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在目的地社会文化变迁中的影响
来源:华佗小知识
知识文库第1期8旅游在目的地社会文化变迁中的影响顾群英在很长一段时间旅游业的无烟工业之谓道出了它的经济属性这也是现代旅游业发展表现在初级阶段的主要目的但旅游业的发展带给目的地社会文化方面的变迁也是不容忽视的恰如旅游人类学所认为的旅游过程也是游客与东道主进行文化接触碰撞的过程;换言之面对游客。“”“、”西古乐曾在上世纪30年代发展到顶峰此后由于战争政治社会发展等因素影响一度陷于濒临失传境地而正是上世纪80年代后旅游业的介人促成了这一古老文化再次引起世人重视从而得到保护与发展并成为当地旅游的名片又如马英对云南省丘北普者黑仙人洞村的调查中有超九成的、。。、所持文化姿态不管旅游目的地的人们是否愿意这种文化的接触与碰撞是必然的其社会文化的变化生发也是必然的。基于此种认识本文对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所施加的积极与消极的影响加以论述。一、旅游是一种有效的的文化传播媒介旅游并不是文化传播的主体但于无意间却在事实上制造了旅游者的本土文化与旅游目的地的异地文化之间的接触或碰撞并在此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促成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不同程度上的交流。仅就目的地来说这种交流带给目的地社会文化的影响的积极或者消极的属性是不确定的而这种不确定性又与多种因素相关如目的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居民人文素养水平、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文化背景发展的态势强弱等。从目的地的社会文化角度来说如果旅游者所持文化背景及其在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文化程度、道德认知等诸多方面与目的地居民大致相同或类似一一尽管事实上的文化差异存在是必然的这也是旅游者的旅游目的之所在属于同属文化传播那么这种文化上的交流或碰撞就会—因主客双方经验的大量重叠而使交流保持在一种较为顺畅的状态。如现在国内游中比较热的云南风情游、西藏观光游、大美新疆游等均属此类同属中华儒家文化圈却又因地域、民族等诸多因素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而旅游者的到来在感受目的地的自然风光和文化差异性的同时也会带给目的地居民看待自身社会文化的新视角以及因新的文化信息融人而在有意无意中改变原有的文化生态。当然如果这种文化接触或碰撞属于异属文化传播即旅游者所持文化背景与目的地居民的文化背景非属同类则双方在价值观念、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道德认知等方面发生与存在文化冲突的可能性就会加大。这一点屡见媒体报道的国人出境游中发生的一些事件即可为证而其带给目的地的文化冲击和影响无论是积极影响还是消极影响虽其细微却久远。二、旅游带给目的地社会文化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文化发展过程中不同文化发展的态势有可能会是不同的。在态势相同者之外会有一方强势而另一方则处于弱势。表现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在更多情况下旅游者所持文化态势多处于强势状态而目的地所持文化则处于弱势状态这就造成了目的地文化对旅游者文化的模仿和学习。自然这种模仿和学习在积极的一面之外也存在着消极的因子。1、积极影响积极影响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择其要点其一如旅游者对传统文化的推崇会使得目的地的一些失落或失传的文化事项得以得到及时的拯救、传承和发扬这也是由文化传承的“有用性”特点所决定的。较为典型的例子如丽江纳人赞成旅游“使得彝文逐渐得到恢复带动了彝文的学习”、“促进了地方风俗习惯、传统文化的保护”也说明了这一点。在国外这样的例子如有西太平洋雅浦岛为发展旅游业岛上许多村庄都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发展如传统竹舞的学习和表演以及相关传统设施如鱼梁、石头小径、乡土建筑、办宗教仪式的场地等的恢复与重建等同样也说明了这一点。其二这种推崇也会提高目的地居民对本地文化的认同与自豪感并成为目的地文化传承的动力源。国内外很多学者的研究都说明了这一点如杨桂华对香格里拉霞给村的研究中即有“生态旅游者对民族村寨文化的旅游资源价值的认同使村民在实际中认识到自己文化的旅游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表述与之对应的事实则是当地居民和政府有了保护本地文化传统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动力。事实上即如在衡水本地如武强年画的发掘与整理也极大地增强了武强县及周边县区对本地年画文化的自豪感。2、消极影响由于旅游者所持文化的强势目的地居民对对其自发地和学习的过程中很多时候是缺乏对强势文化的示范作用的认真审视和思考的从而出现对旅游者的迎合即便仅为着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也会出现这种文化迎合的情况从而造成在目的地凡是可以被旅游者接受或喜欢的文化及相关事项都被待价而沽进而沦为经济目的的附庸与出现文化失真现象。对于目的地文化的真实价值多会被商业价值掩盖或抛弃以其被人为的肢解、歪曲、伪造、假冒等来求得更多的经济价值这一点在很多所谓的民俗文化旅游中多有所见。如那些仅为旅游者定期举办的由职业土著装模作样地表演—只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辅以特定的文化符号如民族服饰、民族歌舞、民族礼俗等进行的程式化表演。至于那些文化符号背后所蕴含的真实涵义表演者并不知晓或在有意与无意间进行了篡改。即如为旅游者和旅游业者所称道的东巴文化虽得益于旅游业的发展而得到一定程度恢复却仅为皮毛。其原因即在于东巴文化涵盖了东巴文字、东巴经、东巴绘画、东巴音乐、东巴舞蹈、东巴法器和各种祭祀仪式等丰富的内容但在旅游业态下却仅表现为视觉可见的肤浅状态如模式化的所谓舞蹈、符号化的旅游商品等缺少了文化应有的精神内涵。即便在当地人眼中文化也仅是赚钱的工具而已。总之作为一种非主体的文化传播媒介充分认知旅游者的到来对目的地文化变迁的影响是必要的。这有助于目的地居民和政府对本地文化真正的保护和传承。惟其如此也才有可能保证本地旅游业的持续和健康地发展。(作者单位:衡水科技工程学校)举模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