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健康产业发展趋势
来源:华佗小知识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HEALTH INDUSTRY IN 2020据中国科学技术战略研究院研究预测,至2020年我国仅生物医药产业将形成约8万亿元的支柱产业,据此保守估计,至2020年,整个健康产业的潜力将达10万亿左右。如今,不但传统的制药企业如广药集团、江中集团开始迈向大健康产业,目前包括中国电力、中国电子在内的央企开始布局健康产业。2020年健康产业发展趋势越来越多企业投资健康产业健康产业涉及医药产品、保健用品、营养食品、医疗器械、休闲健身、健康管理、健康咨询、医疗旅游等多个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在2015年两会上农工党中央提交了一份《推动健康产业发展切实改善民生,培养拉动内需增长点》的提案,提案认为健康产业是辐射和带动产业广、吸纳就业人数多、拉动消费作用大的复合型产业,具有拉动内需增长和保障改善民生的功能。 专家表示,目前全球股票市值中,健康产业相关股票的市值约占总市值的13%左右,美国的医疗服务、医药生产、健康管理等健康行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5%,加拿大、日本等国健康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也超过10%。在我国,健康产业仅占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4%至5%,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比例普遍超过15%,健康产业成为带动整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 越来越多的企业投入到健康产业中,健康产业从概念走向实践。广药集团近年来开始实施“大健康产业战略”,已于2012年上半年投资设立了王老吉大健康公司,向药酒、药妆、保健品、食品、运动器械等多个领域扩张,希望到2015年将王老吉品牌下属产品的销量提升到500亿元。江中集团的“十二五”规划是,依托“中药食品化”发展战略,以OTC为基础大力发展保健品和功效食品,进入大健康产业领域,步入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另外,双鹭药业、复星医药、康美药业、云南白药也在近两年积极挺近大健康产业。 GREEN LINK60广药集团、江中集团等这样的传统制药企业投身健康产业有“就近优势”。值得注意的是,原本与医药不相关的中国电力、中国电子等央企也开始布局健康产业。高端医疗项目开始落地实施在深圳华强北商圈的中国电子第一街,一座形如诺亚方舟的商城正悄然落成。这便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旗下企业深圳中电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圳中电)推出的以健康产业为主题的大型连锁商城———“中电幸福MALL”。 商城将引入国内外优秀健康产业的厂商和品牌,以技术发布、产品展示、体验和交易于一体,形成可复制可连锁的大型商业中心,助力国际知名健康产品走进中国平常百姓家,本土企业健康产品走向世界。 在深圳中电健康产业的规划中,“中电幸福MALL”将倾力构建八大平台,即:展示、体验、交易平台,专业贸易平台,快捷物流平台,企业孵化平台,资金融通平台,专利嫁接平台,健康理念宣传平台,综合配套服务平台。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中电幸福MALL”将提供咨询、体验、购物等全方位健康服务。届时,消费者不仅可以在商城内体验各类世界知名的健康产品,还可以运用商城的物联网、云技术等高科技技术为自己建立一份“健康档案”,或者在购物闲暇之余,免费听一堂“中电幸福MALL健康大讲堂”的健康课。避免无序开发、重复建设 健康产业正在“遍地开花”。除了企业嗅到“商机”,越来越多的城市也力争赶上健康产业“第一班车”。东莞已于2014年启动了东莞国际健康产业城先期项目,根据规划,东莞国际健康产业城建成投入运营后,将直接促进道滘镇经济发展,年产值超过百亿元,上缴税收超10亿元。成都市于2008年就通过了“成都国际医学城”规划方案,按照方案,到2012年,医学城初步建成中西部医疗及健康服务核心基地;至2016年,建成为国家健康管理产业示范区;至2020年,医学城初步建设为国际医疗旅游目的地。 面对众多城市、企业开始投资健康产业,专家建议,应该尽快制定国家健康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调整完善相关产业政策,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健康需求的健康产业,避免无序开发、重复建设,使之成为拉动内需的新的增长点、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撬动点、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支撑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着力点。遇,以高校科研院所为基础的协同创新中心,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为社会经济服务,为企业产业服务作贡献。中国新药研发迎来了黄金时代,药品监督管理逐渐与国际接轨,许多医药巨头在中国加大新药研发投入,利用我国临床与患者资源开展新药临床研发。此外,跨国药企加快在中国收购企业。 这一投资重点的变化极具市场挤占和刺激民族医药发展的双重性。思路和策略的改变给国内企业带来机会和压力。企业应注重人才积聚、技术和管理创新及国际合作模式的双赢性,认真思考如何实施从低端原料药物研发出口的低效率走向创新制剂出口的转型之路,练好“内功”才能在世界医药产业中占据一席之地。 确有疗效和市场的仿制药发展形势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为美国医疗进行改革之后仿制药处方量攀升。仿制药方面,美国FDA为处理日益积压的简易新药申请(ANDA)审查案,从2012年10月起开始征收仿制药使用费,并增加评审力量。这将大大加速仿制药审批上市的速度,缓解以往ANDA平均需要等待两年的困境和尴尬。 仿制药产品更快上市,对仿制药企业是利好消息,药品开发周期也会缩短,从而刺激更多企业互相竞争,最大受益者则是消费者。 由于生物制药的复杂性以及分子结构的不统一性,生物制药没有仿制品,所谓“生物仿制药”,更确切的应是“生物类似药”(Biologicalsimilar),开发过程中的技术问题也被美国FDA重视,其技术指南2013年问世,使生物类似药研发形势明朗、前景光明。 政策要结合国情 受各国政府预算限制,医疗健康成本控制意识不断增加,为医疗服务于患者的思路和手段带来变革。为此,医疗服务和保险商更注重临床治疗的服务效果,治疗与服务的收费模式也会明显增多。 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基本民生问题,要注意医药流通环节的改革,理顺药品价格,挤干流通价格的过大“水分”。据考察,大型医药批发市场,发现药品的建议药品零售价或医院销售价是出厂价的10~20倍,甚至更高。仅含生理盐水的“大输液”的出厂价还不如一瓶饮用水。政府投入的基础研究和支持企业的资金力度随各国情况有所差异。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经费削减基本定局,这迫使以往靠政府支持的学术研究机构寻找替代的资助来源。由于经费紧张,美国要保持生物科技的领先地位难免受到影响。 LIFE个体化医疗产品推动创新开发革命 随着生物技术科学发展,个体化医疗优势日益明显。 基因组测序成本的降低,医生对利用测序技术诊断日感兴趣,并被更多支付方所接受,更重要的是药物治疗的疗效也越发现实。关键是投资者能否抓住这一商机。 医药企业在面临多方压力时,确定某些患者适合某种特定药物研发方向后,要重视对每种药物的靶向治疗靶点、使用对象的精准诊断、个性差异研究,促使医生和更多使用特定的分子诊断和个性化医疗。如要获得更为及时、精准和经济的疾病诊断,还须开发和推广更多即时诊断类产品。 目前个体化医疗已成为世界研究热点,预计2013年会有更多产品上市和推广。此领域我国仅在研发起步期,快速发展还受研发前沿、医疗水平、患者负担能力等因素影响,值得政府、科研机构和有条件的医疗机构重视和支持。 (文/佚 名)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生物医药创新体系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与老年病有关的药物需求继续扩大,特别是老年痴呆病、心血管病、糖尿病、癌症等诊断、预防和治疗药物,因此,创新及仿制药的研发都是不可动摇的方向。但现今创新医药不能进入医保,不是鼓励和支持企业创新的决策,如何处理有待政策考虑。 2012年出现的协同创新研发中心对生物医药企业来说是其发展机6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