, ∵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2, ∴S△AFC=S梯形ABGF+S△ABC﹣S△CGF
=×(FG+AB)×BG+×AB×BC﹣×FG×CG =×(FG+AB)×BG+×AB×BC﹣×FG×(BC+BG) =×FG2+FG+2﹣FG﹣×FG2 =2.
解法二:连接FB ∵∠CAB=∠ABF=45° ∴FB∥AC
又∵△ABC和△AFC有同底AC且等高 ∴S△AFC=S△ABC=×2×2=2 故答案为:2.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整式的混合运算,梯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正方形的性质,关键在于根据图形推出S△AFC=S梯形ABGF+S△ABC﹣S△CGF.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计18分) 11.若A.b>3
,则( ) B.b<3
C.b≥3
D.b≤3
【分析】等式左边为算术平方根,结果为非负数,即3﹣b≥0. 【解答】解:∵∴3﹣b≥0,解得b≤3. 故选:D.
【点评】解答此题,要弄清以下问题: 1、定义:一般地,形如=0时,
(a≥0)的代数式叫做二次根式.当a>0时,
=|a|.
表示a的算术平方根;当a
=3﹣b,
=0;当a小于0时,二次根式无意义.2、性质:
12.对于任意实数a,b,下列等式总能成立的是( ) A.(C.
+
)2=a+b =a2+b2
=|a|化简即可.
B.D.
=a+b
【分析】根据二次根式
【解答】解:A、错误,∵(B、错误,
+
)2=a+b+2
;
是最简二次根式,无法化简;
=a2+b2;
C、正确,因为a2+b2≥0,所以D、错误,∵故选:C.
=|a+b|,其结果a+b的符号不能确定.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二次根式的化简方法的运用:a>0时,
=0.
13.平行四边形的边长为5,则它的对角线长可能是( ) A.4和6
B.2和12
C.4和8
=a;a<0时,=﹣a;a=0时,
D.4和3
【分析】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中,两条对角线的一半和一边构成三角形,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判断可知.【解答】解:A、对角线一半分别是2和3,2+3=5,故不能构成三角形,故本选项错误; B、对角线一半分别是1和6,6﹣1=5,故不能构成三角形,故本选项错误.
C、对角线一半分别是2和4,符合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能构成三角形,故本选项正确; D、对角线一半分别是2和,2+3<5,故不能构成三角形,故本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及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注意平行四边形中两条对角线的一半和一边构成三角形,另外要熟练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14.下列性质中正方形具有而矩形没有的是( ) A.对角线互相平分 C.对角线互相垂直
B.对角线相等 D.四个角都是直角
【分析】根据矩形是特殊的正方形,因而矩形具有的性质一定是正方形具有的性质,据此即可作出判断.【解答】解:A、B、D都是矩形的性质,正方形是特殊的矩形,矩形的性质一定是正方形的性质,因而A、B、C错误;
正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但矩形的对角线不一定互相垂直,故C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正方形与矩形的性质,正确记忆两个图形的性质,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关键.15.下列各数据中,不能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 ) A.3,4,5
B.1,
,3
C.1,
,
D.6,8,10
【分析】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知,当三角形中三边的关系为:a2+b2=c2时,则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解答】解:A、32+42=52,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能组成直角三角形,故错误; B、
,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不能组成直角三角形,故正确;
C、,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能组成直角三角形,故错误;
D、62+82=102,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能组成直角三角形,故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可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
16.如图所示,矩形纸片ABCD,AB=3,点E在BC上,且AE=EC.若将纸片AE折叠,点B恰好落在AC上,则AC的长是( )
A.3 B.6 C.8 D.
【分析】想办法证明∠BAE=∠EAC=∠ACE=30°,即可解决问题; 【解答】解:∵四边形ABCD是矩形, ∴∠B=90°, ∵EA=EC, ∴∠EAC=∠ECA, ∵∠EAC=∠BAE,
∴∠BAE=∠EAC=∠ACE=30°, ∵AB=3, ∴AC=2AB=6,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矩形的性质,翻折变换,直角三角形30°角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 三、解答题(每小题6分,共计18分) 17.计算:
.
