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今天,王老师要和同学们一块儿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是什么呢?
  生:坐井观天
  师:对,请同学们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教师提示“坐”和“观”的书写)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坐—井—观—天
  师:读课题时不要拖音,要读得干脆些。再来一遍。
  生:坐井观天
  师:就这样读。我们班的小朋友,有谁知道“井”是什么呢?
  生1:我知道,井就是一个圆圆的盛水的东西。
  师:你说的呀,那是“缸”
  生2:井就是在地上挖出来的,里面有水。
  师:看来你是见过井了,老师小的时候啊,我们村里就有一口井(教师边说边在黑板上画了一口井),同学们看这里,这是井的什么呢?
  生:井沿
  师:对,这就是井沿。那么“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呢?
  生:就是坐在井里看天。
  师:是谁坐在井里看天?(有生抢答:青蛙。)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第60页,读一读这个故事。(因为课文短小精练,是培养学生整体感知,尝试“复述”课文的很好的载体。固有此安排)
  生读课文。
  师:聪明的孩子读完课文后一定会有话要说。谁来说一说你读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生1:一只青蛙坐在井里,和小鸟争论天有多大的故事。(这个孩子说的太好了,用如此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是我没有想到的。)
  教师借机板书:青蛙    天小      小鸟     天大
  师:让我们再读课文,请同学们拿起笔,边读课文边圈出生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生字。
  学生读课文,圈生字,认生字。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现在请同桌交流,你认识了哪些字?你是怎么认识的?
  同桌交流,教师和小组同学进行交流。
  师:谁来向我们汇报你认识了哪些字?你是怎么认识的?
  生1:我认识了相信的“信”字,左边一个单人旁,右边一个言,就是“信”字。
  师:谁还有别的方法记这个字?
  生2:我觉得“信”就好像是一个人在说话。
  师:真好,你说的太形象了,一个人在说话,写下来就是信了。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要写好这个字,应该注意什么呢?
  生1:这个字要写得左窄右宽。
  生2:这个字写的时候,“言”中间的横在横中线上。
  师:观察的很仔细,而且这条横要有一点向上翘。
  生3:“言”的三条横排列要均匀。
  生4:“口”要写的扁一些才好看。
  师:说的太好了,我们还要把这个字写好。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62页,先认真描一遍,再在田字格中写两遍。注意写字的姿势。
  学生练习写字。
  师:我们继续汇报,你还认识了哪个字?
  生:我认识了“际”,无边无际的际。
  生:我认识了井沿的沿字,我是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认识的。把铅笔的铅的金字旁,换成三点水,就是井沿的沿了。
  师:同学们的识字方法可真不错,生字都认识了,就来读一读这些词语吧。(课件出示词语)
  学生自读。
  师:谁想站起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生1读。
  师:读得真好,不但读对了,而且声音非常响亮。来,请同学们齐读。
  生齐读词语。
  师:生字和词语读好了,相信课文也一定能读好的。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注意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朗读课文。
  师:我们来做一个读课文的游戏好不好?我们接读课文,但不是一人一段,而是,我请一位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只要他读错了一个地方,我们马上喊停,下一位同学接着读。
  指名一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两名同学完成了接读。(这个环节设计的初衷还是定位在“正确的朗读课文”上,但在操作起来还是出现了问题。)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能正确的朗读课文了,这还不够,我们还要把课文读熟练、读流利。请同学们快速数一数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生:7个自然段。
  师:老师要找7名同学接读课文。我们听一听,他们把课文读流利了吗?
  一号、二号、三号……
  (这个环节的设计是定位在“流利的朗读课文”上,但在实际落实的环节上,很难把握什么就是读流利了。)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学们,我们的这只小青蛙错了没有?为什么呢?(现在想来,这个问题是存在问题的。)
  生:错了,因为它说天只有井口大。
  师:是呀,还是让我们回到课文中找一找答案吧。请同学们读课文2—7自然段,读一读青蛙和小鸟分别是怎样说的。
  学生读课文。
  师:引读课文:一只青蛙坐在井里,一只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青蛙问小鸟:“……
  生1:你从哪儿来呀?
