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民事案件伪证罪的相关法律规定

民事案件伪证罪的相关法律规定

来源:华佗小知识

民事案件中不存在伪证罪,伪证罪仅适用于刑事诉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零五条规定,伪证罪是指在刑事诉讼中故意作虚明、鉴定、记录、翻译的行为,用于陷害他人或隐匿罪证。

法律分析

民事案件中存在伪证罪吗

不存在,这个之后在刑事诉讼中才会有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零五条规定,伪证罪是一种很古老的罪名,是指在刑事诉讼中,证人、鉴定人、记录人和翻译人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虚明、鉴定、记录、翻译,意图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的行为。它对于国家正常的司法秩序以及当事人的人身权利都有严重的危害,所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统治者都对它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但是,国内外对于伪证罪的规定是不同的,就是在同一个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规定也不同。

拓展延伸

民事诉讼中的证据规则及伪证罪判定标准

民事诉讼中的证据规则是指在民事案件中,法庭对证据的采信和审查所遵循的规则和标准。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证据应当合法、合规、真实、充分,并经过法定程序采集和保全。而伪证罪是指故意制造、伪造、毁灭证据,或者故意提供虚据,以达到欺骗法庭或误导审判的目的。判定伪证罪时,法庭通常会考虑证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可信度、一致性等因素,并结合其他证据和相关法律规定进行综合评判。对于伪证罪的定罪需要有充分的证据支持,且法庭会对伪证罪的犯罪主体进行严格审查。因此,在民事诉讼中,证据规则和伪证罪判定标准的正确应用对于维护司法公正和保护当事益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在民事案件中,不存在伪证罪。伪证罪是刑事诉讼中的罪名,指的是在刑事案件中故意制造虚明、鉴定、记录、翻译,以陷害他人或隐匿罪证的行为。民事诉讼中的证据规则应当遵循合法、真实、充分等原则,而对于伪证罪的定罪需要充分的证据支持。正确应用证据规则和伪证罪判定标准对于维护司法公正和保护当事益至关重要。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五章 证据 第六十二条 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

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的人,不能作证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四章 辩护与代理 第三十七条 辩护人的责任是根据事实和法律,提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罪轻或者减轻、免除其刑事责任的材料和意见,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四章 辩护与代理 第四十四条 辩护人或者其他任何人,不得帮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隐匿、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不得威胁、引诱证人作伪证以及进行其他干扰司法机关诉讼活动的行为。

违反前款规定的,应当依法追究法律责任,辩护人涉嫌犯罪的,应当由办理辩护人所承办案件的侦查机关以外的侦查机关办理。辩护人是律师的,应当及时通知其所在的律师事务所或者所属的律师协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