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印象管理研究取向与理论模型

印象管理研究取向与理论模型

来源:华佗小知识
第31卷第5期 2010年1O月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V01.3l No.5 OcL2Ol0 印象管理研究取向与理论模型 肖崇好 (韩山师范学院教育系,广东潮州521041) 摘要:印象管理在解释人际行为中,从最初的边缘化概念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核心概念。目前,基于 印象管理对人际行为的研究很多,根据其研究取向可以分为三类:第一,人格心理学研究取向,认为印象 管理是稳定的人格特质或结构所致,包括社会期望理论、自我监控理论、自我呈现理论、组织中的印象管 理理论等;第二,社会心理学研究取向,主要探讨互动情境与交往客体对印象管理的影响;第三,交互作 用研究取向,探讨人格与互动情境的交互作用对印象管理行为的影响。印象管理领域内比较有影响的理论 模型包括综合印象管理模型、自我呈现过程模型、印象管理控制论模型,它们探讨印象管理过程的组成部 分及其影响因素。印象管理研究采用认知心理学研究取向可能是一个较好的选择,为此需要重新构念印象 管理过程,以利更深入、系统的研究。 关键词:印象管理;研究取向;自我呈现 中图分类号:B 849:C 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883(2OLO)05-0088-06 印象管理研究的发展 人类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技能之一,就是有 效地把自己推介给他人。管理自己留给他人的印 象是许多社会行为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对印象 管理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早期符号互动论者(sym. bolic interactionists) 。这些观点在上世纪5O年 把它与欺骗、伪装、阴谋划等号,很少有研究者 把它当作基本的人际过程来研究。80年代以后, 随着对印象管理构念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印 象管理在人际过程中是一个核心概念,通过它能 够科学分析基本的人际过程。于是,研究者开始 把印象管理或自我呈现观点应用于理解攻击、助 人、服从、归因、资源分配、群体决策过程、任 务完成、投票、锻炼行为、领导行为,用来解释 情绪和行为问题(如,社会焦虑、害羞、压抑、 疑病、学业不良) J、整形外科手术 J、组织及 组织公民行为 、互联网上的互动行为 、厌 食…等。随着印象管理观点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人 代末Goffman和6O年代初Jones的印象管理(im— pression management)或自我呈现(self-presenta— tion)的研究中得到发展,并在60年代和70年 代获得大量研究,但在社会心理学中仍被边缘 化,把它只看作研究过程的干扰(如,人格测验 际行为研究,自我呈现的研究也漫延到临床和咨 询心理学 J。到目前为止,很难找到一个与自我 中的社会期望倾向,或印象管理),或认为它主 呈现或印象管理无关的人际行为 j。 要与广告、商业或政治这类应用性课题有关,并 收稿日期:2010—04—07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项目编号:08JA840009)。 作者简介:肖崇好(1965一),男,湖南辰溪人,韩山师范学院教育系教授。 ・88・ 或结构有关,认为印象管理中的个体差异,是 印象管理的定义及其功能 “印象管理”或“自我呈现”这种心理结构造成 的。这类研究包括:(1)社会期望理论。“社会 al desirable responding)”或“社会期 那么,什么是印象管理呢?印象管理是行为 赞许(soci人在社会情境中控制他人形成自己期望印象,并 望”源自对经典人格测量中测谎子量表的研究。 维持、保护这种印象,并改变非期望印象的过 这类测验很多,比较典型的如期望反应的平衡调 DR)[15 3,认为社会期望这种心理结构包 程 -10]。国内也有人把它翻译为“印象整 查(BI饰”_1 。实际上印象整饰在英语里叫“impres- 括两个方面:自我欺骗和印象管理。(2)自我监 sion decorating”[2 3主要是指留下非期望印象后, 控理论¨ 。自我监控理论解释的是自我呈现中  如何挽回面子和做出一些保全面子的行为,来改 的个体差异;虽然不同理论之间存在差别¨ ,,善或改变留给他人的不良印象。另一个与印象管 但它们都认为高自我监控者能给人留下好印象。 理有关的概念就是自我呈现,它是在人际互动 (3)自我呈现理论及其测量。包括:(a)自我 中,人们控制他人形成自己印象的过程 J。自我 呈现量表(Self-Presentation Scale,SPS)… ,测 呈现相当于印象管理中的印象形成,但它不包括 量人们在印象管理中使用归因技术或排除技术的 印象维持、保护以及印象整饰。所以,印象管理 倾向性。(b)自我呈现技巧量表(self-presenta— ion tactics scale)¨引,把自我呈现技巧分为具有 包括自我呈现和印象整饰,自我呈现、印象整饰 t各是印象管理的一部分。 显著相关的两个部分:防御技巧和宣称技 印象管理之所以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重 巧。