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_书谱_平议

_书谱_平议

来源:华佗小知识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ofAnshanNormalUniversity

2003206,5(3):55-58

《书谱》平议

刘 俊

(阜新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辽宁阜新123000)

摘 要《书谱》:充分肯定了书法的社会功用和艺术功用,深刻地揭示了书法的艺术本质,具有卓越的美学思想,高明的艺术观;坚持发展的观点,提出反对泥古。在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上“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充满辩证思想,是艺术辩证法的成功运用。关键词:孙过庭;书谱;艺术观;辩证法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篇号:100822441(2003)0320055204

SomeCommentsonShupu

LIUJun

(DepartmentofArt,FuxinHigherProfessionalSchool,FuxinLiaoning123000,China)

Abstract:InhisessaySunGuo2tingwassufficientlysurethatcalligraphyhaditssocialuseandartisticfunction,Hedeeplyrevealedtheartisticcharacterofcalligraphy,theauthorshowedhisextraordinarythoughtsaboutaestheticsandhisunusualviewsonart.SGTinsistedtheviewofdevelopment,HeobjectedacalligrapherwasrestrainedbytheancientsontherelationbetweeninheritanceandcreationHeraisedthatoneshouldlearnfromtheancientsbutnotdisobeyhistimes,obeyhistimesbutdividehimselffromhistimes’disadvantages.Theessayisfullofdi2alecticalthoughts.SGTmadeuseofthedialecticsofartsuccessfullyinhisbook.Keywords:SunGuo2ting;Shupu;Artisticoutlook;Dialectics

  唐代草书大家孙过庭的《书谱》,是古代书论

史上的一篇杰作。文中就书法史、书法批评、书法创作及书法的继承与创新等艺术观念进行了系统而精辟的论述,其思想博大精深,在书学理论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标志着书法理论进入了新的高度,堪称里程碑之作,对后世书法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价值甚高。因此,有关《书谱》的评论称赞之作甚多,笔者不揣浅陋,仅就该作的可贵之处谈三点浅见。

其一《书谱》,的可贵之处在于有卓越的美学思想,高明的艺术观。对书法的社会功用及艺术功用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书法艺术的本质有非常深刻、精辟的认识,值得我们研究借鉴。

《书谱》中,孙氏首先肯定了书法“功定礼乐”

收稿日期:2002-12-24

的重要社会功用。在孙氏之前,虽然论及文艺社

会功用者不乏典籍。如孔门“六艺”便将“书”列入其中,但也是只限于书写技能,并未提到人格培养的高度,而孙氏却坚定执着地宣传了政治思想与审美理想统一的思想,高度评价了书法的社会功用。他说“:讵若功定礼乐,妙拟神仙”。(注:文中

)在他看引语除注明出处外皆引自孙过庭《书谱》。

来,书法既可以宣扬大道,布朗教化,又可以体会如神仙般的美妙意趣,实应是“贤者不废之事”。他把书法艺术看成是生命的一部分,是生命的表现形式,是人的表征,是“固义理之会归,信贤达之兼善者矣”。他把书法同音乐等放在一起去观照,“像八音之迭起,感会无方”。《书谱》中,孙氏把对人生哲理的体验和领悟与对艺术哲理的探求统

作者简介:刘俊(1948-),男,辽宁西丰人,阜新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讲师。

56鞍山师范学院学报第5卷

一起来,他认为重视对艺术生命的体验,可以使人在学书之中参透人生哲理。他把学书与做人看做是二位一体之事。二者都要“达险夷之情,体权变之道,验燥湿之殊节,千古依然;体老壮之异时,百龄俄顷。”学书者书艺如到了“通会之际”。那么做人也便达到了“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了。

《书谱》中,孙氏在充分肯定了书法社会功用的同时,也深刻地阐述了它的艺术功用。孙氏把“达其性情,形其哀乐”作为书法的主要艺术功用,认为书法创作的最高追求,是以各种美的境界,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他以此为根本,具体形象地分析了王羲之的六篇书作,旨在阐发“艺术的根本在于感情”的观点。文中写道“: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孙氏认为,书法作品是人的思想情感的流露,书风是人的精神的外化。“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书法的可贵之处,便在于它表情达性,抒写心灵,文中反复论证书法“表情”的特性,是书法史上自觉地揭示阐发书法“表情”特质的第一篇,足见孙氏艺术观之高明。

《书谱》中,孙氏还说:“然君子立身,务修其本”。孔子在《论语・学而》中有过“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提法,孔子说的“本”是立德,而孙氏说的“本”是书法。孙氏引用孔子的观点并借题发挥,是把书法提到“立身安命”之“本”的高度,从而证明了他的书学思想中书法艺术的崇高地位。孙氏先是写道“:夫潜神对奕,犹标坐隐之名;乐志垂纶,尚礼行藏之趣。”后又说“:讵若功宣礼乐,妙似神仙,犹挺埴之罔穷,与工炉而并运。好异尚奇之士, 体势之多方;穷微测妙之夫,得推移之奥赜。著述者假其糟粕,藻鉴者挹其菁华,固义理之会归,信贤达之兼善者矣。”这两段话,作者先抑后扬,旨在阐明书法不是什么“小道”,而是“大道”。他热情地赞扬了书法对社会“功定礼乐”的突出作用和对士人“陶冶性灵,变化气质”,塑造人格的奇妙功能。这段论述,可称为《书谱》阐扬书法艺术功用之精髓。

