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的借钱不还产生的纠纷属于民间借贷纠纷,属于民事法律关系。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假事实或隐瞒的欺骗方法,使受害人陷入错误认识并基于认识错误处分自己的财物,从而骗取数额较大公私财物的行为”。
普通的民间借贷与利用借贷进行诈骗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区分:
1,普通民间借贷的借款人在借钱时是有归还的意愿的,由于客观方面的原因不能归还(如生意失败力进行偿还。而借贷型诈骗中的借款人在借贷时就存在非法占有的故意,所编造的借款用途等都是借款人虚构的,自己根本没有偿还借款的能力。
2,借款人借款后的行为及对归还欠款的态度。普通民间借贷中借款人借钱后,合理使用借款,积极为还款做努力,诈骗型借款的借款人取得借款后任意挥霍借款,更换手机号码及其他联系方式,销声匿迹,躲避出借人的讨要。
一、欠多少钱会被判刑
欠款的这种行为本身是一种民事行为,一般是民间借贷纠纷或者是欠款纠纷。如果借款人由于某种原因长期拖欠借款不还的,只要没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不赖账,也没有弄虚作假骗人,打算确实偿还的,这种行为是不能构成诈骗罪的,换句话说,是不能够被追究刑事责任而判刑的。但是如果借款人在借款的当初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了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的方法,骗取了出借人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就有可能会被追究其刑事责任,构成诈骗罪。根据《最高人民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诈骗公私财务在3000元以上的应该被追究其刑事责任。
二、恶意诈骗网贷的认定标准是怎样的?
1、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即行为人在借钱时就具有不归还的意图。诈骗罪以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为目的作为主观构成要件的,因此,诈骗人“借钱”只是其虚构的幌子,主观上根本没有归还的意图。
2、在借款时都会采用虚构事实和隐瞒的手段,导致被害人产生错误的认识,如虚构借款用于某种投资或营利性的活动,又如虚构自已的财务状况,使被害人误信其有归还的能力。
3、在骗得财物后不会考虑归还财物,因此在财物的使用上毫无顾虑和节制,直接造成财物的灭失,如将借款用于、吸毒或个人挥霍。
【本文关联的相关法律依据】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