  师:青蛙问小鸟:“……
  生2:你从哪儿来呀?
  师:青蛙问小鸟:“……
  生3:你从哪儿来呀?
  师:太棒了,你们听,他读的太好了,小青蛙,你为什么这么问呢?
  生……
  师:小青蛙,你天天生活在哪里呀?
  生3:井里
  师:对呀!天天生活在井里,突然有一天外面来了一只小鸟,你感到……
  生:很奇怪,很惊讶!
  师:对呀!所以你才问……
  生4:你从哪儿来呀?
  师:问得多好啊!同学们,一起来,青蛙问小鸟:……
  生:你从哪儿来呀?
  师:小鸟回答说……
  生1: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
  师:小鸟回答说……
  生2: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
  师:小鸟回答说……
  生3: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
  师:我们听,他说飞了多少里?
  生:一百多里。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呢?
  生3:因为,我觉得一百多里太长了,所以就这么读了。
  师:真好,这样一读就把一百多里的远读出来了。你真会读书。我们一起来。
  师:小鸟回答说……
  生: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
  师:一百多里?哼!青蛙说……
  生1:朋友,别说大话了!
  生2:朋友,别说大话了!
  生3:朋友,别说大话了!
  生4:朋友,别说大话了!
  师:什么是说大话呀?
  生:就是吹牛。
  师:说的好,是呀!还一百多里?你就吹牛吧。接下来青蛙又说……
  生1读大屏幕出现的句子:天不过井口那么大,不用飞那么远。
  师:怎么了?有什么问题吗?
  生1:这个句子不对。
  师:怎么不对了?
  生:应该是: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师:奥!同学们,句子这么一变啊,就把青蛙心里的话写出来了。小青蛙,你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生1:小青蛙心里想:天怎么可能那么大呢?
  生2:天只有井口那么大,不可能有一百多里!
  生3:小鸟,你就吹牛吧!天不过井口那么大!
  师:对呀!天不过井口那么大……
  生:还用飞那么远吗?
  师:朋友,别说大话了……
  生: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师:小鸟听了说……
  生1: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的很哪!
  师:小鸟听了说……
  生2: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的很哪!
  师:小鸟听了说……
  生3: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的很哪!
  师:什么是无边无际呀?
  生1:就是说天很大的意思
  生2:大的都没有边了
  师:那么,我们还可以说__________无边无际呢?
  生1:草原无边无际。
  生2:大海无边无际。
  师:说得很好。青蛙听小鸟这么说,笑了,说……
  生: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
  师:小鸟一听,也笑了,说……
  生: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
  师:读的太棒了!老师也想读一读,现在,老师就是那只青蛙,坐在井里,小鸟呢?小鸟在哪里?谁来读小鸟说的话?
  生1:小鸟在这里。
  (教师和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去掉提示语,直接对话,教师努力引导学生运用语气变化,表情和动作配合朗读。学生配合的很好。)
  师:小鸟啊,你读的太好了。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这样分角色读一读课文呢?
  生:想!
  师:就和你的同桌读一读吧!
  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注意语气变化,表情和动作。
  师:哪一个小组想表演一下?
  小组1表演。
  师:演得不错,如果再加上动作就更好了。哪一个小组想表演?
  小组2表演。加上了动作,表演的惟妙惟肖。
  师:为他们精彩的表演而喝彩!课文学到这里,老师就在想:这只小青蛙真的错了吗?(这是我现在最矛盾的地方,或许,就根本不能涉及对错的问题,只要领着学生去读、去体会,读出精彩就是精彩。而寓意的渗透,只需“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就够了。)
  生……
  师:如果我们就是这只青蛙,我们天天坐在井里,我们看到的天多大呢?
