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画家和牧童》随堂练习

《画家和牧童》随堂练习

来源:华佗小知识

  执教:漳州第二实验小学  陈晓菊

  指导:漳州第二实验小学  吴建华 雍雅月

  评析:漳州第二实验小学  雍雅月

  【小档案  陈晓菊老师执教本课,参加龙文区2006年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活动,获得一等奖。】

  教学设计说明

  《画家和牧童》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四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唐代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故事。戴嵩在不绝于耳的赞美声中从善如流,虚心之美德令人感动。牧童面对地位尊崇的大画家,竟“挤”进赞叹着的人群大喊“画错啦”,又是何等的率真。两者身上都闪烁着人性的光芒。因而,我把第二课时的目标定为:1、积累词语,用文中的词句说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体会学习文中人物的优秀品质。这篇课文故事性较强,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文本,但因为文中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课文又不琅琅上口,要达到教学目标不是特别容易。在进行教学预设时,我是这样考虑的:

  1、简简单单上语文。教学环节简省,课件使用简单,教师语言简洁。

  2、扎扎实实练语文。词句的理解、应用、内化扎实有效。同时渗透学习方法以及学习习惯的培养。

  3、轻轻松松学语文。以语文的魅力,以老师的魅力(言语、动作、眼神)调动课堂的氛围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爱语文。

  教学教学实录

  一、创新板书,设问导思。

  1、师板书课题。

  师:今天咱们继续学习——

  生:画家和牧童。

  (师贴画家和牧童的图片、画箭头)

  2、读文,整体感知。

  师:一个“和”字把两个人连在一起。人人敬佩的大画家和小小的牧童之间有什么故事?打开书,自由读一遍,然后用几句话简单说说这个故事。

  二、激发兴趣,朗读感悟。

  (一)学习第2段。

  1、找句子。

  师:你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这《斗牛图》是怎么画出来的,默读第2段,画出写戴嵩画图的句子。

  (生边读边找,师巡视了解学情)

  师:谁大声读一读找到的句子?

  生: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师:同意吗?

  生:同意!

  2、尝试提问并解答。

  师:再读读,不明白的地方画个问号。比比谁会提问题!

  生:什么叫浓墨涂抹?什么叫轻笔细描?

  师:这两个问题提得好!遇到新词,咱们可以顾名思义,根据字面理解意思。

  生1:“浓墨涂抹”就是用很浓的墨水涂画,轻笔细描就是用笔很轻、很细心地描画。

  师:恩!谁学过国画,再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2:画荷花时是用浓墨涂抹的,画菊花的花瓣就该轻笔细描。

  师:很形象!《斗牛图》属于国画,是用毛笔、水、墨水在纸上或绢上画成的,看!(播放课件)这就是——

  生:浓墨涂抹

  师:这就是——

  生:轻笔细描

  3、指导读词语。

  师:根据你看到的读这两个词儿!

  生:浓墨涂抹(大声地)

  生:轻笔细描(小声地)

  4、指导读整句话。

  师:把整句话连起来读!

  (学生读整句话)

  师:能读出自己的感受!戴嵩画技果然高超,不但画得好,还画得快。(板书:画技高超)他刚画完,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出示)商人称赞到——

  (二)、指导朗读大家称赞戴嵩的话。

  1、出示句子,找同义词。

  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

  生:“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出示)

  师:教书先生赞扬到——

  生:“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出示)

  师:在这三句话中,有三个词是同义词,你发现了吗?把他们画出来!谁来说。

  生:是夸赞、称赞,赞扬。

  师:好眼力!这三个词儿都表示夸奖、表扬的意思。请大家齐读。

  (生齐读词语)

  2、指导读句子。

  师:什么时候谁夸过你,被夸奖的时候你感觉怎样?

  生1:我考试得了满分,妈妈夸了我,我可高兴了!

  生2:我读课文读得有感情,全班同学把掌声送给我,我心里比喝了蜜还甜!

  师:得到称赞很开心,学会欣赏别人更厉害。谁替商人夸夸戴嵩?

  (生1读。)

  师:能加上动作吗?再试试!

  (生1再读。)

  师:比第一次读得好。“绝妙之作”后面是个——

  生:!

  师: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生:赞美、夸奖。

  师:好悟性,再给你一次机会!

  (生1第三次读。)

  师:这位商人马上要花大价钱买画了!读书就该这样,只有用心读,才能一遍比一遍好!谁还想替教书先生夸夸戴嵩?举手的同学请起,这个机会给你们!

  (举手同学一起读教书先生的话)

  师:谁想再一次展示自己?相信自己,你能行!我读旁白。

  (全班齐读商人和教书先生的话,师读旁白)

  3、夸一夸,理解纷纷夸赞。

  师:好!如果你也在场,你能自己夸夸戴嵩吗?可以用这些词,也可以用自己的话。

  (出神入化  绝妙之作   活灵活现   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

  生1:戴嵩,你的《斗牛图》真是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啊!

