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欺诈行为如何影响了我的名誉?

欺诈行为如何影响了我的名誉?

来源:华佗小知识

不知情参与诈骗不构成罪行,知情参与则构成共同犯罪,可能被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并处罚金。诈骗罪需满足欺诈手段、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条件。诈骗罪不包括侵犯人身权利罪,如拐卖妇女、儿童。诈骗行为需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无论对方判断是否有误,都不影响欺诈行为成立。诉讼欺诈不构成诈骗罪。

法律分析

一、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参与了诈骗会受到怎样的处罚

1、确实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参与了诈骗行为的,一般不构成诈骗罪,不需要承担刑事处罚。

2、但如果在知情的情况下参与诈骗的,构成诈骗罪的共同犯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3、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二、诈骗罪如何认定

1、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有些犯罪活动,虽然也使用某些欺骗手段,甚至也追求某些非法经济利益,但因其侵犯的客体不是或者不限于公私财产所有权。所以,不构成诈骗罪。例如:拐卖妇女、儿童的,属于侵犯人身权利罪。

2、本罪往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

首先,行为人实施了欺诈行为。欺诈行为从形式上说包括两类,一是虚构事实,二是隐瞒,二者从实质上说都是使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的行为。

其次,欺诈行为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对方产生错误认识是行为人的欺诈行为所致,即使对方在判断上有一定的错误,也不妨碍欺诈行为的成立。行为人以提起民事诉讼为手段,提供虚假的陈述、提出虚伪的证据,使作出有利于自己的判决,从而获得财产的行为,称为诉讼欺诈,但不成立诈骗罪。

结语

参与诈骗行为需分情况而定。若不知情参与,一般不构成诈骗罪,无需承担刑事处罚。若知情参与,构成诈骗罪的共同犯罪,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处罚金。诈骗罪的认定需满足欺诈行为和使他人产生错误认识的要求。法律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6条。需注意,涉及拐卖妇女、儿童等侵犯人身权利的犯罪属于其他罪行,不构成诈骗罪。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2020修订):第五章 网络保护 第七十七条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通过网络以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形式,对未成年人实施侮辱、诽谤、威胁或者恶意损害形象等网络欺凌行为。

遭受网络欺凌的未成年人及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措施。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后,应当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制止网络欺凌行为,防止信息扩散。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2013修正):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一条 经营者有侮辱诽谤、搜查身体、侵犯人身自由等侵害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人身权益的行为,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受害人可以要求精神损害赔偿。

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五章 价格监督检查 第三十七条 消费者组织、职工价格监督组织、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组织以及消费者,有权对价格行为进行社会监督。价格主管部门应当充分发挥群众的价格监督作用。

新闻单位有权进行价格监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