《书谱》中,孙氏在阐发书法社会功用及艺术功用的同时,也表现出他对书法艺术本质的深刻认识。孙氏认为书法不同于一般的纯为实用而书的文字,而应是既为实用而又具很高艺术欣赏价

值的艺术作品。在谈及书法“五乖五合”的创作论时,他总结道:“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这里的“志”即“诗言志”的“志”,他说明书法艺术的创作与诗、赋、骚一样“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书法作品所以能具魅力,关键在于它能“达其性情,形其哀乐”。另一方面,孙氏认为书法不同于其它艺术,它是以线条为语言的艺术,这些线条,不是客观事物的再现。而是抽万象之象的“意象”,书法就是以抽象的“意象”来表现抽象

的内容(神采),而“神采”就是表现在书法中人的个性美。文中孙氏以多角度、多层面的论述,显示出他对书法艺术本质认识的精辟性和深刻性。

《书谱》中还充满了卓越的美学思想。众所周知,受老庄思想的影响,艺术创作都以追求自然天成做为最高境界,而《书谱》中也充满了自然天成的美学思想。孙氏主张书法创作应法自然,力避刀斧雕琢的痕迹。文中写道:“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若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这里的“自然”有两个意思:一指大自然之事物,书法是“取诸外物”以成“象”,书家往往是从这些大自然的事物中,悟出书法之道的,书法深层次地表达了大自然规律变化的美,是大自然规律的笔墨化。另一层意思就是非人工所为的自然而然,是心灵在笔下流动的产物“凡此,皆字如其人,自然流露者。”孙氏把“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当作书法最高境界,他认为“当仁者得意忘言,罕陈其要。”书法本乎心灵,应自然而成,非矫情造作所能为。绝不应“强名为体,共习分区。”孙氏之所以列举王氏的六篇书作,也在于阐明书法作品是书家当时不同的心情下自然写成的。如果刻意摹仿“,鼓努为力,标置成体,岂独二用不侔,亦乃神情悬隔者也,”他认为书法的关键在于:得意忘言,自然天成。在这段论述中,孙氏不仅阐明了书法自然的观点,同时又以飞禽鸟兽和种种自然界奇妙壮观的景象来喻写书法艺术境界之美妙,生动形象,极富美感。

其二《书谱》,的可贵之处在于全文贯穿着发展的观点。主张笔墨当随时代,孙氏一反南朝某些书家“今不逮古”的看法,提出“质以代兴,妍因

第3期刘 俊《书谱》:平议57

俗异。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醇 一迁,质文三变,驰骛沿革,物理常然。”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发展的,书法亦然,书法是随时代发展而发展的,不必泥古,也不宜泥于古,重要的是学古不违背时代,趋今又不与弊俗混同。“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椎轮者乎!”孙氏用了这个反诘之语,意在表明他反对厚古薄今的鲜明态度,他认为,要历史地分析古人,继承沉厚的传统精华而与时代融合,来展现鲜明的个性和品格。其中“古不,乖时,今不同弊”一语,更是影响深远。

在论及书法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上,孙氏的论述基点不墨守成规,启发与鼓励后学者法古不泥古,勇于创新。他主张既要学好法度,又不要为法度所,书法创新要“违而不犯,和而不同,……何必刻鹤图龙,竟惭真体;得鱼获兔,犹吝筌蹄。”孙氏这里借用《庄子》的比喻,意在指出:学书好比捕鱼捉兔,规矩好比“筌”和“蹄”“,筌”和“蹄”是为捕鱼捉兔而设的,规矩也是为学书而设的。固然,不学规矩,难以成方圆,但如果规模已具,那就不能总被旧有的规矩所束缚,要有自己新的探索,这就是先要“入法”后要“出法”。师法前人并超越前人。所谓得鱼获兔,不应吝惜筌蹄,就是他的命意所在。他认为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从艺术上处理得当。“自可背羲、献而无失,违钟、张而尚工”的。这样的胆略与见识,充分显示出他的书学思想的深邃性。

其三,更可贵的是他将辩证观点运用于书法艺术之中《书谱》,可以说是艺术辩证法成功运用的范例。

在论及楷书,草书的形质与情性时,孙氏写道“: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使转为形质,点画为情性。”孙氏认为,楷书的基本要求是点画,而它的难处却在使转得宜,草书必须把点画寓于使转之中,情性才能发于形质之内;它的奥妙之处,端在点画的上面。楷书和草书的具体要求不同,但两者之间有着血肉相联、相辅相成、相互为用的关系。这里,孙氏对楷书和草书的用笔问题进行了创造性的总结,充满哲理。

在论及书法的艺术功能时,孙氏写道“: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这里“风神”、“妍润”、“枯劲”、“闲雅”都是指字的美感,是手段;而“凛”、“温”“、鼓”“、和”则是对艺术美感的创造,是目的。

