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言句式.8

文言句式.8

来源:华佗小知识


高考文言复习之文言句式

一、被动句: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子叫做被动句。

1、用“于”字表被动。 例: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2、用“见”字表被动。 例: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3、用“见……于……”表被动。 例: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4、用“受……于……”表示被动。 例: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赤壁之战》)

5、用“为”字表被动。 例:吾属今为之虏也。(《鸿门宴》)

6、用“为……所……”表被动。 例: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屈原列传》)

7、用“……为所……”表被动。 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8、用“被”字表被动。 例: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1

二、倒装句:

变换词语或成分的正常顺序,叫倒装。我们在古汉语学习中所说的倒装,是就现代汉语的习惯而言,是为了易于比较说的;古人一贯这样说,是无所谓倒装的。

1、谓语前置(主语后说)。 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例: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例2:三岁贯汝,莫我肯德。(《硕鼠》)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子何恃而往?(《为学》) 例2:若街亭有失,吾等安归?(《失街亭》)

(3)疑问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例: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2: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4)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 例1: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例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3、定语后置。例1: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2

例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4、介词结构做补语,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译为状语。 例1:青,取之于蓝,而

青于蓝。(《劝学》) 例2: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三、否定句:

文言的否定句必须用否定词。否定词包括不、毋、弗、勿、未、非、无、否、莫等等。

1、使用“不”表否定。 例: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2、使用“毋”表否定。 例:距关,毋纳诸侯,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

3、使用“弗”表否定。 例:小信未服,神弗福也。(《曹刿论战》)

4、使用“勿”表否定。 例:急击勿失。(《鸿门宴》)

5、使用“未”表否定。 例: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捕蛇者说》)

6:使用“非”表否定。 例: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

7、使用“无”表否定。 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

3

8、使用“否”表否定。 例: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唐雎不辱使命》)

9、使用“莫”表否定。 例: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石钟山记》)

四、判断句:

在古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充当谓语而表示判断的语句。有时也使用判断词“是”,但多数时候是借“者”、“也”、“为”、“非”等词表示判断。

1、“……者,……也”式。主语后加者表示停顿,谓语后加“也”表示判断。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也”式。与上式的区别是主语后不加“者”,只在谓语后加“也”。 例: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3、“者”、“也”都不用。 例: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4、用“乃”字表示判断。 例:臣乃市井鼓刀屠者。(《信陵君窃符救赵》)

5、用“即”表示判断。 例: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 然在墓者。(《五人墓碑记》)

6、用“是”表示判断。 例:巨是凡人。(《赤壁之战》) 例: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

4

兰诗》)

7、用“为”表判断。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8、用“非”表示判断,构成否定判断句。 例:此物固非西产。(《促织》)

五、省略句:

文言文语句中根据习惯,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

1、省略主语。(例句中括号内为省略的成分,下同,不另注)

例: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捕蛇者说》)

2、省略谓语。 例: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 例: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赤壁之战》)

4、省略介词后宾语。 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之)分人。(《曹刿论战》)

5、省略介词。 例: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六、疑问句:

5

在古汉语中,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其中疑问词分疑问代词和疑问语气词两类。

常用的疑问代词有:谁、孰、何、曷、胡、安、焉、奚、恶、盍(盖)等;常用的疑问语气词有:乎、诸、与或欤、邪或耶等。

1、使用疑问代词。疑问代词常与疑问语气一起使用。

(1)使用疑问代词“谁”构成疑问句。 例: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2)使用疑问代词“孰”构成疑问句。 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3)使用疑问代词“何”构成疑问句。 例: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4)使用疑问代词“曷”构成疑问句。 例: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记》)

(5)使用疑问代词“胡”构成疑问句。 例: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6)使用疑问代词“安”构成疑问句。 例: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7)使用疑问代词“焉”构成疑问句。 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8)使用疑问代词“奚”构成疑问句。 例:子奚哭之悲也?(《和氏璧》)

6

(9)使用疑问代词“恶”构成疑问句。 例:以小易大,彼恶知之。(《齐桓晋文之事》)

(10)使用疑问代词“盍(盖)”构成疑问句。 例: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2、使用疑问语气词。

(1)使用疑问语气词“乎”构成疑问句。 例:汝亦知射乎?(《卖油翁》)

(2)使用疑问语气词“诸”构成疑问句。 例: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

(3)使用疑问语气词“与(欤)”构成疑问句。 例: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

(4)使用疑问语气词“邪(耶)”构成疑问句。 例: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信陵君窃符救赵》)

3、使用固定搭配“几何”、“何如”、“奈何”、“如之何”、“如……何”、“奈……何”等表示疑问。 例: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4、使用否定词表示疑问。 例: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

★★★文言句式练习★★★

7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B

A.则修文德以来之 B.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

C.外连衡而斗诸侯 .

D.以弱天下之民 .

【解析】 B项的“鞭笞”,名词作动词,“用鞭子抽打、用竹板打”。A项的“来”,使动用法,“使……来”;C项的“斗”,使动用法,“使……斗”;D项的“弱”,使动用法,“使……弱、削弱”。

2.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C)

A.梁以此奇籍 .

B.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

C.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解析】 C项的“冷”,使动用法,“使……寒冷”。A项的“奇”,意动用法,“以……为奇”,句意为“项梁以此认为项羽不平凡”;B项的“小”,意动用法,“认为……小”,句意“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小了”;D项的“美”,意动用法,“认为……美丽”。

8

3.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C )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B.孔子师郯子、苌弘…… ..

C.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

D.滕公奇其言,壮其貌 ..

