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取保候审是一种犯罪嫌疑人行动自由的措施,适用于犯罪较轻、不需拘留、逮捕但需要行动自由的人,如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
法律分析
取保候审是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种刑事强制措施,办理取保候审需要提供担保人或者缴纳保证金并出具保证书,适用的对象是犯罪较轻,不需要拘留、逮捕,但需要对其行动自由作一定的犯罪嫌疑人,如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
拓展延伸
打架斗殴后的法律程序和可能的刑罚
打架斗殴后的法律程序通常包括报案、警方调查、取证、检察机关审查、审理等环节。根据轻伤二级情况,如果对方谅解并已赔偿,可能会影响刑罚的程度。取保候审时间到了后,还需关注后续流程。一般而言,检察机关会根据案件事实、证据和相关法律规定,决定是否起诉。如果起诉,将进行审理,并根据法律判决刑罚。判刑的具体情况取决于多个因素,如伤害程度、过错程度、是否有前科等。建议咨询专业律师以获得更准确的法律意见和建议。
结语
取保候审是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项重要措施,适用于犯罪较轻的嫌疑人。通过提供担保人或缴纳保证金,其行动自由以确保案件的顺利进行。在打架斗殴案件中,如果对方谅解并已赔偿,可能会对刑罚产生影响。取保候审后,需密切关注后续流程,检察机关会决定是否起诉,将根据法律判决刑罚。建议咨询专业律师以获取准确的法律意见。
法律依据
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二节 取保候审 第九十三条 执行取保候审的派出所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告知被取保候审人必须遵守的规定,及其违反规定或者在取保候审期间重新犯罪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
(二)监督、考察被取保候审人遵守有关规定,及时掌握其活动、住址、工作单位、联系方式及变动情况;
(三)监督保证人履行保证义务;
(四)被取保候审人违反应当遵守的规定以及保证人未履行保证义务的,应当及时制止、采取紧急措施,同时告知决定机关。
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二节 取保候审 第一百零七条 机关在取保候审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对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根据案情变化,应当及时变更强制措施或者解除取保候审。
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
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二节 取保候审 第九十条 机关在决定取保候审时,还可以根据案件情况,责令被取保候审人遵守以下一项或者多项规定:
(一)不得进入与其犯罪活动等相关联的特定场所;
(二)不得与证人、被害人及其近亲属、同案犯以及与案件有关联的其他特定人员会见或者以任何方式通信;
(三)不得从事与其犯罪行为等相关联的特定活动;
(四)将护照等出入境证件、驾驶证件交执行机关保存。
机关应当综合考虑案件的性质、情节、社会影响、犯罪嫌疑人的社会关系等因素,确定特定场所、特定人员和特定活动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