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的结构》
一、教学目标
通过技术试验、案例分析、分析讨论问题等活动,理解系统的基本特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系统的整体性
教学难点:应用系统的基本特性分析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大千世界,系统无处不在。什么是系统?教师拿出自己的手机,问:我的手机是一个系统吗?为什么?
学生:因为它满足了构成系统的三个必要条件——
第一,至少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部分)才能组成系统;
第二,要素(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按照一定方式形成一个整体;
第三,这个整体具有的功能是各个要素(部分)的功能中所没有的。
问:那么系统有什么特征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三部分的内容:3.系统的基本特性。
(二)新课教学
1.技术试验
学生以四人为一组,利用“江苏宝高科技公司”的通用技术配套器材拼接转向小车(见图片)。
学生试验完毕,回答以下两个思考题:
(1)转向小车是系统吗?如果是,这个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
这些部分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学生回答:转向小车是系统,它由车架、车轮、方向盘等组成。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共同实现转向功能。
(2)搭建完毕后请你转动方向盘,此时小车出现什么情况?那是为什么?
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此时小车的前轮能够转向。
原本一个个静止的颗粒一经组合就变成了一辆能转向的小车,原本单个颗粒实现不了的功能,现在由一个个颗粒组成的系统实现了。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系统的各部分功能之和。
师:这就是系统最基本的特性:整体性。它是观察和分析系统最本的思想和方法。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组成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之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2>1+1”。
在观察和分析系统时,要注意的是不能孤立地分析系统中的任何一个组成部分。一个系统组织得好不好,就看它的整体功能即系统功能实现得怎样。
案例分析:
巴尔扎克的塑像
传说,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经给文学家巴尔扎克雕了一座塑像。塑像雕好之后,大受人们的称赞,人们特别对雕像上巴尔扎克的一双手赞不绝口,都说这双手太逼真、太生动了。罗丹听到人们的议论后,却毫不犹豫地从塑像上砍去了这双手。
请解释,罗丹这样做的目的何在,雕塑家的这一行为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学生阅读后讨论:罗丹砍去雕塑双手的目的在于使人们注意雕像的整体,而不仅仅是注意这双手。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整体效应,必要的时候,要舍得抛弃部分而保存整体。
(3)学生继续观察转向小车。让学生改变齿轮a的位置后,再转动方向盘,小车又出现什么情况?那是为什么?这又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移动齿轮a位置后,再转动方向盘,小车的前轮无法转向。
小车的前轮能够转向是各个部件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时所具有的功能。移动齿轮a位置后,小车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就被破坏了,不再是一个整体,所以,各部件作为一个整体时所具有的功能也就无法实现了。说明了系统各部分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
师:这就是系统的相关性。相关性也是系统的基本特性之一。
(4)这节课大家做的小车与上节课做的小车都是系统,它们有什么不同?
这又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这节课转向小车和上节课做的简易小车都是系统,两者的不同就在于它们各自的目的不一样。
师:目的性也是系统的基本特性之一,是这一系统与那一系统相互区别的地方。
不但系统具有整体性、相关性和目的性,系统还具有动态性、环境适应性和层次性等特性。
学生阅读教材上系统的动态性和环境适应性等内容。
(三)反馈
思考:下列的事例体现了系统的什么特性?
(1)人们往往希望汽车跑得又快又省油,但车速过快会格外耗油,有个折中的最适当的速度叫经济速度,最省油。
(2)过度发展畜牧业,导致绿洲变成荒漠。
(3)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4)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5)要经常给机械手表上链,即拧发条。
(6)春捂秋冻(参考解答:环境适应性。由于人自身就是一个系统,春天多穿一些是对冬天的一种适应和衔接,秋天穿少一些是对夏天气候的衔接和向冬天过渡的一种准备。两者都是为了使人的身体逐渐适应外界气温的变化而不至于生病。)
(四)小结
作为系统,它们都具有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和环境适应性等特性。系统的这些基本特性,就构成了系统的基本思想。下节课我们就应用系统的这些基本思想去分析、优化和设计系统。
(五)布置课后练习
教材第74页 “练习”。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师以江苏南京宝高公司的通用技术器材“转向小车”为载体,让学生了解了系统的整体性、相关性和目的性。在这节课中,学生技术试验的时间大约有20分钟,教师的讲授只有20分钟,至于系统的其它特性,只能安排学生自行阅读,教师没有逐一讲解。而且时间的关系,对于教材上的一些“马上行动、案例分析和讨论”等内容,课堂教学中没有时间应用,只用了其中的一个案例。这一节课我的感觉是,虽然学生能了解系统的几个基本特性,能应用它们来分析一些简单的事例,但对它们构成系统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的体会是很肤浅的。我想原因主要在于这一堂课的内容设计单薄了一些。那么如何将这一节课拔高到一个比较高的层次上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