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法发放贷款罪最高刑期为5年以上,且根据损失大小不同,可处以不同刑期和罚金。认定该罪需注意区分是否玩忽职守或滥用职权,以及与违法向关系人发放贷款罪的区别。违法发放贷款需按规定操作,滥用权利构成违法发放贷款罪,将被判刑。
法律分析
一、违法发放贷款罪最高几年?
违法发放贷款罪最高5年以上的有期徒刑,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违反法律、行规规定,向关系人以外的其他人发放贷款,造成重大损失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金;造成特别重大损失的,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金。
单位犯本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上述规定处罚。
二、如何认定违法发放贷款罪?
认定违法发放贷款罪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区分违法发放贷款罪与非罪的界限
主要应注意考察以下几点:
1、行为人是否违反规定而玩忽职守或者滥用职权。如果行为人既未玩忽职守,也未滥用职权,而是符合有关规定向借款人发放贷款,借款人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期偿还贷款本息造成贷款人损失的,由于行为人对损失的发生既无故意,也不存在过失,当然不能对其追究刑事责任。
2、造成损失大小。如果未造成重大损失的,不能以犯罪论处。
(二)与违法向关系人发放贷款罪的区别
两者的区别主要是:
1、行为对象不同。前者是向关系人以外的其他人发放贷款;后者是向关系人发放贷款。
2、行为表现不同。前者表现为玩忽职守或者滥用职权而向关系人以外的其他人发放贷款的行为;后者表现为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或者发放担保贷款的条件优于其他借款人同类贷款的条件。
3、构成犯罪的具体标准不同。前者要求造成重大损失的才构成犯罪;后者要求构成较大损失的就可以构成犯罪。
贷款在我们国家是必须要按照管理所规定的流程和银行当中的规章制度来进行一定的操作的,如果说工作人员滥用自己手中的权利,所以违法的发放银行的贷款就会构成违法发放贷款罪。违法犯罪判处有期徒刑。
结语
违法发放贷款罪最高可判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对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而言,如其违反法律规定向非关系人发放贷款并造成重大损失,可处以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1万元至10万元的罚金;若造成特别重大损失,则可判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2万元至20万元的罚金。单位犯罪的,除罚金外,还将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在认定违法发放贷款罪时,需区分违法发放贷款罪与非罪的界限,特别注意损失大小及行为对象的区别。违法发放贷款罪是一项严重的犯罪行为,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8修正):第三章 国家机构 第一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七十三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会期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在常务委员会开会期间,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提出对或者各部、各委员会的质询案。受质询的机关必须负责答复。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组织法(2022修正):第三章 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三节 常务委员会会议的举行 第五十三条 在常务委员会会议期间,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五人以上联名,县级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三人以上联名,可以向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对本级及其工作部门、监察委员会、人民、人民的质询案。质询案必须写明质询对象、质询的问题和内容。
质询案由主任会议决定交由受质询机关在常务委员会全体会议上或者有关的专门委员会会议上口头答复,或者由受质询机关书面答复。在专门委员会会议上答复的,提质询案的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有权列席会议,发表意见;主任会议认为必要的时候,可以将答复质询案的情况报告印发会议。
质询案以口头答复的,应当由受质询机关的负责人到会答复;质询案以书面答复的,应当由受质询机关的负责人签署,由主任会议印发会议或者印发提质询案的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三章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第四节 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 第一百八十 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违反规定,为他人出具信用证或者其他保函、票据、存单、资信证明,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