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智能制造急需出台行业标准

来源:华佗小知识
86 工具技术 5系统性能测试与分析 通过公司临港工厂进行多次测试,测量仪硬件 能、成本、精度等方面因素,最终确定方案一为测量 仪系统的方案。方案一的结构为传感器(电源)一 信号调理设备一采集卡一计算机(软件),具有成本 系统的精度和可靠性得到了认可。根据现场操作的 要求,将原本为整体式的传感器缆线拆分为两段可 拆卸式,进一步提高了系统的可操作性和便利性。 测量仪软件系统根据操作人员使用要求进行了 多次改进、优化。具体而言,软件系统的优化主要包 括:(1)为使用户在测量过程中能观测到径向跳动 低廉,软件部分灵活,可通过自主编程方便地实现多 种功能,使用方便等优点。测量仪系统选用WYM一 1型高精度位移传感器、ART公司USB3000数据采 集卡,通过将数据采集卡、传感器电源、信号放大器 等集成在控制柜内,减少了用户接线工作量,简化了 操作,提高了系统的使用便利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雷振山,魏丽,赵晨光.LabVIEW高级编程与虚拟仪器工 的实时值,软件在测量开始时确定了零位;(2)将传 感器读数波形图改为传感器相对零位的相对读数波 形,使得测量更加直观;(3)尽管测量仪系统中传感 器精度达到了5 m,但用户要求数据精确到10p ̄m。 因此,测量仪系统记录、保存的数据均更改为保存到 小数点后两位;(4)多次优化转子动叶装配扭转量 程应用[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 [2]申如国,顾剑勇,许雄国,等.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汽轮机 预扭动叶装配工艺技术[J].热力透平,2008,36(4):258 —测量系统算法,改变了转子动叶装配扭转量需使用 手工量具测量的局面,极大地提高了测量效率;(5) 多次优化操作界面,使得界面友好、简洁、美观、易于 操作。 260. [3]何阿平,彭泽瑛.上汽一西门子型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汽 轮机[J].热力透平,2006,35(1):1—7. [4]袁培铎.基于Labview与Matlab混合编程的应用研究 [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07,36(6):129—131. 第一作者:吴春冬,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上海汽 6结语 通过前期大量深入调研,结合i贝0量仪的技术要 求,提出了三种构建测量仪系统的方案。经分析各 方案的特点和适用场合,综合考虑使用便利性、功 轮机厂,200240上海市 First Author:Wu Chundong,S ,Shanghai Electric Power Generation Group,Shanghai 200240,China 是生产执行系统,第三层是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第四 智能制造急需出台行业标准 业内专家指出,由于缺乏行业性的智能制造标准规范, 企业在跨系统、跨平台集成应用时面临复杂的技术难题,有 的甚至需要推倒重来。例如,物联网行业应用标准缺失,导 致设备不能兼容;企业内部一些信息系统也因缺失统一标准 层是企业管控与支撑系统,第五层是企业计算与数据中心, 第六层是由网络和云应用为基础构成的制造网络。 围绕上述六层系统架构,参照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际电 工协会联合制定的IEC62264标准,结合我国制造业发展实 际情况制订的智能制造标准化体系主要包括五个部分。一 是基础标准,包括智能制造术语和系统架构。二是通用标 导致集成困难。智能制造的快速发展使工业标准规范不一 致的问题更加凸显。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在2014年8月举行的中国互 联网大会开幕论坛上表示,将加速信息通信技术改造提升传 统产业的步伐,围绕重点行业车间级、工厂级的智能化改造 等推广智能制造,并特别推动相关标准体系建设。 目前,智能制造标准制订工作已经启动。2月6日,工 信部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工作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在北 京召开,工信部相关业务司局以及制造业、互联网及电子信 准,包括智能制造装备标准、接口标准、系统集成标准、系统 安全标准等。三是运营标准,即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标 准。四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标准,包括工业大数据、工业互联 网标准、信息安全标准等。五是应用标准,包括流程制造智 能工厂标准、离散制造数字化车间标准以及各具体行业的应 用标准。 左世全强调,制订智能制造标准不是完全“另起炉灶”, 而是在现有的自动化标准、物联网标准等基础上,做系统梳 理和有效整合。“2015年的主要目标是完成基础和通用标 息领域代表40余人参加了会议。赛迪智库装备工业研究所 所长左世全是标准工作组的成员之一,他向科技Et报记者介 绍了标准制订的进展。 屏蔽此推广内容要制订智能制造标准,首先要建立一个 智能制造体系架构,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 体系框架。左世全介绍,在借鉴德国工业4.0标准建设指南 和美国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基础上,标准工作组将智能制造 系统架构分为六层:第一层是生产基础自动化系统,第二层 准的制订,为下一步标准的具体制订奠定基础”。 在标准制订方面,最令左世全感到担忧的是,中国还没 有一家在国际上,甚至于在国内处于引领地位的制造业巨 头,能和德国西门子、美国通用相提并论。西门子和通用正 各自牵头所属国家的企业制订智能制造的相关标准,这些标 准日后有可能上升为国际标准。“一旦成为国际标准,就意 味着它掌握了国际话语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