(c)完美自我呈现量表(perfectionistic self- ation scale)¨引,该量表包括三个方面:完 视,是因为它在人际行为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 present用。总的来说,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完全不在乎 美主义的自我拔高(宣示和展现自我完美),不  他人对自己的印象,会很难与周围人相处,走向 展现不完美(隐瞒和回避自己不完美的行为),极端就会出现行为¨ ;相反,从另一 不暴露不完美(即,规避和逃避从言语上承认自 个极端来看,过分重视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会影 己不完美)。 (4)组织背景中的印象管理理 响自己内在状态的表达,出现内敛、压抑、抑郁 论[9]。(a)Wayne和Ferris发展出印象管理的三 等适应不良行为¨ HJ。而位于这两个极端之间 部分测量,它包括管理者项目、自我项目和关注 的印象管理,使人既能表达自己的内在状态,同 工作项目。 (b)Kumar和Beyerlein发展了组 时也能给别人留下期望的印象;通过给他人留下 织背景中讨好行为24项目测量(MIBOS),来测 特定印象来有效影响他人,实现个体与环境之间 量职员使用四类讨好的频度:他人增强、观点服 2 (c)Bolino和 的动态平衡。从整个社会来说,如果每个人都注 从、自我呈现和释放善意。-意留给他人的印象,整个社会秩序将是良好的。 Turnley设计出了一个22项目的量表,用来测量 所以,印象管理对个体社会适应,人际互动的顺 个体从事5类印象管理的频度:讨好,自我拔 利进行,以及社会秩序的稳定都有着重要的影 高,榜样化(exemplification),恳求,胁迫。 响。 (d)Andrews和Kacmar构建了12项目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的研究取向 联合量表(Impression Management by Association Scale,IMAS),用来测量四个间接的印象管理策 略:自夸、炫耀、做切割、隐瞒。 (e)La— 如前所述,印象管理研究已经渗透到人际行 vashina和Campion发展了一个量表来测量四类面 为研究的各个领域,需要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 试伪装行为:轻度形象创建,重度形象创建,形 必要的梳理,以利于今后的进一步研究。过去有 象保护,讨好。 关印象管理的研究,根据其研究取向(印一 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proach)可分为三大类。 1.人格心理学研究取向 研究情境对个体印象管理行为的影响。从大 的方面来看,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交往对象对 89・ 这类研究都强调印象管理与稳定的人格特质 印象管理的影响。Tice、Buder、Muraven和Still一 ・well研究发现:以谦虚的方式向朋友呈现自我, 最后影响或重新影响某人如何看自己和其他人如 以自我增强的方式向陌生人呈现自我,给人的印 何看某人。到现在为止,影响比较大的有三种理 象比较好。 第二,交往情境对印象管理的影 论模型。 响。Shaw等要被试回答有关源事件(source e. 第一,综合印象管理模型。基于Goffman的 vents)(即,面孔和模拟犯罪现场)的问题,一 戏剧观点,即把人看作是在不同“背景”的 半的问题回答及其确定性评价(confidence rat. “观众”面前从事“表演”的“演员”,Gardner ing)是在私下和匿名条件下进行的,一半是当 和Martinko提出了综合印象管理模型。该模型认 着一个或多个模拟陪审员的面公开进行的。结果 为:演员、观众的特征(如,吸引力,地位,权 发现:(1)当不只一个目击证人时,公开回答的 力和熟悉度)以及他们共处的情境结合在一起, 确定性评价和私下回答的确定性评价才会不同; 确定性是一样的。(2)存在多个目击者情境下, 构成了“刺激”。这些“刺激”,通过不同的认 当没有其他目击证人时,公开回答和私下回答的 知(自我概念、归因、认知手迹、角色期待、自 我效能期望)、动机(如,被看作“可爱的”、 被试回答的确定性取决于其他目击者与他们的回 “有能力”等)和情感过程,被选择性地感知和 答是否相左,当被试的回答不会与其他目击者矛 解释,从而产生对情境的不同定义。演员和观众 盾,公开回答问题时,他们信心增加了;当其他 互动发展的“情境定义”,反过来又指导他们的 目击者与被试回答矛盾时,公开回答的确定性就 行为。该模型还说明了人格在印象管理过程中的 会降低。[ ] 中介作用,这些人格因此包括:自我监控能力、 3.交互作用研究取向 马基雅维利主义、社会赞许的需要、社会焦虑, 印象管理策略或行为很多,传送同一种印象 它们能说明人们在理解互动情境和互动他人时的 ’ ] 使用的策略和策略组合也各不相同 ,个体在 个体差异。[特定情境中使用哪一种策略或行为,是内外因素 该模型强调行为人(目标人)对情境、自 交互作用的结果。如,要得到他人喜欢可以使用 我、目标人(行为人)的理解,在此基础上产生 奉承和讨好、强调相似性、身体吸引、表现谦虚 印象管理行为,同时人格作为中介变量被整合到 等 J。一个人如果想要得到他人喜欢(目标), 该模型中。该模型囊括了认知、动机和情感过 他更可能使用讨好(策略)而不是自我拔高 程,涉及到了行为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但 (策略)。相关的文献综述中发现:在工作中,关 它仍然没有解决印象管理过程中的一些核心问 注工作与上司对自己的评价呈负相关;而关注上 题,如:为什么要进行印象管理、如何进行印象  司的印象管理策略与上司对行为人的评价有正相 管理、如何调整印象管理行为等问题。