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与能力
  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归纳整理文言文常见字词、句式。
  3、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1、探究式。引导学生分析探究人物形象。
  3、问题式。梳理故事情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烛之武临危受命,维护的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学会如何与人交流、沟通。
  教学重难点:
  1、体会烛之武退秦的语言艺术魅力。
  2、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2-3课时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在前两节课上,我们已经基本疏通了文言字词,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黑板上展示的这三句话,请三位同学依次翻译加点字词和全句
  1、邻之厚,君之薄也。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群雄逐鹿的春秋时期,感受那一段浪潮澎湃的历史。
  二、整体感知
  如果让你们依据标题写一篇文章文章,你们会写哪些内容。
  1、 为什么退秦师 2、怎样退秦师 3、结果如何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本文是怎样展开描写。请一位同学来朗读全文。
  三、具体分析
  1、 文章哪句话交代了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
  围郑
  (问:为何用“围”而不是“伐” 答:“围”点出形势更加危急,一触即发)
  2、为何围郑
  表面: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PPT展示春秋时期形式简图
  深层:春秋时期,各国之间战争频繁,主张师出有名(比喻做事有充足的理由)。
  真正的目的就是为了吞并郑国。
  PPT展示围郑形势图,问:既然为盟友,但又驻军两地?
  答:1、两国之间其实还是有一定间隙
  2、为下文给烛之武创造机会,夜访秦营说秦做铺垫。
  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快速阅读第二自然段,找出对烛之武的描写内容
  1、他人举荐(佚之狐言于郑伯)
  引导学生将此处对人的描写归纳到描写手法中的:侧面描写
  2、分析烛之武所说的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为也已(抱怨,不满的情绪)
  3、先推辞,后答应了郑伯的请求、先推辞,后答应了郑伯的请求
  引导学生将此处对人的描写归纳到描写手法中的:正面描写
  全文中对于烛之武的形象塑造,最多是哪个方面的描写(语言)
  全班齐读第三段,分析这一段烛之武所说的话的深层含义,同位之间相互讨论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设身处地 消除戒心)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亡郑危秦)
  (舍郑利秦)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晋人无信)
  (何厌之有)
  用一个字概括这三大行为(引导学生):捧 诱 挑
  根本这样情况出现的原因:利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力往)
  4、说秦结果
  秦:退兵,派兵护郑
  晋:退兵(不强大,秦郑结盟)
  全班齐读最后一段
  5、再次总结烛之武形象
  大义 大勇 大智(全班齐读)
  探究拓展:
  分析《邹忌讽齐王纳谏》与《烛之武退秦师》的艺术特色(PPT展示)
  烛之武退秦师:以利益得失劝退秦师
  邹忌讽齐王纳谏:借用妻、妾、客的回答,谈及国家大事。身份、地位、需求不同,虽答案相同,但由自我感受展开的反思。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对于文章的梳理和了解认识到了这位有勇有谋有义的烛之武。感受到《左传》这部作品的艺术魅力。
  作业安排:
  配套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
  他人举荐 (侧面描写)
  大义
  烛之武 大智 (正面描写)
  大勇
  教学反思:
  1、 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相对比较完整,但对于环节之间的逻辑性仍然有待调整和提高。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要注意教学流程之间的环环相扣。
  2、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课堂内容的分配要注意详略得当,尤其是教学重点部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对于烛之武的人物分析,教学难点是体会烛之武退秦的语言艺术魅力。但在文本分析中,说秦结果的安排稍多。
  3、 在提问学生的过程中,语言的精准性有待进一步的提升。
  4、 在分析烛之武的论辩艺术时,可引导学生对晋候,秦伯的动作,表情等猜想、揣度背后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