  生2: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简直是出神入化!

  生3:这牛真是栩栩如生,跟真的一样啊!

  师:刚才商人、教书先生、他、她一个接一个、接二连三地夸赞戴嵩,这就叫“纷纷夸赞”,再读,记住它。

  (生齐读“纷纷夸赞” )

  师:夸赞的反义词是——

  生:批评。

  师:牧童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批评了戴嵩。咱们一起写!

  (板书:批评  生书空)

  师:牧童在哪里?

  (三)、学习5、6自然段。

  1 、指导读牧童的话。

  (生1读)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2:声音不够响亮。

  师:你为什么这样说?

  生2:课文中说这声音像炸雷一样,大家都呆住了,所以应该读得响亮一些。

  师:你真棒!懂得联系上下文读书!你来读!

  (生2读)

  师:(点头)围观的人都在夸赞,牧童挤进来,他一定——

  生:很着急,迫不及待!

  师:对了!读出心情,你读。

  (生3读)

  师:谁敢说自己读得比他还好?

  (生4读)

  2、观察课文插图,想象说话。

  (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句话)

  师 :好极了!这一喊把围观的人喊呆了。仔细观察围观的人的表情和动作,想想他们心里在想什么?

  (生观察课文插图)

  师:谁能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句话?

  生1:围观的人都都呆住了,有的不停地摸着胡须,有的瞪大了眼睛,还有的伸长了脖子,他们都在想:大画家怎么可能出错呢?

  生2:围观的人都呆住了,有的紧盯着画面,有的瞪大了眼睛,还有的伸长了脖子,他们都在想:到底错在哪里呢?

  3、指导读戴嵩的话。

  师:是啊!这一喊果然像炸雷,再看图,戴嵩是怎么做的?他的表情怎样?

  生1:戴嵩把牧童叫到面前,面带笑容地说。(和蔼、温和)

  师:……就是很和蔼。现在我是牧童,谁来读戴嵩的话?

  (生1读)

  师:太严肃了,谁再试试?

  (生2读)

  师:很温和,也很诚恳!大家一起当一回画家吧?

  (全班齐读画家的话)

  师:那我就说说你的错误吧!

  (出示牧童的话)

  4、理解牧童的话。

  师:谁抓住机会读牧童的话?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戴嵩错在哪里?

  (一生读牧童的话)

  师:谁来汇报?

  生1:两牛相斗的时候,全身的力气都用在角上,尾巴是翘不起来的。

  生2:戴嵩画的尾巴是翘起来的,所以错了。

  生3:牛在驱赶牛蝇,尾巴才会翘起来。

  师:很有道理!再给你们一个难一点的题目,想挑战吗?

  生:想!

  师:牧童为什么能发现牛尾巴画错了?请大家再次默读牧童的话,你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生默读牧童的话)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谁来说?

  生1:牧童整天和牛在一起,见过两牛相斗的情形,戴嵩却没见过。

  生2:可能见过了,但没有看清楚。

  生3:牧童很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

  (相机板书:观察细致)

  师:你们的发言很精彩!我突然想起一个人——骆宾王,他七岁写下《咏鹅》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鹅——

  (师生齐背古诗《咏鹅》)

  师:骆宾王把鹅描写得那么传神,靠的也是观察。看来咱们也应该多留心身边的事物。

  5、感悟画家和牧童的品质。

  师:德国有一位哲学家叫歌德,他说过一句话,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读书,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我读旁白,男生当画家,女生当牧童,分角色读对话,边读边想,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画家?

  (男女生分角色读)

  生:我看到了一位谦虚的画家。

  生:我看到了一位能知错改错的画家。

  (相机板书:虚心)

  师:是呀!大画家多谦虚啊!他接受了牧童的建议,重新画了一幅《斗牛图》!这幅画现在珍藏在中国的故宫博物院,这是我国历史上现存最早的、最著名的《斗牛图》。看到这幅画,你想对牧童说什么?

  生1:谢谢你!可爱的牧童。

  生2:牧童,你可真勇敢!

  生3:牧童,你敢向大画家提意见,你真了不起!

  (相机板书:勇敢)

  师:这也正是画家向牧童道谢的原因。(板书:道谢)

  三、回归整体,感悟品质。

  师: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本,和他们一起演绎这个故事。旁白部分一起来,你当画家,你当牧童,你当商人,你当教书先生。

  (全班分角色读全文)

  四、拓展延伸、欣赏名画。

  师:戴嵩给我们留下了《斗牛图》,许多著名画家也给我们留下了绝妙之作。看!