关。[9 3Harris等研究发现:高水平地使用五种印 第二,自我呈现过程模型。该模型认为自我 象管理策略中的任何一种,且政治技能高的人, 呈现包括两种成份或过程:印象动机(人们有意 比使用同样策略但政治技能不高的人,能获得上 识地控制他人如何看他们)和印象建构(个体决 司期望的评价。同样,当技能相当,使用印象管 定给他人产生什么样的印象,并如何产生这种印 理策略的人比不使用印象管理策略的人,能获得 象)。印象动机是三个因素的函数:一个人想留 上司更好的评价。[28 3 Treadway等考察了下属使用 下的印象与实现目标的相关性、期望结果的价 讨好策略来给上级留下好印象,他们发现:有政 值、当前社会形象与期望印象之间的差距。印象 治技能的个体,讨好使用得比较成功。 建构受五个因素的影响,它们决定人们想建构什 么印象:自我概念、期望和非期望的身份形象 (identity images)、角色、目标价值和当前的 社会形象,前两个因素是内在变量,后两个因素 四、印象管理模型 对印象管理进行研究的概念基础,可以追溯 是人际变量。 该模型试图解释印象管理在社会行为中的特 到早期符号互动论者(symbolic interactionists)。 他们认为:自我管理是从他人角度想象自我,预 异性,提出了印象管理动机和印象构建概念。但 期他人对各种行为的反应,并选择相应的行为, 它没有说明印象动机的操作性定义是什么,只提 ・90・ 出了影响印象管理动机的三个因素,只列出了影 方向。它们把印象管理策略看成是稳定的人格来 响印象构建的一些因素,对如何才能构建出“期 测量,普遍存在量表因子的方差解释率低,预测 望”的印象没有做出说明。 效度较差 .1 5 I等问题。 第三,印象管理控制论模型。该模型用控制 社会心理学研究取向主要探讨的是印象管理 论的观点动态地考察了印象管理全过程。该模型 的个体内差异,它没有涉及个体问差异;不能解 包括比较器、结果加工、行为人执行、对目标人 释为什么同一情境下个体问会有差异。它的另一 影响、目标人反馈、行为人感知以及行为人参考 个不足就是每一个研究只涉及到很少几个变量, 目标:社会期望身份。认为印象管理的基本过程 对变量之间的关系没有严格要求,这样很难确定 是:比较器对行为人感知到的他人对自己的印象 所研究变量在整个印象管理中所起的作用及其起 与自己“期望的社会身份”进行比较,会发现这 作用的机制和方式。如果把影响印象管理的所有 两者之间差距可能是正(他人形成自己的印象好 因素看作是一个森林的话,那么,每一个具体研 于自己的预期)、负(他人形成自己的印象没有 究涉及到的只是森林中的几棵树;它不能给我们 自己预期的好)或零(他人形成自己的印象与自 提供一个能囊括所有变量的架构图,来帮助我们 己预期完全一致);如果差距比较大,在“结果 全面理解、准确预测和控制印象管理行为。 加工”环节就会进行控制加工,无差异则进行 如果既要研究个体问差异,又要探讨个体内 “自动加工”,加工结果是“手迹”(script);接 差异,采用交互作用研究取向,把人格和环境因 下来,“行为人执行”环节就是按“手迹”执 素都看成是影响印象管理过程的因素,可能是一 行,“对目标人影响”;“目标人反馈”把自己形 个比较好的切入点。但它仍然没有很好解决下面 成的印象反馈给行为人;“行为人感知”是行为 两个问题:一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如何影响部分 人通过感受或积极搜索相关信息,判断他人是否 青少年形成吸毒心理和实施吸毒行为;二是为什 已经形成自己期望印象,并把这一结果输送给 么绝大多数青少年不吸毒而只有极少数吸毒。所 “比较器”,实现一个循环。 叫 以,印象管理的个体差异,可能存在于印象管理 该模型给我们有益的启示是:印象管理过程 的不同水平上。要全面理解印象管理行为,需要 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留给目标人的当前形象与期 根据已有的研究建构新的印象管理过程模型,用 望印象之间存在差距时,个体随后会表现出什么 以指导实证研究。前述的印象管理模型的构念为 样的行为,才实现它们之间的平衡;注意到了行 我们深入探讨印象形成过程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为人与目标人的互动。该模型的思路不是用控制 但整个模型还没有精细到可以实证的程度,所 论的思想来理解印象管理过程,而是把印象管理 以,还没有得到系统的实证研究的支持 J。 过程往控制论里套,给人一种削足适履的感觉, 2.印象管理过程的建构 没有把印象管理这种特殊社会行为的特异性勾勒 前已述及,采用认知心理学研究取向,需要 出来。 对印象管理过程进行系统而精细的构念,在构念 时需要解决如下问题。第一,是什么触发印象管 五、将来研究的展望 理,即印象管理的动机是什么。如果认为触发印 象管理动机的主要是外在因素,那么,印象管理 1.印象管理研究的取向 动机的易感性人格因素有哪些。第二,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涉及到许多影响因素,有着不同的 过程包括哪些组成部分。这是印象管理的主体。 行为表现及行为后果。从行为表现来看,印象管 与形成他人印象,从具体行为到抽象特征相比, 理存在个体问差异(行为在不同情境中保持相对 印象管理是如何把抽象的特征具体化,变成具体 稳定),也存在个体内差异(行为随情境变化)。 的行动,然后通过言语或非言语方式表现出来。 在人格特质测验里的量表编制过程中,删除区分 这一部分如果建构得好,它应该可以囊括以前重 度低的题目、评价量表好坏使用的重测信度等, 要的印象管理研究模型。第三,印象整饰和印象 说明人格心理学研究取向在探讨印象管理时主要 维持。