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考试
1、 什么是经济发展模式和国情?如何认识中国的国情?
答:经济发展模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及其生产力要素增长机制、运行原则的特殊类型。 国情:一个国家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民族、地理、历史和时代条件。 → 如何认识中国的国情,必须首先将中国放在世界中,从世界的角度来认识中国。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特征:1)知识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2)由于经济全球化,财富将再进行分配,国际竞争力强再分配竞争力弱的国家,国际关系上表现为分配与再分配的竞争。
→ 要明白中国国情是什么样的,再则必须找到一个参考系,通过比较来认识当代中国的国情。而我们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所以选择发达国家作为比较对象。
1) 从经济发展角度:发达国家是富有国 — 我国是贫穷国。 2) 从社会发展角度:发达国家是理性社会 — 我国是伦理社会。
可以说,发达国家目前为工商文明,而我国尚为农耕文明。发达国家依靠法律这一硬约束来治理国家,即为法治,而法律则代表了生产资料所有者的利益,即统治阶级的意愿。我国则依靠道德这一软约束来治理国家,即为人治,是代表了大多数人的意愿。
→ 从认识中国国情的思维方式来看,我们也应该从原来单一的隧道式转变为立体式,两分法转变为三分法,这样来全面的认识中国国情问题。
→ 总结:通过比较和站在全球视角全方位的看待中国,中国目前仍为发展中国家。我国不仅现在,而且今后很长时期都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技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具度还不够完善。
2、 什么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有哪些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什
么?
答:市场经济: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运行的调节方式,本身不是社会经济制度本质特征。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P32
1、资源配置 — 遵循产权规则界定和保护产权。 2、市场主体 — 经济主体自主的分散决策。 3、市场运行 — 契约自由和体现消费者主权。
4、市场 — 市场价格与竞争机制经济运行过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P34 1、初级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 制度基础
2、国家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求 具体表现: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所有制基础 A 、必须毫不动摇地发展公有制经济。
B 、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C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 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2)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方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特点:
A、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 B、按劳分配原则需要通过市场交易关系才能实现。 C、按劳分配的实现过程和实现形式受市场经济规律的影响。
3、什么是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如何正确认识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答: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
(一)财产权是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
1、所有制的经济关系:经济主体对客观生产条件的占有关系 2、所有制的法律关系:占有主体对占有对象具有的支配权利
(二)所有权的权能(为一组权利,即权力束,诸多权利统一于所有权,并从中衍生出许多权利。) 1、所有权(基础):主体对确定物的独占和垄断的财产权利 2、占有权:行为人对财产直接加以控制的可能性
3、使用权:不改变财产的所有和占有的性质依其用途而加以利用的可能性。使用权的存在首先以占有物为前提。
4、收益权:获取基于所有者财产而产生的经济利益的可能性。收益权是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5、处分权:为法律所保障的实施旨在改变财产的经济用途或状态的行为的可能性。 (三)所有制与所有权的关系
1、所有制以实际占有为基础,体现了现实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并表现了经济利益的实现形式;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
2、所有制的性质和内容决定所有权的性质和内容;所有权制度的变化为所有制关系的变化创造一定条件。 (四)所有权各项权能的统一与分离 1、资本的法律所有权与经济所有权的分离 2、资本职能与管理、监督职能的分离
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为:P29
1、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含义: A、在公有制之外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B、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不能冲击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2、初级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特点:
A、实现形式的多样性。
所有制存在形式:取决于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结合的社会方式;实现形式: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初级公有制的存在形式与实现形式的区别:存在形式为初级公有制。构成为全民所有制、社会主义集 体所有制、混合经济中的国有和集体经济成分。实现形式为公有产权制度。表现为现代企业、混合经济、股份合作、资产联合经营等等。
B、投资主体多元化 C、对多层次生产力的适应性 D、与市场经济的融合性 E、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性 3、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和经营性资产中占优势。判断一种所有制经济的地位,在于其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辐射力和对社会经济的左右力度,即质的优势。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必须在价值形态和实物形态都占优势。
(2)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依靠大型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控股的企业的经营优势。通过国有资本的经营优势来支配其他非国有经济。
(3)坚持公有制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A、符合两个规律: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B、股份合作经济:坚持劳动合作为基础,资本合作股份不能集中在少数人手里。
C、即要保证公有资产不断增值,又要防止资产所有者与非所有者之间收入非正常扩大,更要保证劳动者的主人翁的地位。
4、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1)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客观性:生产力的多层次;非公有制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亲和力;现实有双重效应:一是通过市场竞争,促进了公有制 企业的改革和活力的提高;二是有效地推进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满足了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2)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制度特征:不能把非公有制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物质基础。非公有制经济的社会经济性质:属于私有制经济;企业主地位:与工人是支配与被支配关系;企业主收入:相当部分占有雇工的剩余劳动。非公有制经济之所以能够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因为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只要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制度引导与激励得法,制度的规定与得当,就能促使其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生产力的新增长点。
(3)正确认识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存在的客观性并不仅仅是由我国生产力水平落后所决定,更不能简单认为是与低水平生产相适应。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不仅是社会生产力和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需要,而且也不是“权宜之计”。
5、重新认识和评价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非公有制经济是初级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以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为基本前提;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应该是平等和竞争的关系。
4、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方式与路径是什么?