以手段达到目的,这其间,有异同,有反正,有刚柔。在艺术风格上既有区别,而又彼此结合起来,论述得关系清楚,用词内涵深邃,精到透彻。

在论及学书方法时,孙氏写道“: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书法学习必须仔细地研究,老老实实地临摹,只有“察之尚精”,才能“拟之贵似”。“察拟之道”深刻地阐述了学书过程中“,眼”与“手”这组矛盾的辩证关系。孙氏又说“:况拟不能似,察不能精,分布犹疏,形骸未检;跃泉之态未睹其妍,窥井之谈,已闻其丑。”这里,孙氏意在阐明基础与提高的关系:学书必须打好基础,然后才能求变,学书要谦抑力学,不可妄自矜能,从辩证的角度为学书人强调了一个必须重视的环节。

在论及“精熟之道”时,孙氏说“:心不厌精,手不忘熟,若运用尽于精熟,规矩暗于胸襟,自然容于徘徊,意在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亦犹弘羊之心,豫乎无际;庖丁之目,不见全牛。”孙氏指出:学书“熟”然后能生巧“,精”而后方能有所创造。他举出“庖丁解牛”的寓言,旨在说明杰出的书家之所以能做到“潇洒流落,翰逸神飞”,关键是“心不厌精,手不忘熟”,这段论述,以辩证的观点阐明“精熟之道”是表现艺术之本。“画到生时是熟时”,学书必须潜心下力,打好基础。他的论述,成为后世学书人很好的箴铭。

谈到书法创作的主客观条件,孙氏以“五乖五合”阐明了书法创作时主观客观条件必须相配合,书法乃可成功。片面强调一方面都是错误的。文中说“:又一时而书,有乖有合,合则流媚,乖则雕疏。略言其由,各有其五: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心遽体留,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手阑,五乖也。乖合之际,优劣互差。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若五乖同萃,思遏手蒙;五合交臻,神融笔畅。”这其中,第一、二、五项指的是书者的精神状态,情感状态和创作欲望,属主观因素。第三、四项是指创作时的工具、气候条件,属客观因素。只有主客观因素交臻,才能“神融笔畅”,否则,将会“思遏手蒙”。孙氏认为,书法源于人的心灵,要使手能准确地表记心灵,必须心手双畅,将主、客观条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也正是学书人不懈追求的境界。他的“五乖五合”说,是从实践中总结而出的,是道前人所未道,为后世学

58鞍山师范学院学报第5卷

书人的书法创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论及学书的过程时,孙氏提出“学书三阶段”,更是发前人之所未发。“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孙氏指出从平正到险绝的“平正”不是第一阶段“平正”的重复,也不是第二阶段“险绝”的倒退,而是螺旋式的上升,是返朴归真,纵观书法史,古之大家学书无不是经历了这三个阶段,以至达到“通会之际,人书俱老”的境界的。

在论及书法创作技法时,孙氏形象地阐述了技法中流畅与迟重,骨力与遒润等辩证关系“将,反其速,行臻会美之方,专溺于迟,终爽绝伦之妙。能速不速,所谓淹留;因迟就迟,讵名赏会!非夫心闲手敏,难以兼通者焉。”孙氏在这段论述中对劲速和淹留做了具体的解说,认为速和迟,运用是有条件的,丝毫不能勉强,两者之间又有着相互为用的关系,迟为速做好准备,而速的结果,也使迟笔的映带产生多姿多彩的艺术情趣。只有迟速运用得宜,线条才能富于变化,艺术效果才能产生。谈到骨力与遒润,孙氏说到“:假令众妙攸归,务存骨气;骨既有矣,而遒润加之。亦犹枝干扶疏,凌霜雪而弥劲;花叶鲜茂,与云日而相晖,如其骨力偏多,遒丽盖少,则若枯槎架险,巨石当路,虽妍媚

云阙,而体质存焉。若遒丽居优,骨气将劣,譬夫芳林落蕊,空照灼而无依;兰沼漂萍,徒青翠而奚托。是知偏工易就,尽善难求。”这里,孙氏用了一系列形象的比喻阐明了骨力与妍美要兼到,但以骨力为先的观点。宋代赵子固也曾说过:“骨格者,书法之祖也,未正骨格。先尚态度,几乎不舍本而逐末耶?”他的话,可以成为孙氏之说的注脚。

此外《书谱》,中还全面地总结了楷、草、篆、隶等各体的书写经验,论及用笔的执、使、用、转等理论也都是创说,是“举前贤所未及,启后学于成规”的一个重要贡献,这些精辟的理论,无不闪耀着辩证思想的光芒,对后世人学习书法,确有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之功。参考文献:

[1]历代书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2]刘启林.《书谱》的艺术人格论[J].书法研究,1995,

(5):93-98.

[3]任漫丛.论孙过庭《书谱》中的兼通观[J].书法研究,

1999,(1):84-90.

[4]范建华.老庄思想对《书谱》的渗透[J].书法研究,

1991,(3):28-34.

(责任编辑:梁丽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