在初次交往或交往初期,留给对方非期望 涉及个体间差异,个体内差异不是它的主要研究 的印象后,行为人在接下来的交往中会如何行动 ・91・ 来改变留给他人的印象。第四,印象监控。印象 管理过程是一个非常灵活的过程,对印象过程的 监控可能发生在多种水平。需要在自动与控制两 [J].O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1997,69(1):9—30. [11]陈启山,年承涛,温忠麟.印象整饰与内隐态度效 个水平探讨触发印象监控的内外部条件、行为调 [12]HENRY K L.Low prosoeial attachment,involvement 节机制。 with drug-using peers,and adolescent drug use:A 应[J].心理科学,2005,28(3):634—635. longitudinal examination of mediational mechanisms 参考文献: [1]SCHLENKER B R,WEIGOLD M F.Interpersonal processes involving impression regulation and manage— [J].Psychology of addictive behaviors,2008,22 (2):302—308. [13]GRANT A M,PARKER S,COLLINS C.Getting credit for proactive behavior:Supervisor reactions de- merit[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1992,43: 133—168. pend on what you vlue and hoaw you feel[J].Per. sonnel Psychology,2009,62:31—55. [2]LEARY M R.Self-Presentation:Impression Manage— ment and Inteperrsonal Behavior[M].Madison,Wis: Brown&Benchmark Publishers.1995. [14]BARR L K,KAHN J H,SCHNEIDER W J.Individ- ual differences in emotion expression:Hierarchical [3]FABRICATORE A N,SANWER D B,WADDEN T A, et a1.Impression management or real change?Reports of depressive symptoms before and after the preoperative stuctrure and relations itwh psychological distress[J].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2008,27: 1045—1078. psychologicla evaluation for bariatrie surgery[J 1.Obe— sity Surgery,2007,17(9):1213—1219. [15]PAULHUS D L.Two—component models of socially de— sirable responding[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 cial Psychology,1984,46:598—609. [4]GUADAGNO R E,CIALDINI R B.Gender differences in Impression management in Organizations:A Qualita— [16]肖崇好.自我监控理论评价[J].心理科学, 2005,28(4):1010—1013. tive Review[J].Sex Roles,2007,56:483—494. [5]BOLINO M C,VARELA J A,BANDE B,et a1.The impact of impression—management tactics on supervisor [17]ROTH D L,SNYDER C R,PACE L M.Dimensions of favorable serf-presentation[J].Journal of Personal- 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6,51:867—874. ratings of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ur[J]. Jornau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06,27(3): 281—297. [18]LEE S,QUIGLEY B M,NESLER M S,et 1a.Devel— opment of a self-presentation ̄aetics scale[J].Per— 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1999,26(4): 701—722. [6]CHIOU W B.Adolescents’sexual sefr-disclosure on the Internet:Deindividuation and impression management [J].Adolescence,2006,41(163):547—561. [7]BACHNER—MELMAN R,ZOHAR A H,ELIZUR Y, et a1.Protective serf-presentation