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课题
课文是围绕那个自然段写的?第四自然段,齐读。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二、自由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要向老子拜师?
生:孔子总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多。
师,其实他的学识怎样?(远近闻名)这么一位远近闻名的学着总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多,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谦虚、好学。
师:怎么读?读出他的敬佩!
指名读,齐读。
三、孔子拜师是怎么做的?齐读第2段,
1、句子比较:1、课文原句
2、曲阜和洛阳相距很远,孔子走了几个月后,到了洛阳。
引导理解词语:风餐露宿——在什么地方吃饭?在什么地方住宿。看到他停下来了没有?
日夜兼程——白天、夜晚 都在走路。
白天走就算了,夜晚也赶路,他急着去干吗?拜师。可见,他求知若渴。
出示地图,山东曲阜 河南洛阳
我想问一下上星期校运会,跑 400米的同学。感觉怎样?(生:孔子又不是跑步的)
换算,100里,相当于50万米
2、途中他可能遇到怎样的困难?
“烈日当空,孔子冒着酷暑继续赶路。”
( ),孔子( )
生:每当夜深人静时,人家都在睡觉,他还在赶路。
生:突然刮起大风,孔子冒着大风继续赶路。
生:寒风萧萧,孔子不畏寒冷继续赶路。
生:略
小结:不管条件多么艰苦,孔子不分昼夜,奔赴前方。再读。
有个问题:会不会迷路啊?
3、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从头到脚会怎样?(衣服被荆棘刺破、黑眼圈非常厉害、汗流浃背、衣服全湿了。)问个问题:为什么不能骑马去呢?远近闻名,应该有钱?老师问回去查查资料,看他当时是不是大富豪?(那时没有大富豪)
课文用了个什么词?风尘仆仆。全身上下变成一个沙人。
4、孔子好不容易长途跋涉到达洛阳,师生会面,课文有一段非常精彩的对话。
·默读,把孔子的话用波浪线画出来,老子的话用——画出来。
·自由读读,体会体会。
·同桌交流,他们说了什么话?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师:孔子说的第一句话,谁来读。
生:这位老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这是想的话)
师:我把他想的、动作和他的话打出来,齐读。体会彬彬有礼。齐读、男生读
生: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很有礼貌
师:你还读出了什么?要不同的。(生说:“特地”,说明好学。)
指导朗读,女生读。
师:孔子还说了什么话?
能否联系
生:学无止境,就是学海无涯。
师:哪些人已经很厉害,还在不断学习。
生:老师你就是这样的啊。你已经很厉害的了,可是还经常请教别的老师。
生:有个从日本人来,他还要我教他学习普通话。
生:孙宇。作文已经很厉害了,每天都在认真的看书。
师:读出孔子好学上进的精神。齐读。
师:老子的话:标点符号是无声的语言。“你是——”
师:当他指导这位青年是远近文敏的孔子之后,是怎么说的呢?
生:读老子的话。
“迎候”——老聃先生当时已经70多岁了,他完全可以在洛阳城内等候孔子,为什么要到城外迎候呢?
生:老子感觉孔子的精神很可贵,所以亲子来接他。
师:从中你感到老子是个怎样的人?
生:开辆马车来接他。
师:谦虚,并不比自己差。
5、同桌角色扮演。9:05
根据文章提示,讨论该给人物配上怎样的动作比较恰当,发挥想象,配上动作,把见面的情景再现一下。
指名一对同桌来表演。
男生做老子,女生做孔子。做好准备。
6、从此以后,老子是怎样教的?孔子是怎样学的?自由读第3自然段。
生:孔子每天都不离老师左右,天天向老师请教。
师:如果用课后的名言,孔子是怎样学的?(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吾师)
老子是怎么教的?(毫无保留)你想到哪个词?(毫不犹豫、不保留马上传授)
一点私心都没有,一心一意。老师想到一个词语,诲人不倦。积累一个词语。
7、其实,三人行必有吾师。孔子不仅向70岁的老子学习,他还曾向7岁的向橐学习。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雪花没有枝。(
宋代是人杨万里也是个不耻下问的人。同步阅读《杨万里拜》
板书: 孔子拜师
孔子 老子
谦虚好学 谦知有礼
求知若渴
彬彬有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