【解析】 C项的“帝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帝称王”。A项的“耻”,意动用法,“以……为羞耻”;B项的“师”,意动用法,“以……为老师”;D项的“奇”“壮”,意动用法,“认为……奇怪”“认为……壮美”。

4.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D )

A.惊姜氏 .

B.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

C.先破咸阳者王之 .

D.《齐谐》者,志怪者也 .

【解析】 D项的“怪”,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物”。A项的“惊”,使动用法,“使……惊动”;B项的“輮”,使动用法,“使……弯曲”;C项的“王”,使动用法,“让……做王”。

5.下列句式不同类的一项是 ( D )

A.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刘备,天下枭雄

9

C.妪,先大母婢也 D.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解析】 D项为被动句,“为”表被动,其余三项均为判断句。A项“为”表判断;B项主语加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构成判断句;C项属于“……也”式判断句。

6.下列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A.吾属今为之虏矣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D.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解析】 A项为被动句,“为”表被动。其余三项均为判断句。B项副词“则”构成判断;C项“……者,……也”构成判断;D项“……者也”构成判断。

7.下列句式不同类的一项是 ( C )

A.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戍卒叫,函谷举

D.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10

【解析】 C项是无被动标志的被动句,“举”这个动词表示意念上的被动。其余三项是省略句,A项为蒙后省,即“(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B项为承前省,即“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D项为蒙后省,即“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8.下列句式与“此亡秦之续耳”同类的一项是 ( B )

A.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B.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C.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D.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止坐

【解析】 B项与题干中的句式相同为判断句,由“……也”构成。A项为一般疑问句;C项是被动句,“于”为表被动的标志词;D项是承前省略句,即“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之)止坐”。

11.下列句子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D )

①卿欲何言 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③吾属今为之虏矣 ④不然,籍何以至此 ⑤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⑦子何恃而往 ⑧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A.①④/②③⑥/⑤⑦⑧ B.①④⑦/②③/⑤⑥⑧

C.①④②③⑥/⑤⑦⑧ D.①④⑦/②⑥/③⑤⑧

11

【解析】 D项①④⑦句是疑问句中的疑问代词“何”前置,②⑥句是判断句,③⑤⑧句是被动句。

12.下列句中没有宾语前置现象的一项是( A )

A.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D.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解析】 A项是一般的疑问句,因为“何”不在宾语的位置上,故不前置。B、C、D项均为宾语前置句。B、C项是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余”“之”前置,D项是疑问句中的疑问代词“谁”前置。

1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孙沔征侬徭,请参军事,奏功得官,知巴州化城县。巴俗尚鬼而废医,唯巫言是用,娶妇必责财,贫人女至老不得嫁。可为约束,立制度,违者有罪,几变其习。再调华原主簿。

孙沔征讨侬徭(北宋时壮族首领),请侯可参与军事,建立功绩得到官,作巴州化城县知县。巴地的风俗迷信鬼神而不信医道,只听信巫师的话,娶媳妇必要女人家的财物,穷人家的女孩子到老不能出嫁。侯可制定规章,订立法度,违反的人有罪,差不多改变了当地的风气。由调任华原主簿。

12

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岁责其租。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郡吏赵至诚贪狡凶横,持守以下短长,前后莫能去。可暴其罪,荷校置狱,言于大府诛之,闻者快服。

有个富人不占有田籍却抵押人家的人田券到一万亩,每年索取地租。侯可一早骑马直奔富人家,打开木匣拿出田契归还给它的主人。当地的衙役赵至诚贪婪狡诈凶蛮专横,掌握太守以下很多人的把柄,前前后后没有谁能除去他。侯可揭露他的罪行,让他戴上重枷,投入大狱。报告给上一级官府杀了他,大快人心。

下列各句中,与“唯巫言是用”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D )

A.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B.一日自远归,家以窭告

C.言于大府诛之 D.夫晋何厌之有

【解析】 题干中“唯巫言是用”用“是”把宾语提前,构成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用巫言”,译为“听巫师的话”。选择项中只有D项为宾语前置,“何厌之有”是“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夫晋有何厌”,译为“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14.(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鹅笼夫人者,毗陵某氏女也。幼时,父知女必贵,慎卜婿,得鹅笼文,即婿之。母曰:“家云何?”

鹅笼夫人,是毗陵某户人家的女儿。小时侯,父亲知道女儿肯定会显贵,慎重地选择女婿,当得

13

到鹅笼写的文章,马上定他为女婿。她母亲问:“家庭情况怎么样?”

曰:“吾恃其文为家也。”家果贫,数年犹不能展一礼。妹许某,家敌豪,遽行聘。僮仆高帽束绦者将百人,筐篚亘里许。宗戚压肩视,或且曰:“乃姊家何似矣?”媪婢共围其妹,欢笑吃吃。夫人静坐治针黹,无少异容。

(父亲)回答说:“我把他的文章看做他的家业。”果然,鹅笼家里十分贫穷,几年还不能施行一礼。她妹妹许配给某户富豪人家,很快就行聘礼。头戴高帽系丝带的僮仆将近百人,装聘礼的筐筐连绵一里路左右。亲朋好友压肩围观,有人又 问:“你的姐姐家也像这样吗?”家里的女佣们都围着她妹妹,发出吃吃的笑声。夫人仍平静地坐在那里做她的针线活,一点也不为之动容。

下列各句句式与“僮仆高帽束绦者将百人”一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C )

A.安在其不辱也 B.君何以知燕王

C.求人可使报秦者 D.而如姬最幸

【解析】 A项为主谓倒装句;B项为宾语前置句;C项为定语后置句,与题干中句子句式相同;D项为被动句。

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