【分析】先把二次根式转化为最简二次根式,然后根据二次根式的加减法法则进行计算. 【解答】解:原式=5=(5+2﹣21)=﹣14
.
+2
﹣21
【点评】本题考查了二次根式的加减法.合并同类二次根式的实质是合并同类二次根式的系数,根指数与被开方数不变. 18.计算:
﹣3a2
【分析】先把各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把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进行合并.
【解答】解:原式==×4==
+a﹣2a
+6a×﹣3a
﹣3a2×
+6a
﹣3a2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二次根式的加减法,二次根式相加减,先把各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把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进行合并,合并方法为系数相加减,根式不变. 19.已知:
+
=0,求
的值.
【分析】利用非负数的性质求出x与y的值,代入原式计算即可求出值. 【解答】解:∵∴解得:则原式=
, , .
+
=0,
【点评】此题考查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非负数的性质,熟练掌握运算法则是解本题的关键. 四、解答与证明题(每小题8分,共计16分)
20.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B=10,AD=8,AC⊥BC.求BC,CD,AC,OA的长,以及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
【分析】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得到AD=BC=8,OA=OC=AC,根据勾股定理求出AC的长,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即可求出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 【解答】解:∵AC⊥BC, ∴∠ACB=90°,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D=BC=8,AB=CD=10,OA=OC=AC, ∵AB=10,BC=8,由勾股定理得:AC=∴OA=3;
∴▱ABCD的面积是BC×AC=8×6=48.
答:BC=8,CD=10,AC=6,OA=3,▱ABCD的面积是48.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勾股定理等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能求出AC的长度是解此
=6,
题的关键.
21.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过点A作AE∥DC交BC于点E,BD平分∠ABC,求证:AB=EC.
【分析】根据已知条件易证AB=AD,再证明四边形AEDC是平行四边形,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可得AD=CE,所以AB=CE问题得证. 【解答】证明: ∵BD平分∠ABC, ∴∠ABD=∠CBD, ∵AD∥BC, ∴∠ADB=∠CBD, ∴∠ABD=∠ADB, ∴AB=AD, ∵AD∥CEAE∥CD,
∴四边形AECD是平行四边形, ∴AD=CE, ∵AD=AB. ∴AB=CE.
【点评】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性质,解题的关键是证明AB=AD.
五、解答题(每小题9分,共计18分)
22.已知等腰三角形ABC,底边BC=20,D为AB上一点,且CD=16,BD=12,求AD的长.
【分析】欲求AD的长,最好先根据题意画出草图,然后根据已知条件求解,本题根据常见勾股数3,4,5,知△BCD为直角三角形,AD的长易求
【解答】解:在△BCD中,由122+162=202得△BCD为直角三角形.设AD=x,则AC=12+x, 由勾股定理得x2+162=(x+12)2,解得x=∴AD=
.
.
【点评】本题考查勾股定理的应用.在三角形中求边长,一般都需要构造或寻找直角三角形从而利用勾股定理来求解.
23.如图所示,折叠长方形纸片ABCD,使顶点D与BC边上的点F重合,已知AB=6,AD=10,求BF、DE的长.
【分析】由AE为折痕,可得AF=AD,DE=EF,在直角三角形ABF中,求出BF的大小,得到FC,设出DE=x,表示出EF、EC的长度,通过勾股定理可求得答案. 【解答】解:设DE=x,则EC=(CD﹣x), ∵矩形ABCD中,AB=6,AD=10, ∴BC=AD=10,CD=AB=6, ∵AE为折痕,
∴AF=AD=10,DE=EF=x, Rt△ABF中,BF=∴FC=10﹣8=2,
Rt△EFC中,EF2=FC2+EC2, 即x2=22+(6﹣x)2, 解得x=3.
答:BF的长为8,DE的长为3.
