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信息素养在大学生就业中的影响研究

信息素养在大学生就业中的影响研究

来源:华佗小知识
南昌高专学报2010年第3期(总第88期)2010年6月出版 Journa/ofN∞c}协, C.olkge #o.3(¥ura 88)jlI 2010 信息素养在大学生就业中的影响研究 陈宇童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江西南昌 330013) 摘要:信息素养是2l世纪大学生必备的素养。在整个社会信息化进程越来越快的今天,大学生能否掌握 足够的信息技能已经成为影响其就业的重要方面。随着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多,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 注的热点 分析现今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探讨了信息素养在大学生就业中的影响,并提出一些提升大学生 信息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信息化;信息素养;大学生;就业;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8—7354{2010)03—0078—02 一、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内涵 定了相应的标准圈。我国教育根据国情和大学生信息素质 信息素养。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保罗・泽 能力的培养目标也制定了相应的信息素质能力指标。北 考斯基(Patti 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来的。他把信息素 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包括七个一级指标和 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 十五个二级项执行标准。七个一级指标分别为pl:(1)具备 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后来又将其解释为“人们在解答 信息素质的读者能够了解信息以及信息素质能力在现代 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总之,信息素养就是指 社会中的作用、价值与力量;(2)具备信息素质的读者能 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高效获取、正确评价和善于利用信 够确定所需信息的性质与范围;(3)具备信息素质的读者 息的能力。它包括信息学专业基础知识。以及对信息的敏 能够有效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4)具备信息素质的读者 感度和信息获取、整理、利用、评价的能力『l】。信息素养是 能够正确地评价信息及其信息源.并且把选择的信息融 一个含义非常广泛而不断变化发展的综合性概念。就其 入自身的知识体系中,重构新的知识体系;(5)具备信息 内涵而言.主要包括三方面: 素质的读者能够有效地管理、组织与交流信息;(6)具备 1、信息意识 信息素质的读者作为个人或群体的一员能够有效地利用 信息意识是人对信息的敏感程度,是人对信息敏锐 信息来完成一项具体的任务;(7)具备信息素质的读者了 的感受力、持久的注意力和对信息价值的洞察力、判断力 解与信息检索、利用相关的法律、伦理和社会经济问题, 等。信息意识包括主体意识、信息获取意识、信息传播意 能够合理、合法地检索和利用信息。这些指标既是高校培 识、信息更新意识、信息安全意识等。 养大学生的教育内容也是培养目标。 2、信息能力 2、大学生信息素质现状 信息能力是指人获取、处理、交流、应用、创造信息的 上面介绍了大学生应具备的信息素质能力。那么当 知识与技能。信息能力教育是要培养和训练人们熟练应 代大学生的信息素质现状又如何呢?通过对江西科技师 用信息技术,在大量无序的信息中辨别出自己所需的信 范学院的50o名本科生进行的信息素质状况的问卷调查 息。并能根据所掌握的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检索工 结果表踞:(1)获取信息的能力参差不齐,普遍较低:85% 具,迅速有效地获取、利用信息,并创造出新信息的能力。 的学生不懂得使用图书分类方法:34.1%的学生不会利用 3、信息道德 网络信息检索和光盘检索工具获取信息。具体表现为不 信息道德是指在组织和利用信息时,要树立正确的法 能“广、准、新、精、全、快”地查找自己所需要的真正信息。 制观念,增强信息安全意识,提高对信息的判断和评价能 (2)学生信息意识淡薄:87.3%学生的信息源主要还是来 力。准确合理地使用信息资源。 自课堂;除了写作业和毕业论文,83%的学生不会就某个 二、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 研究目的去图书馆查阅资料;71%学生没有利用计算机 1、大学生信怠素质能力 网络获取信息的意识。大学生有目的地利用信息资源和 在信息社会。2l世纪的大学生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素 积累信息资源的能力较差。许多学生通常没有目的和计 质能力?世界各国的组织关于这一话题进行了探讨并制 划地阅读书刊。大部分学生还不具备鉴别、筛选、利用信 收稿日期:20lo.旬3—29 作者简介:陈字童,女.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研究人员。 第3期 陈字童:信息素养在大学生就业中的影响研究 79 息的能力,往往不知从何下手,造成盲目借阅的局面。(3) 种方法的开放式学习,将得到如何去获得知识的体验,各 学生信息道德淡薄。在电子阅览室一些学生擅自改变计 项技能和潜力将得到提升与发展。 算机设置,甚至删除软件,自设密码,将别人的程序、资料 第五,充分有效地利用校园网络。首先,通过校园网 弄得面目全非等等,上述情况虽然只是一个学校的调查 络促进学生精神的健康发展。它主要包括在海量的网络 结果。但它反映的结果仍具有普遍性。由此可见,随着信 资源中对自我意识、潜能和对自身优缺点有一定的认识, 息时代的到来。努力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已迫在眉睫。 产生自身的求知欲.能够试图用网络中得到的知识解释 三、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对策 生活中的一些难题.具有初步的批判性恩维和主动学习 一个人的信息素养和他的创新能力是有直接关系 的精神意向,而使自己的内心世界得到充实和发展。