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材料提交后,一般在7日内立案,但具体时间取决于具体情况。应保障起诉权利,符合条件的起诉必须受理。起诉流程包括递交诉状、通知开庭、举证辩论、调解或宣判、等待判决和执行。起诉状需包含原告和被告信息、诉讼请求、事实与理由、证据和证人。若不符合立案条件,会作出不予受理的裁定书,并可上诉。
法律分析
民事诉讼材料交了之后多久立案,要根据具体情况。
对于符合条件的,通常在7日之内立案。
我国法律规定,人民应当保障当事人依照法律规定享有的起诉权利。对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起诉,必须受理。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作出裁定书,不予受理;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那么去起诉的具体流程是什么呢?
1.向有管辖权的立案庭递交诉状申请立案,当事人准备证据资料;
2.将送达开庭公告并在七个工作日内通知双方开庭时间;
3.开庭当日带齐资料到庭举证辩论、发表意见;
4.法庭进行调解,调解不成则由合议庭进行宣判;
5.等待的判决和执行。
需要注意的是,去起诉需要提交书面的起诉状,起诉状必须包含以下内容:
1.原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
2.被告的姓名、性别、工作单位、住所等信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等信息;
3.诉讼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与理由;
4.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
综上所述,民事诉讼材料提交之后,一般是七天内立案,但是如果不符合立案的条件就不会立案,并且会通知当事人。
结语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民事诉讼材料的立案时间根据具体情况而定,通常在7日内完成。应当保障当事人的起诉权利,对符合起诉条件的案件必须受理。具体的起诉流程包括递交诉状申请立案、通知开庭时间、举证辩论等环节。需要注意的是,起诉状必须包含原告和被告的详细信息以及诉讼请求、事实与理由、证据等。综上所述,民事诉讼的立案过程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以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法律依据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四条起诉状应当记明下列事项:
(一)原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
(二)被告的姓名、性别、工作单位、住所等信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等信息;
(三)诉讼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与理由;
(四)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
第一百二十六条人民应当保障当事人依照法律规定享有的起诉权利。对符合本法第一百二十二条的起诉,必须受理。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作出裁定书,不予受理;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