  生:只有井口大。
  师:对呀!所以青蛙才这样说……(课件出示:朋友,别说大话了!_________________)
  生: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师:小鸟这样说……(课件出示:你弄错了,天____________,大的很哪!)
  生: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的很哪!
  师:而这个时候,青蛙却——笑了!青蛙为什么笑呢?
  生……
  师:这样吧,我举一个例子,有一个小弟弟,见到一位老奶奶,跑上去喊:老爷爷,老爷爷。这时,你什么感觉呀?
  生:太可笑了!
  师:对呀!再想想青蛙和小鸟的对话,青蛙为什么笑了?
  生1:因为他觉得小鸟太傻了。
  生2:因为他觉得小鸟太可笑了。
  生3:因为青蛙觉得自己就是对的,小鸟就是错的。所以他笑了。
  师:是啊!天不过井口那么大嘛,还说什么无边无际?所以青蛙说……
  生1: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
  生2: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
  师:这时候呀,小鸟也笑了。这里为什么用上“也”了呢?
  生1:因为,因为前面已经说了青蛙了。
  生2:用上“也”就不重复了。
  师:说的对,如果我说:我很高兴。你怎么说呢?
  生:我也很高兴。
  师:小鸟也笑了,它心里在想什么呢?小鸟小鸟,你心里想什么呢?
  生1:我心里想,青蛙你太傻了,天本来就是大得很哪!
  师:小鸟小鸟,你心里想什么呢?
  生2:我心里想,怎么才能让青蛙知道呢?
  师:小鸟小鸟,你心里想什么呢?
  生3:我想,青蛙也太可笑了!
  生4:我想,小鸟是想帮助青蛙的……
  师:小鸟笑了,说……
  生: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
  师:是呀,小青蛙,你为什么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呢?
  生1:因为,因为我坐在井里。
  生2:因为我天天坐在井里。
  师:说得真好,天天坐在井里,从来都没有跳出来过。所以呀,小青蛙看到的天就只有井口那么大了。
  那到底是什么错了呢?
  请同学们看老师写一个词(教师板书:位置)
  师:有些时候,位置会决定一个人的目光,还有一些故事也说明了这个道理,比如
  生1:盲人摸象
  生2:一叶障目
  生3:管中窥豹
  师:希望同学们课下找来这些故事读一读。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
  (现在看来,这一部分就是画蛇添足了……)
  教后反思:
  好久好久没有这样长久的沉浸在一节课中了,这节课带给我的思考,远不是呈现出来的这些文字可比的,背后有太多太多的思考,迷惑、阵痛、顿悟……各种滋味搅在一起,让我欲罢不能。
  二年级的阅读教学有两个重点,其一,识字教学;其二,阅读教学。尤其识字教学要放在课堂上,要展示识字的过程和方法。二年级更要强调识字方法的巩固和运用。这一点,在每节课上,我都有意识的去做,去落实教学的细节。
  在阅读教学中,认真遵循孩子阅读的规律,由正确到流利到有感情的读,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读正确不难,而由正确到流利的读就有些难度了,这也是达到有感情读的一座桥,教师就要努力给孩子们铺好这座桥,顺利的过渡到有感情的读。这节课上,我是努力在为孩子铺桥搭路的。
  有感情的朗读指导,是最难操作,同时也是最有味道的一个环节了,这里有两种策略,一是纯朗读技巧的训练,一是透过文字体会、感悟而由心底自然的有感情的流露。后者更具有难度和挑战性,但这才是有感情朗读指导的高境界。我试着在努力。
  而反思更深的就是文本的解读了,现在想来,对于文本的解读的确是存在问题的,而关键就是寓意的体会和渗透,“只需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就好了。点到为止,无需画蛇添足了。(这一点,是我在探索过程中必然遇到的过程,这是更深层次的反思!)
  我还在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