style:Association with disordered eating and anorexia nervosa mediated by soci— [19]HEWITT P L,FLETF G L,SHERRY S B,et a1. The interpersonal expression of perfection:perfection- istic sefl-presentation and psycholoigcal distres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3, oeuhural attitudes towards appearance[J].Eating and Weight Disorders-・Studies on anorexia bulimia and obesi・・ 84(6):1303—1325. [20]WAYNE S J,FERRIS G R.Influence tactics,affect, and exchange quality in supervisor・-subordinate interac・- ty,2009,14(1):1—12. [8]ARKIN R M.HERMANN A D.Constructing Desirable Identities—Self-Presentation in Psychotherapy and Daily tions:A lboraatory expeirment and field study[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90,75:487— 499. life:Comment on Kelly[J].Psychological Bulletin, 2000,126(4):501—504. 『2I]KUMAR K,BEYERLEIN M.Construction and valida- tion of an instrument for measuring ingratiatory behav— [9]BOLINO M C,KACMAR K M,TURNLEY W H,et a1.A Multi—Level Review of Impression Management iors on organizational settings[J].Journal of AppKed Psychology,1991,76:619—627. Motives and Behaviors[J].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8。34(6):1080~1109. [22]BOLINO M c,TURNLEY W H.Measuring impres— sion management in organizations:A scale develop- [1Oj BOZEMAN D P,KACMAR K M.A cybernetic model of impression management processes in organizations ・ment based on the Jones and Pittman taxonomy[J]. 92・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Methods,1999,2:187— 2O6. ogy,2007,92(1):278—285. [29]TREADWAY D C,FERRIS G R,DUKE A B,et 1.a The moderating role of subordinate political skin on su- pervisors’impression of subordinate ingratiation and [23]ANDREWS M C,KACMAR K M.Impression man- agement by association:Construction and validation of a scale[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1, 58:142—161. ratings of subordinate interpersonal facilitation[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7,92:848— 855. [24]LEVASHINA J,CAMPION M A.Measuring faking in he employmentt interview: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30]ROGERS L,FARACE R.Analysis of relational corn- munieation in dyads:New measurement procedures of an interview faking behavior scale[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7,92:1638—1656. [J].