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提交劳动争议的证据,需要包括证明双方当事人具有主体资格的证据、原告需提交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的仲裁裁决书等相关证明、证明双方当事人劳动法律关系成立的证据,如劳动合同、工资单、上岗证等,以及用人单位在劳动争议纠纷案件中应承担举证责任的证据。若提出具体诉讼请求,则需提交诉讼请求金额的计算清单。
法律分析
要提交劳动争议的证据,需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证明双方当事人具有主体资格的证据;
2.原告需提交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的仲裁裁决书等相关证明;
3.证明双方当事人劳动法律关系成立的证据,如劳动合同、工资单、上岗证等;
4.在劳动争议纠纷案件中,用人单位若作出了开除、除名、辞退、解除劳动合同、计算劳动报酬和劳动者工作年限等决定,则应承担举证责任;
5.若提出具体诉讼请求,则需提交诉讼请求金额的计算清单。
拓展延伸
劳动争议证据类型解析
劳动争议证据类型解析:劳动争议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因劳动报酬、工作时间、工作条件、职业安全卫生等问题而发生的争议。在劳动争议的解决过程中,证据的种类和质量至关重要。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劳动争议证据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书证:书证是指以书面形式存在的证据,如劳动合同、工资单、考勤记录等。在劳动争议中,书证是最常见的证据类型,因为它们可以证明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2.证人证言:证人证言是指与案件有关的第三方对事实的陈述,如证人证明某人在某个时间点在某地工作过、某人曾经听到过某件事情等。在劳动争议中,证人证言可以作为有力的证据,但需要经过的交叉核验。
3.视听资料:视听资料是指以录音、录像、摄影等方式存在的证据,如工资报酬的录音、工作时间录像等。在劳动争议中,视听资料可以直观地证明争议的事实和程度,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4.劳动仲裁裁决书:劳动仲裁裁决书是指劳动仲裁机构就劳动争议作出的裁决书,如调解书、裁决书等。在劳动争议中,仲裁裁决书具有法律效力,可以作为终局性的证据。
5.司法鉴定结论:司法鉴定结论是指经过司法程序鉴定后得出的结论,如伤残程度鉴定、经济损失鉴定等。在劳动争议中,司法鉴定结论可以作为专业的证据,但需要经过的认可。
在劳动争议的证据类型中,不同类型的证据都有其独特的证明价值和适用场景。因此,在劳动争议解决过程中,当事人应当充分考虑证据的种类和质量,以便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
结语
提交劳动争议证据时,需要提供双方当事人具有主体资格的证据、劳动法律关系成立的证据、用人单位对开除、除名、辞退、解除劳动合同等决定承担举证责任的证据,以及提出具体诉讼请求的证据。若要成功提交劳动争议证据,以上证据必须准备充分,否则可能会导致诉讼失败。
法律依据
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六条,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用人单位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