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害人可以报警或提起民事诉讼维权,同时造谣属于违法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规定,散布谣言等行为将受到拘留和罚款的处罚。
法律分析
1、受害人可以及时报警处理,也可以提起民事诉讼维权。造谣属于违法行为,应当依法追究责任。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
(1)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
(2)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3)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拓展延伸
微信诽谤行为的法律应对措施是什么?
微信诽谤行为的法律应对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受害人可以通过收集证据,如截图、聊天记录等,向机关报案,提供相关信息以便调查取证;其次,机关会依法开展调查,对涉嫌诽谤的行为进行取证和调查,以确定是否构成犯罪行为;再次,如果诽谤行为被认定为犯罪,机关将移送给检察机关进行起诉,并依法追究犯罪责任;此外,受害人还可以通过民事诉讼途径,向提起诽谤侵权的民事诉讼,要求赔偿损失和精神抚慰金等。总之,针对微信诽谤行为,法律提供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旨在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结语
造谣行为属于违法行为,受害人可选择报警或提起民事诉讼维权。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散布谣言、扰乱公共秩序等行为将面临拘留和罚款。对微信诽谤行为,受害人可收集证据报案,机关将展开调查取证,并移送检察机关起诉,同时可通过民事诉讼要求赔偿损失。法律提供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保护受害益,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五十七条 各级及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公开公共文化服务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新闻媒体应当积极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宣传报道,并加强监督。
第五十三条 新闻媒体应当开展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和医疗卫生知识的公益宣传,弘扬医师先进事迹,引导公众尊重医师、理性对待医疗卫生风险。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网络安全,维护网络空间主权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信息化健康发展,制定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