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1975,1: 222—239. [25]TICE D M,BUTLER J L,MURAVEN M B,et a1. When Modesty Prevails:Diferential Favorability of [31]WATZLAWICK P,BEAVIN J,JACKSON D.Prag— matics of human communication:A study of interae— Self-Presentation to Friends and Strangers[J].Jour- 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5,69 tional patterns,pathologies,and paradoxes[M]. New York:Norton,1967. (6):1120—1138. [26]SHAW J S,APPIO L M,ZERR T K,et a1.Public Eyewitness Confidence Can Be Influenced by the Pres- [32]GARDNER W L,MARTINKO M J.Impression man- agement in organizations[J].Journal of Management, 1988,14:321—338. ence of Other Witnesses[J].Law Human Behavior, 2007,31:629—652. [33]LEARY M R,KOWALSKI R M.Impression Manage— ment:A Literature Review and Two.Factor Model [27]BOLINO M c,TURNLEYW H.Morethan onewayto make and impression:Exploring profiles of impression [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0,107:34-47. [34]KACMAR K M,HARRIS K H,NAGY B G.Further validation of the Bolino and Turnley impression mange— management[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3, 29:141—160. [28]HARRIS K J,KACMAR K M,ZIVNUSKA S,et a1. The impact of political skill on impression management ment scale[J].Journal of Behaviorla and Applied management,2007,9:16—32. effectiveness[J].Joumal of Applied Socila Psychol— Approaches on the Impression Management and Its Theoretic Models XIAO Chong-hao (Department ofEducation,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Chaozhou 521041) Abstract:Impression management developed from a marginal concept initillay to a central one in the re— searches on the interpersonal behaviors.Based on the impression management,there are too many studies cur- rently,which could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by its approach:The first,personality approach,which suggested that impression management results rom stfable traits or structures,including socil adesirable theory, self-monitoring,self-presentation theory,impression management in organizations;The second,social psy— chology approach,which explored the impacts of interaction situations,the targets and their interaction on the impression management.The third,cogniiton psychology approach,including relationship communication the— ory,comprehensive model of impression management,the model of self-presentation processes,and the cyber- nefic model of impression management processes.It is proposed that cognitive approach on the impression management will be good choice.In order to study impression management further and systematically,its processes should be reconceptualized moderately. Key words:impression management;approach;self-presentation 责任编辑・韩江 9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