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广玉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广玉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来源:华佗小知识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8个生字,认识“皎、凋”两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学习默读和浏览课文。

  3、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广玉兰幽香、纯洁和旺盛的生命力,体会作者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我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色彩……只凭几个优美的词句是无法概括它的全部内涵的。”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体会第三自然段的构段方式以及句子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从学语文的角度教语文

  有学者专家对语文教学提出质疑:“为什么花了那么多时间,上了那么多语文课,学生还是不会阅读,不会写作?”我们自己也扪心自问:“我们每天勤勤恳恳地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付出了那么多,为什么考起试来学生还是不会阅读、不会写作?”那是因为,我们备的课、上的课与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脱节了。也就是说,我们上课教给学生的内容,并不一定是他们阅读、写作时用得上的知识与技能,而他们需要的,我们可能没有教。

  王荣生先生指出:“在目前的情况下,对语文教学来说,我以为教学内容更为重要、更为关键。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的气氛再热烈、再活跃,价值都极为有限。”因此,备一节课,确定教学内容应当是首位的,这也是由语文教学的特性决定的。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通常都是通过教材直接呈现给师生,而语文教材呈现的只是一篇篇课文,但课文并不是我们要教学的内容,它只是我们教学内容的一个载体,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则隐藏在这一篇篇课文中,需要语文老师用一双“语文”的眼睛去发现、去挖掘。基于此,本课教学力图从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推进教学。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昨天我们进行了第四、五单元的测试,今天继续接下来学习第六单元。还记得第六单元的单元主题是什么吗?(咏物抒情)

  迅速翻翻课本,看看这个单元里都咏了哪些物?(广玉兰、夹竹桃、石灰、墨梅)

  [从编者的角度,从单元设计的视角切入新的教学,有利于师生共同把握单元教学重点和语言文字训练点。有些老师反映苏教版的教材缺乏系统的语文知识和语言文字训练目标,我以为是老师在备课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致。如果能够从整套教材、整册书、整个单元来备课,就会发现编者煞费苦心留下的线索。]

  这节课咱们先走进作家陈荒煤写的这一篇(板书:18  广玉兰),看到广玉兰,大家一定会想到我们校园里的白玉兰。看看(图片介绍)它与我们校园里的白玉兰有什么不同?(大致了解)

  [我们这儿很少种植广玉兰,但是校园里教学楼前却有五株白玉兰一直伴随着孩子们成长,是他们非常熟悉的事物。基于学情,将学生熟悉的事物与新事物建立勾连,既有利于激发阅读期待,也有利于知识的构建。]

  二、认识作者

  先来认识一下作者:陈荒煤(出示图文介绍),今天大家对他可能有些陌生,不过学完了这篇课文,我希望大家能够记住他,因为他是一位了不起的文学前辈,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今天学习的课文只是其中之一。

  学生读后,简单交流,了解学生阅读情况:

  读完有什么想说的吗?

  [出示陈荒煤简介,让学生以默读的方式自主阅读。这不仅仅是向今天的学生推介作家,丰富学生的积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训练阅读能力,能在短时间内读懂约500字的陌生的阅读材料,迅速提取相关信息。因为获取信息也是阅读的需要之一。]

  三、检查预习

  这篇课文,昨天已经布置大家预习,我相信大家都去做了。但是谁预习得更认真呢?我得检查一下。

  1.出示易错的生字新词:

  花蕊  圆茎  柔嫩

  衬托  皎洁  凋谢

  绿油油   林阴道

  提醒:凋谢的凋字文中还组了另外一个词:凋落

  林阴道的“阴”不加草头

  2.翻开书95页,检查一下生字都描红了吗?在描红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提醒;“漾”字下面“永”字的点不要与上面部分的最后一横粘连在一起,“涵”字右边两点应为“撇”“点”,不要写成同一方向的两点。小学生应写规范汉字。如果有写错或被书上误导的,改一改,再写一个。(师范写)

  [识字写字是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任务,虽然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的识字能力逐渐增强,但是并不意味着老师可以放任不管,变“自主”为“自流”。以检查方式了解学生预习(自主学习)情况,既可以展示学生预习成果,又可以相机指导易错字音、字形,为下面的阅读教学奠定基础。另外,本课课后描红范字中出现的行楷“漾”“涵”,出现笔画粘连和笔画异体现象,容易误导学生写不规范汉字,这与国家目前提倡写中小学生写规范汉字的精神不相符,因此及时指出并纠正很有必要。]

  四、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刚才我们谈到这个单元都是咏物抒情,那么这篇文章的作者借咏什么物抒什么情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浏览课文,提取相关信息,准备交流。

  指名交流:

  我爱广玉兰的幽香与纯洁,更爱广玉兰无比旺盛的生命力。(课件出示)

  师:这句话太重要了。你们的慧眼发现了文章的文眼。文章的眼睛有时在题目中直接出现,有时也会藏在课文当中,尤其是开头、结尾里常常有所提示,所以我们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眼善于发现它,并借助它来读懂课文。

  齐读这个句子,看看你读出了什么?

