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来源:华佗小知识

  设计理念:

  1.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实现“长文短教”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按照“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到启示”的方法自主学习,渗透借助解决关键问题来理解文本的学习方法。

  2. 根据学段要求,培养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3. 遵循课标中提出的“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理念,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学语文、用语文”的实践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教学目的:

  1. 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学习根据文章“四要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通过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领悟文本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4.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根据文章“四要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难点: 理解关键词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

  一、设疑激趣

  1.出示加拉巴奇岛的风景图片: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简介加拉巴奇岛名称的来历,海龟产卵的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创设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被证明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在这里我将借助美丽的风景图片、抑扬顿挫的解说词来达到创设情境的目的。

  2.设疑激趣:加拉巴奇岛上除了雨水没有淡水来源,因此,很长一段时间里,这座岛未被人类打扰,动物们过着平静的生活,可有一天,这种平静被一群旅游者打破了。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三组的第一篇课文:《自然之道》,板书课题。

  3.学习单元导读:看到课题,你们猜猜第三组课文将围绕哪个主题展开?(大自然)这组课文的学习要求是什么呢?请自读单元导读,划出要求。

  4.明确学习目的:学生回答单元导读提出的要求后,教师归纳,出示小黑板:

  学习要求:

  ①学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②了解大自然的启示;

  ③开展综合性的活动。

  【设计意图】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只有了解行动的目的,产生一定的指向性后,行动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因此,在学习本单元课文之前,很有必要读一读单元导读,,明确学习目的。

  二、检测生字

  1.默读课文,大致了解一下文章讲了哪些内容?不懂的地方打上问号。

  【设计意图】不动笔墨不读书,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好习惯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

  2.检查字词

  (1)出示词语

  幼龟   海滩   侦察   嘲笑    啄食    企图        愚不可及

  蠢事   反悔   阻拦   海鸥   帽子   气喘吁吁      响彻云霄

  (2)个别读,开火车读,男女分组读,齐读。总之,要落实生字的读音,要求人人会读生字新词。

  (3)理解词义:明白这些词语的意思吗?说说你已经读懂了的词语意思。

  三、把握大意

  1. 检查学生对课文的了解程度。

  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的内容不作限定,知道什么说什么)

  【设计意图】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舞台,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第一时间接触文本后的感受,让学生的个性体验有发表的空间。

  2. 教给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这是篇写事的文章,写事的文章就离不开“四要素”,请找出这篇文章的“四要素”。

  学生回答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教师板书。教师再让学生把黑板上的内容串起来说一说,文章大意就归纳出来了。

  【设计意图】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四年级最重要的训练点,许多教师往往只借助“课文讲了什么?”这单一问题来落实,却不重视教给学生如何回答这个问题的办法。我认为不同文本有不同的解决办法,针对这篇课文我采用“找出文章‘四要素’”的办法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难点。

  第2课时

  一、复习旧知

  1.听写部分生字词,集体批改

  2.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巩固新知最好的办法就是复现,看起来最简单的方法往往最有效。

  二、质疑学文

  1. 初读课文后,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2. 学贵有疑,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但哪一个才是总领全文的主要问题呢?

  生:为什么说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设计意图】“长文短教”强调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而要达到“自主”,最重要的是学生要学会质疑。此环节的设计便是帮助学生找出全文提纲挈领的问题,再用解决最关键的问题作为切入点,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理解文本的目的。

  三、研读文本

  1.抓住主要问题“为什么说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展开讨论

  (1)“愚不可及”是什么意思?“蠢事”呢?为什么作者要用两个同义词呢?是否没有必要?

  (2)“蠢事”是指哪件事?为什么幼龟不能救?

  2.从哪里可以看出这是一只“侦察”龟?学生画出相关句子。

  ① 理解“欲出又止”,踌躇不前”的意思。

  ② 可以删去“似乎”,将“挥”改不“伸”吗?

  ③ 学生表演幼龟的样子,体会作者用词准确。

  【设计意图】理解词语的方法有很多,而“演一演”的方式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达到了加深印象,理解文本的目的。

  ④ 朗读相关句子。

  ⑤ 还从哪可以看出这是一只“侦察龟”?

  师小结:幼龟一没有返回巢穴,二没有被嘲鸫叼走,因此,龟群得到了一个信息,那就是外面很安全,可以离巢奔向大海。

  3.龟群是怎样离开巢穴奔向大海的?画出相关句子。

  ① 理解“争先恐后”“鱼贯而出”的意思。

  ② 朗读第6自然段后回答:“黄昏阳光仍很明媚”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 薛法根老师说“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明白课文写了什么,还要让学生明白课文是怎么写的。”学文过程中,教师适当渗透一点写作的技巧很有必要。

  4.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此时离巢将会给海龟带来灭顶之灾?

  ① 理解“响彻云宵”的意思,为什么要写鸟儿们欢乐地叫呢?(对此,衬托出海龟命运不幸,我们心情的沉重)

  ② 朗读句子

  过度:分析完了动物,我们来看看人物的表现吧!

  5.幼龟被嘲鸫威胁时,游客是什么表现?

  ① 分角色朗读第4段

  ② 游客为什么会这样做?(不了解大自然的规律,无知)

  ③ 向导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若无其事到极不情愿到悲叹)

  为什么向导会有这样的表现?(没有抵住压力,没有坚持到底,没有胆量与错误的观点相对抗,板书“无胆” )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课程的丰富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在这篇教材中,导游的行为是这则故事中的关键,在这里我刻意渗透一点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期待学生今后能有所感悟。

  ④ 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四、总结拓展

  1.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总结叙事文章抓住主要内容的方法(把握四要素)

  2. “道”是什么意思?给了我们 什么启示?(按自然规律办事才行,不然就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3.写感想

  格式如下:

  学习了《自然之道》这篇课文,我的收获很多:1                                    ;

  2                                   ;3                                         。

  4.布置综合活动:

  ①  举办《人类之友》手抄报比赛

  ②  以《遵循自然规律,保护地球生物》为题写一封倡议书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本环节的设计就是要为学生搭建语文实践的平台,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五、板书设计

  自  然  之  道

  时间:四、五月间的一个黄昏               

  地点:加拉巴岛                           

  人物:八名游客        无知                

  一名向导          无胆          

  起因:实地观察              

  好

  事件:          经过:救幼龟    蠢事                        心

  办

  结果:害龟群    悲叹                        坏

  事

  小黑板的板书:

  一只          欲出又止    踌躇不前

  成千上百      争先恐后    鱼贯而出

  【设计意图】 特意增加一块小黑板,是为形成对比,加深学生对关键词语、对课文的印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