其 的。如果一个人的信息素养强,那么他的创新能力也强。 次,通过校园网络促进学生的道德观念发展。它主要包括 大学生信息索养越高,代表它的综合能力越强,就业就越 学生主动地或被动地理解对与错、懂得关注他人、作出负 容易。那么,我们大学生应如何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呢? 责任的道德选择并付诸行动。最后。通过校园网络促进学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生的文化素质发展。它主要包括通过网络辅助学习,在利 第一,提高自身对信息的关注程度,形成“信息就是 用计算机和网络辅助学习的过程中能根据需要寻找和搜 资源”、“信息就是效益”、“信息就是生存权”的价值观念; 索相关信息.整理、分类、排序、比较和对比信息,培养推 并且培养用一定的信息伦理与道德准则规范自身行为的 理能力、调查能力、创造能力、评价筛选能力。 能力。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为 第二.给自已定位。刚入学的新生,应侧重于对信息 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学校也应完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加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着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快文检课程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 学习兴趣以及最基本的信息获取能力与信息接受意识; 四、结语 二、三年级的学生。应侧重进行专业类检索工具和信息资 作为2l世纪的学生,要适应时代要求,必须自觉地 源利用能力的培育。着重培养信息能力及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自己的信息意识和技能.把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当 对于四年级和研究生阶段的学生.进行信息理论教育。应 作信息时代的基本生存能力。在日常使用校园网时,有意 着重结合专业学习进一步培养专业信息收集、利用与评 识地使自己在捕捉信息的敏锐性、评估信息的准确性、筛 价的能力,使其能够承担研究课题,为理论研究、应用研 选信息的果断性和应用信息的独创性等方面不断提高。 究提供信息依据。 此外,要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还要 第三,多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能最 有意识地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增强 探究和创新的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发展综合 【参考文献】 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 【1]PZurkowski.The information service environment relat 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应注重培养自 ionships and pr/orities[s/.us National Conunission Oil 身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Libraries and InfonnatiOil Science。1974。 第四,积极投人到研究性学习中。研究性学习是指学 [2】何高大.“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及其启示 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 [J].现代教育技术,2oo20). 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 【3】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http://www.1ibrary.Fleiiu. 一种学习研究活动。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获得亲身 edu.cn/index_.newfRefemnce/leaming_center/IL1.doc 参与探究活动的体验,逐步增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4]张立彬.培育大学生的信息素养[M].光明日报,2005— 能力,活动中培养了收集、分析和应用信息的能力。研究 12—31. 性学习是实践性很强的学习,是充满乐趣、极富挑战的学 [7]傅卫东.论网络时代的信息素养教育[J].浙江师范大学 习。学生只有亲自去做,才能有所感悟。这种学习更多的 学报(自然版),2004(2). 强调其学习的整个过程,而不是研究的最终结果。通过这 (上接第77页) 我校是研究型大学。更是把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纳 入本科生的培养计划.要求学生毕业时有一定的科研动 【参考文献】 手能力。有了大学生竞赛这个平台。既解决了大学生科技 【11杨叔子,张福润.创新之根在实践田.高等工程教育研 创新活动仅仅是第二课堂的问题。也解决了大学生科研 究.2oo1(o2). 活动的参与率问题,同时还为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奠定了 【2】搂盛华,裁文战,叶策良.基于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的高校 基础。总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将竞 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8(03), 赛与教学结合的方式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在这个方面还 【3】战弋,孙伟.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之阁的关 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系及三者协调发展叨.理工高教研究,2oo8(o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