答:一、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方式和路径比较。
通过比较华盛顿共识与北京共识,我们以中国改革经验为基础的原理:1)创新价值;2)努力建造一个有利于持续、均衡与稳定发展的大环境;3)自主发展理论。
通过比较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我们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按渐进方式进行。1)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2)增量改革,即在不率先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边际上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3)先试点、后推广,即先在局部范围内取得改革经验,然后再在全局范围内推广改革经验。 二、市场取向改革与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
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的特征。概念:由权力中心推进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特征:1)主体是决定制度变迁方向、速度、次序、方式的主导力量。2)权力中心凭借行政命令、法律规范及利益刺激,自上而下地规划、组织和实施制度创新。3)主体与微观主体在具度创新中存在利益摩擦。4)为控制风险权力中心为制度创新设置了严格的进入堡垒。5)统一观念,即建立和推行一套可为下级和人民群众接受的意识形态。
三、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与地方的特殊功能。
1、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中的“诺思悖论”。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当利益化的地方成为沟通权力中心的制度供给意愿与微观主体的制度创新需求的中介环节时,从而使权力中心的垄断租金最大化与保护有效率的产权结构之间达成一致,化解“诺思悖论”。
2、地方在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中的特殊功能。1)地方成为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中的“第一行动集团”。2)非平衡改革战略下的潜在制度收益与地方对制度创新进入权的竞争。 3、地方自发制度创新的时候追认。
四、从中间扩散型向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的渐进转换。
1、地方创新的效率导向。地方在界定和保护产权时更偏重于效率,并通过追求效率获取垄断租金。从而有助于化解制度创新中的诺思悖论。
2、地方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博弈及市场主体的培育。企业在地方的帮助下,通过突破“进入壁垒”获得潜在制度收益。进而地方也分享这些收益。
3、向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的转换。当建立在排他性产权基础上的微观主体成为制度变迁的第一行动集团时,制度变迁方式就由中间扩散型向需求诱致型方向转变。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个人或一群人在
给定的约束条件下,为确立预期能导致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利益安排和权力界定而自发组织实施制度创新。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与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具有一致性。
5、什么是产权?产权明晰化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实现产权关系明晰化有助于国有企业的效率?P53
答:产权的一般涵义: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也就是说,产权不是一种而是一组权利,它包括使用权、收益权、转让权。这种权利的有效性取决于对此权利强制实现的可能性以及为之付出的代价。这种强制既可依赖于法律规范、契约和强制,也可依赖伦理道德规范。
明确产权关系:即以资产来界定当事人占有稀缺资源的权利。产权明晰化的意义:有利于明确交易界区、规范交易行为、稳定交易者的收益预期、提高合作效率和资源的配置效率。需要注意的是:产权明晰所费“制度性成本”和收益大小是判别产权制度不同实现形式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产权明晰本身不是目的,只是实现资源配置高效率的手段。 P53
6、为什么马克思认为财产所有权是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 答:P49
7、法人资产制度的基本特征以及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答:P60 1-7 P60-63
8、什么是代理问题?如何设计委托代理关系下的激励约束机制? 答:P/1-2 P65/3
9、什么是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创新如何体现“共同治理的原则? 答:P71 PPT P23
10、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改革的前提、目的及其重置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答:因为我国坚持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以确立国有资产管理目标模式的理论前提: 1、遵循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规律 2、符合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目的:改革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改革是为了让国有资产的增值。 1、 国有资产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2、 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 3、 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率 基本思路: PPT 19
11、什么是按劳分配?如何理解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答:按劳分配的含义:劳动者创造的产品在做了各项扣除后,以劳动为尺度来分配个人消费品。PPT25
P76
12、什么是经济公平?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的公平?
答:PPT 27 P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