  提示:读出了作者喜爱广玉兰的原因。作者爱广玉兰的幽香与纯洁,更爱广玉兰无比旺盛的生命力。你来猜猜看,这篇课文主要写些什么?

  [抓中心句,并借助中心句读懂课文,这是最常用的阅读方法,我希望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渗透、强化,直至学生习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结合学生交流,板书:

  幽香

  我爱广玉兰   纯洁

  旺盛的生命力

  师:果真如此吗?请大家再次浏览课文,看看课文是不是围绕这三个方面来写的,是怎么写的?哪里写得详,哪里写得略?

  指名交流,理清条理。

  提示:详写“旺盛的生命力”,略写“幽香与纯洁”,正印证了中心句:我爱广玉兰的幽香与纯洁,更爱广玉兰无比旺盛的生命力。

  五、精读感悟

  师:放声朗读课文,在字里行间感受广玉兰的幽香、纯洁和旺盛的生命力。

  生读完,师询问:广玉兰哪个方面的特点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交流。

  预设一:学生对广玉兰的幽香与纯洁感兴趣,则先教学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下节课继续学习后三个自然段。

  预设二:学生对广玉兰旺盛的生命力印象较深,则先教学课文的第三、四、五自然段,下节课再学习前两个自然段。

  [设计方案灵活,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顺学而导、以学定教的教学思路。]

  生:我最喜欢的是广玉兰的幽香与纯洁。

  [原以为作者详写了广玉兰旺盛的生命力,学生会对这部分内容印象更深。没想到学生选择了前面的部分,幸亏做了两种预设,于是教学就顺着预设一的思路展开。]

  师:课文什么地方写到了它的幽香?

  生:第一自然段:一股淡淡的幽香在空气中荡漾。

  师;根据这个句子能不能猜测一下,什么样的香是幽香?

  生:是一种淡淡的香味

  师:你怎么猜到的?

  生:因为文中说“一股淡淡的幽香”,可见幽香的香味很淡。(相机板书:淡淡)

  师:对。有时候联系上下文就可以了解词语的意思,并不一定都要通过查字典才行。

  [“有时候联系上下文就可以大致了解词语的意思,并不一定都要通过查字典才行。”这也是我要教给孩子们的阅读方法之一,我认为这是比查字典更实用的解词方法。]

  师:作者喜欢这淡淡的幽香吗?从哪里看出来?

  生:以后我在散步的时候,都要去观赏一下。

  师:这里的观赏什么意思?

  生:就是去欣赏。

  生:就是去看的意思。

  师:把它改成“看”,好不好?

  比较句子:

  以后我在散步的时候,都要去观赏一下。

  以后我在散步的时候,都要去看一下。

  生:“看”只是随便地看一下,而“观赏”是以欣赏的眼光细细地品味。所以用“观赏”更能表现作者对广玉兰的喜爱之情。

  师:可见作者用词精当、准确,看似闲笔,实则用心,遣词用句都为表现中心服务。一起来读一读这个片断,感受作者“因香识花”的美妙。

  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通过换词比较句子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精妙,落实了《课标》提出“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的要求。]

  师:正因为作者每次散步都去观赏广玉兰,所以对广玉兰就有了更深的了解。默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么写广玉兰的纯洁的?

  生默读,交流。

  生:先写“五、六月份是广玉兰花盛开的季节。在绿油油的叶丝中,花朵是那样的洁净、高雅。”再写广玉兰的色彩和质感,最后写“只凭几个优美的词句是不能概括它的全部内涵的。”

  师:通过哪几个方面来表现广玉兰的纯洁?

  生:色彩,质感。(相机板书:色彩  质感)

  师:那是怎样的色彩?(出示广玉兰图)

  生:白中带青

  师:你比作家高明,简简单单四个字就把广玉兰的色彩说出来了,而作者却不能。他说——

  生:我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色彩。

  师:为什么我们班同学都可以用“白中带青”四个字形容广玉兰的色彩,而作者却不能呢?

