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G RI FENG SHANG
艺 术 设 计《服装人体工程学》在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教学改革摘要:本文针对目前服装人体工程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和状态进行分析,尝试将传统的纯理论化教学方式改革为“理论+课题实践”的教学模式,结合教学实践成果,提出对服装人体工程学课程的改革创新思路。
关键词:服装设计;服装人体工程学;课程改革;课题实践
服装人体工程学,是将综合性学科《人体工程学》与服装专业学科融合,发展出来的一门专业学科。研究人、服装、环境系统中交互作用的各组成部分,涉及健康、安全、舒适等因素。它补充了设计偏重审美的局限,使服装设计更加具有实用性。[1]
一、服装人体工程学课程的现有体系及改革
同服装设计、工艺、结构等专业书籍相比,服装人体工程学的相关书籍明显较少,相似的情况也在各服装院校、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体现。通常,在服装设计(全日制本科学制)的专业课程体系中,会分配16至32个课时并以理论课的形式完成这门课程的教学。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来看,相较于注重服装审美功能的设计类课程,这门涉及人体解剖学、工艺设计学、材料学、形态学、卫生学、物理学、数学、运动学、产品设计学的理论课程对于设计艺术类的学生来说,难度大、兴趣低,从而导致课程内容难以真正吸收,更谈不上“学以致用”。这种现状对国内外的服装院校来说,都迫切需要有效的教学改革[2]。
为了克服和改善传统课程教学模式的缺点,借助新设备、新媒体方式或利用新型教学模式的服装人体工程学课程改革被提出
[3,4,5]
。通过使用
新的技术手段或结合实践,试图将服装人体工程学课程的各环节内容真正融入到服装设计的全过程中。然而,这些教学改革的形式,对学校的硬件设施及教师的软件技术均有特殊的要求,或是对学生服装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等方面的专业基础均有较高的需求,在短短的课程总学时中难以真正实现,且对服装设计专业课程的体系设计、前后衔接等方面欠缺考虑。
二、服装人体工程学课程的“理论分析+课题实践”改革
以16个课时的服装人体工程学课程为例,可以将课程内容分为三部分,分别就人体、服装、环境三个层面递进地讲解和论述服装人体工程学课程系统的各知识点,其中不仅融入了五本重要相关教材[1,6,7,8,9]的核心内容,并且与《服装结构》、《服装立体造型》等共六门先修及后续课程进行
文|郭梦娜 陈宏
图1 服装人体工程学课程内容与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关系
衔接,使之与现有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相关课程起education in the field of clothing, 《Jes 到良好的承前启后作用(见图1)。
Ergonomics》,2015,51
同时,将各个部分的知识点融入到作业设[3]李雯雯,服装人体工程学MCAI课件置中,串联成实践性课题。即通过:1.人体测量技术的研究与实践,东华大学硕士学论位文—动作所产生的皮肤滑移与尺寸变化实验;2.人, 2002
体局部形态变化分析;3.服装设计作品的局部设[4]常丽霞,服装人体工程学思辨式实践教计分析;4服装局部延展设计;共四个部分的作学模式研究,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2
业设计,让学生在16个课时的过程中完成从理[5]冀来生, 服装人体工程学引入三维人体论分析、实验、作品分析及借鉴、设计的全过程(见测量技术的可行性探索,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图2)。将原有的纯理论系统课程,转变为理论学科版,2010,11
+课题实践的形式。帮助学生研究和了解人体与[6]张文斌,万方,服装人体工效学,东华服装(及服装设计)之间的关系,与后续课程提大学出版社,2008
供了良好的衔接基础:如课题最后的延展设计稿,[7]中泽愈,人体与服装,中国纺织出版社,可通过后续课程《服装结构》及《服装工艺》,2000
辅导学生进行后续实践。
[8]黄建华,服装的舒适性,科学出版社,从学生的实践课题完成情况来看,这种“理2008
论分析+课题实践”的教学改革模式在改善服[9]理工大学纺织及制衣学系等,服装装设计专业学生对《服装人体工程学》课程的知舒适性与产品开发,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
识点掌握、实验能力、理论分析能力、设计能力等方面均有着明显的积极作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若能对前后相关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和作业布置进行更系统的布置,则能更加充分地发挥这门仅有16个学时的课程作用,使学生跳出常见的“纯审美性服装”误区,充分认识人与服装、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把握“形式美”与“功效性”在服装设计过程中的和谐与统一。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建新,服装设计人体工程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4
[2]T Yokoi, Ergonomics education for the next decade: - A challenge on ergonomics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