  (生欣赏名家名画)

  五、说说写写、思维训练。

  师:欣赏完他们的作品,咱们也来露一手。你能用这些词说句子吗?可以先说说这节课的情况。

  (出示课后的“读读写写”)

  生1:后面听课的老师一会儿听我们上课,一会儿记录我们上课的表现。

  生2:上课了,我们一会儿倾听别人精彩的回答,一会儿绘声绘色地朗读课文。

  生3:他的表演一结束,就博得阵阵热烈的掌声。

  生4:少漳的字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来欣赏。

  师:把你的句子写下来,把字写端正。

  师:送大家八个字:头正、身直、臂开、足平。

  师:练字要练姿,提笔即是练字时。

  师:这节课每个小朋友都有出色的表现,下面我带你们到作业超市购物!

  六、自选作业:

  1、必选。

  把课文朗读给家人、邻居、小朋友听,并记录他们的评语。

  2、自选。

  ①词语加油站。

  出神入化  绝妙之作   活灵活现   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

  ②名人名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屈原

  教学反思

  一堂课在听课老师们的掌声 中结束了,回顾这节课,我觉得这节课较好地处理了几个关系: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

  我比较敏锐地抓住课文中的训练点,开展说话训练,学生在说话的过程中,理解、应用、积累,浑然天成,不着痕迹。如在教学“纷纷夸赞”这个词中,我先让他们充分读商人、教书先生的话,在此过程中积累“夸赞、称赞、赞扬”三个词,同时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性;接着让他们用上“出神入化、 绝妙之作、活灵活现、 惟妙惟生、栩栩如生”夸夸戴嵩,既让学生学习欣赏别人,也丰富了他们的语言积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也轻而易举地理解了“纷纷”的含义了。这样的学习方式,做到情感熏陶和语言学习有机结合。在学习画家和牧童的对话中,我和他们一起扮演画家和牧童,再现一千多年前的对话场面,场面真实有趣。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深刻体验了两个人高贵的品格。对话刚结束,一个学生竟然高举着红牛饮料的罐子,说戴嵩没画错,因为罐子上也有两牛在相斗,它们的尾巴也是翘起来的!这种敢于质疑的精神和牧童是不谋而和的!我想这就是咱们教育的目的了。

  二、 教师引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

  教学,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课伊始,我让学生再读课文,整体感悟,接下来让学生尝试提问。根据学生的学情顺学而导,对“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这两个学生提出的问题,我的处理方式也得到了大家的好评。面对学生们急切的求知的目光,我没有把现成的答案给他们,而是适时地渗透学法。先让他们根据字面,顾名思义想意思。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已经基本了解词的意思,我不满足于此,让他们再联系自己画画的生活经历举举例子,学生们对这个词的感知就更加形象了。最后,我把“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这两个画面展示给学生看,从同学们绘声绘色的朗读中,我知道这两个词已经牢牢地刻在他们的脑海中了。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读为主,坚持用语文的方式解决语文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落实语言训练。读的指导,我也引导学生学习根据标点读、加上动作读、进入情境读、联系前后句子读,不给他们统一的模式,鼓励他们读出自己的感受,因为我深知:千人一调的朗读是毫无生命力的,也是毫无创造力的,要适度地张扬他们的个性。

  三、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适时地插入了有关《斗牛图》的介绍,课末我又介绍了几位国画大师的作品,如齐白石、徐悲鸿、李苦蝉。精美的艺术作品,让学生耳目一新,既感受到了祖国文化的丰富多彩,也深切地懂得谦虚的重要性。作业的布置,也是本节课的一个精彩之处。我让学生们跟我去作业超市购物。有必选作业:把课文朗读给家人、邻居、小朋友听,并记录他们的评语;还有自选作业:①词语积累、②名人名言积累。把课外知识引进课内,扩大学生的学习视野,更重要的是在学生间架起一座连接课内外知识的桥梁。

  教学评析

  这堂课是一堂体现了课改的新理念,比较熟练地运用课改新策略的课;是一堂发挥学生主体精神,生动活泼的课;是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落实语言训练,展示语文本色的课。

  首先,突破了重难点。陈老师抓住了文本中存在的冲突:一边是围观的人们赞不绝口的夸赞声,另一边是牧童炸雷一样指错的声音。围绕这个冲突,陈老师做足了文章,引导学生通过读、想、议,通过多媒体声像的辅助,感悟画家和牧童的高贵品质,突破了学习的重难点。教学的过程中,体现了“知情”教学统一关。想象、思维、观察是认知,而体验画家和牧童的品质是情感,知情两条线的交织,推动了教学过程。

  其次,课件使用恰当。课件运用很合理,一个是“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的动画,一个是课文插图的运用,还有一个是课外知识的补充和延伸。不花哨,不喧宾夺主,不搞形式主义,完全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突破教学难点而使用。能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表象积累,展开想象,其间渗透了学习方法。整个过程是有层次的,体现了由浅入深的认知过程。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感觉他们不断在结合生活实际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

  平实、自然、清新、淡雅是这节课的特点。这是本色的语文,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本课始终以读为主,强调读顺、读懂,在读中感悟、体会,在读中培养语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发展语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