  生:他是故意这样写的。

  生:这是一种侧面衬托的手法,用作者语言的贫乏来衬托广玉兰色彩的美丽。

  生:这样写,可以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广玉兰的色彩。

  生:我觉得用“白中带青”太生硬了,像作者这样写“说它纯白吧,又似乎有一种淡淡的青绿色渗透出来”,就让人觉得花朵主要是洁白的,但又有一点点朦朦胧胧的青绿色若隐若现地渗透出来,给人的感觉更淡雅,也更美。

  [这个环节比我预设的要精彩。原以为当问到“那是怎样的色彩”时,学生会引用文中的话来回答“说它纯白吧,又似乎有一种淡淡的青绿色渗透出来”,然后引出“所以作者说——我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色彩。”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没想到学生会结合自己的感受说出“白中带青”这个词,我临时调整策略,引导学生比较两种说法,他们居然会有这么多独特的感受和见解,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阅读能力提高了。]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这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啊。同样的写法,这一段里还有,找出来读一读,体会这种写法。

  生读“我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质感……”一句。

  师:什么是质感?

  大多数学生感到茫然,一生举手说出“质感”一词在《词典》中的解释:“物体特有性质的真实感。”

  师:谢谢你非常认真地预习,通过查词典弄清词语的意思,这点要表扬。不过同学们听完解释可能还不太明白,让我们伸出手来感受一下。

  师:摸摸身上衣服的料子,绒布的衣服柔柔的,棉布软软的,牛仔裤的面料硬硬的,再想一想:钻石亮闪闪的,水晶亮晶晶的,珍珠圆润,玻璃透明,这些都是物品的质地给人的感觉。那么,广玉兰的质地又给你怎样的感觉呢?(出示广玉兰图)

  生:柔韧,有弹性。

  [预设再一次遭遇生成。原本以为学生会按书上描写的顺序,先说“玉琢冰雕”,这样我就先引导学生体会玉琢冰雕之美,再来感受“柔韧和有弹性”。没想到学生一下子就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柔韧而有弹性”,我只好再次临时调整教学思路。两次预设的不足,缘于我忽略了广玉兰图片给学生带来的直接的视觉效果,强于书面文字给他们的印象。所以,无论说色彩还是说质感,他们总是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并不囿于课文的描述。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存在,这也是很有意义的。]

  师:那么,为什么作者不直接写广玉兰的质感是柔韧而有弹性的呢?

  生沉默。也许茫然,也许在思考。

  引导启发:“如果我说:“柔韧而有弹性”准确地形容了花瓣的质感。你同意吗?”

  生:不同意。

  师:为什么?

  生:这样写广玉兰不够美,而且也不能表现它的洁净、高雅。

  师:所以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它?

  生:玉琢冰雕

  师:玉琢冰雕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生:精致,高贵

  生:洁白,纯净

  生:纯洁、美丽

  师:那么,我说:玉琢冰雕这个词准确地形容了花瓣的质感。你同意吗?

  生:也不同意。

  师:为什么?

  生:广玉兰有玉琢冰雕的纯洁、精致、美丽,但又不像玉和冰那么冰冷坚硬。

  师:用手摸一摸,能感觉到它——

  生:柔韧而有弹性

  师:所以作者说——

  生:说它玉琢冰雕吧,它又显得那样柔韧而有弹性。

  师:总之——

  生:只凭几个优美的词句是不能概括它的全部内涵的。

  师:连陈荒煤那样的大作家也只能发出这样的感慨,可见它的内涵是多么丰富啊!知道什么是内涵吗?

  生:内在品质。

  生:一个人的文化修养。

  生:就是它的特点。

  师:是呀,内涵对一个人来说,是他的素养,他的知识和能力等,对一个物来说,就包括它的品质和特性。课文学到这里,你能用几个文中的词语来概括广玉兰的内涵吗?

  生:幽香。

  生:洁净、高雅。

  生:纯白。

  生:玉琢冰雕。

  生:柔韧、有弹性

  师:了不起,短短一节课,同学们对广玉兰的内涵已经有了如此丰富的认识。我相信通过下节课的学习,大家对广玉兰的内涵一定会有更多的了解。

  [这个片断成功之处在于对“质感”和“内涵”这两个词的教学,因为这是两个十分抽象的词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也就形成了阅读过程中的障碍和盲点。在教学过程中,教者将“质感”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将“内涵”与课文内容相结合,就化抽象的词语为具体可感的事物,加深了印象,促进了理解,阅读质量得以提升。]

  六、布置作业:

  1.练写习字册。

  2.背诵第2自然段。

  3.朗读课文2—3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