【点评】本题考查了翻折变换问题;解题时设要求的线段长为x,然后根据折叠和轴对称的性质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其他线段的长度,选择适当的直角三角形,运用勾股定理列出方程求出答案. 六、解答题(每小题10分,共计20分)
24.如图:在矩形ABCD中,AB=12cm,BC=6cm,点P沿AB边从A开始向点B以2厘米/秒的速度移动,点Q沿DA边从D开始向点A以1厘米/秒的速度移动,如果P、Q同时出发,用t(秒)表示移动的时间(0≤t≤6).
(1)当t为何值时,△APQ为等腰三角形?
(2)求四边形QAPC的面积,并提出一个与计算结果有关的结论.
=8,
【分析】(1)若△QAP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则只需AQ=AP,列出等式6﹣t=2t,解得t的值即可; (2)四边形QAPC的面积=矩形ABCD的面积﹣三角形CDQ的面积﹣三角形PBC的面积,设DQ=x.根据题干条件可得四边形QAPC的面积=72﹣x•12﹣×6×(12﹣2x)=72﹣36=36,故可得结论四边形QAPC的面积是矩形ABCD面积的一半.
【解答】解:(1)若△QAP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则只需AQ=AP, 根据题干条件知AQ=6﹣t,AP=2t, 列等式得6﹣t=2t,解得t=2秒, 即当t=2时,△QAP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2)四边形QAPC的面积=矩形ABCD的面积﹣三角形CDQ的面积﹣三角形PBC的面积, 设DQ=x.根据题干条件可得四边形QAPC的面积=72﹣x•12﹣×6×(12﹣2x)=72﹣36=36, 故可得结论四边形QAPC的面积是矩形ABCD面积的一半.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矩形的性质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知识点,解决动点移动问题时,关键是找到相等关系量,此题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性质及其应用,根据几何图形的边长及面积求出t值.
25.如图,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点E在直线BC上,连接AE.将△ABE沿AE所在直线折叠,点B的对应点是点B′,连接AB′并延长交直线DC于点F.
(1)当点F与点C重合时如图(1),易证:DF+BE=AF(不需证明);
(2)当点F在DC的延长线上时如图(2),当点F在CD的延长线上时如图(3),线段DF、BE、AF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直接写出你的猜想,并选择一种情况给予证明.
【分析】(1)由折叠可得AB=AB′,BE=B′E,再根据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易证B′E=B′F,即可证明DF+BE=AF;
(2)图(2)的结论:DF+BE=AF;图(3)的结论:BE﹣DF=AF;证明图(2):延长CD到点G,使DG=BE,连接AG,需证△ABE≌△ADG,
根据CB∥AD,得∠AEB=∠EAD,即可得出∠B′AE=∠DAG,则∠GAF=∠DAE,则∠AGD=∠GAF,即可得出答案BE+DF=AF.
【解答】解:(1)由折叠可得AB=AB′,BE=B′E, ∵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AB=DC=DF,∠B′CE=45°, ∴B′E=B′F, ∴AF=AB′+B′F, 即DF+BE=AF;
(2)图(2)的结论:DF+BE=AF;
图(3)的结论:BE﹣DF=AF;
图(2)的证明:延长CD到点G,使DG=BE,连接AG, 需证△ABE≌△ADG, ∵CB∥AD, ∴∠AEB=∠EAD, ∵∠BAE=∠B′AE, ∴∠B′AE=∠DAG, ∴∠GAF=∠DAE, ∴∠AGD=∠GAF, ∴GF=AF, ∴BE+DF=AF;
图(3)的证明:在BC上取点M,使BM=DF,连接AM, 需证△ABM≌△ADF, ∵∠BAM=∠FAD,AF=AM ∵△ABE≌AB′E ∴∠BAE=∠EAB′, ∴∠MAE=∠DAE, ∵AD∥BE, ∴∠AEM=∠DAB, ∴∠MAE=∠AEM, ∴ME=MA=AF, ∴BE﹣DF=AF.
【点评】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正方形的性质以及翻折变换,是一道综合型的题目,难度不大,而证明三角形的全等是解题的关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