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真有意思———三下《我变成了一棵树》(第二课时)教学及评析
作者:胡长萍 巫新秋
来源:《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20年第5期
胡长萍 巫新秋
【教学目标】
1.借助“交流平台”的提示,画出文中的想象部分,并说说它们有意思在哪里。
2.学习本课想象的路径与方法,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自己想变成什么,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
【教学流程】
一、 复习导入,理清脉络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我变成了一棵树》。读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写了“我”变成一棵树(1~4自然段)和“我”变成一棵树后发生的趣事(5~23自然段)。(出示文中的标识)
有哪些趣事呀?(回顾后出示课文情节图:“我”→一棵树→长满各种形状的鸟窝→小动物们和妈妈住在鸟窝里→小动物们边吃边聊)
【评析:复习导入板块在于温故而知新,复习上节课理清的课文脉络,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的把握。另外,线型的结构图为后面“初试身手”的接龙编写故事做铺垫。】
二、初识想象,感知“有意思”
我们先看课文的1~4自然段,画出文中写“我”变成一棵树的句子,读一读。你觉得哪里与我们现实生活不一样?(学生交流,出示句子)
我心里想着,就觉得身上痒痒的……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
是呀!平时,我们身上痒痒后只会冒出红疹子或红脓包,这里却说身上痒痒后冒出许多小树枝。“冒”字还写出了小树枝是突然生长出来的,也与现实不一样。像这种写出现实中不存在的景象就是想象。(板书:想象)
谁来读出英英愿望实现后的惊喜?读时要注意“呀”“真的”及感叹号。
大胆想象创造出了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和景象,读这样的文章感觉——真有意思。(板书:有意思)
【评析:在具体语境中认识“想象”:写出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和景象。这个定义与后面的“交流平台”是一致的。这样,就为下文的学习做了铺垫:知道什么是想象,学会学习的方法,圈画、读读、说说。】
三、品读想象,说说“有意思”
出示自读要求:(1)默读课文5~23自然段,画出“想象”。(2)画好后,与同桌交流:先读出你画的想象部分,再说说哪里有意思。
全班交流,各抒己见。教师重点出示以下片段:
片段1:长满各种形状的鸟窝。
我变成了一棵长满各种形状的鸟窝的树:三角形的、正方形的,还有长方形的、圆形的、椭圆形的、菱形的……风一吹,它们就在枝头跳起了舞。
我会请小白兔、小刺猬、小松鼠、小鸭子、小鳄鱼、小狐狸住在里面,如果你喜欢也可以住进来。
(1)你发现哪些地方与现实中不一样?(鸟窝形状多,鸟窝是树“长”出来的,鸟窝会在枝头跳舞,鸟窝里住的不是鸟而是地上爬的、水里游的……)
(2)几个动物的前面为什么要加“小”?(突出“我”对小动物们的喜爱。)
片段2:小动物们聊天。
“咦,下雨了。”小狐狸抬头望了望,可天空中一丝乌云都没有。
……
唉,变成了树真麻烦。他们连水珠是从我的嘴巴里流出来的都不知道。
(1)小动物们把“我”的口水分别当成了什么呀?(雨水、牛奶、虫子撒的尿、大树的眼泪)
(2)分角色读一读这段话。特别提醒没有提示语的话该谁读。
【评析:这个环节是在落实课后第一题:“默读课文,说说你觉得哪些想象有意思。”在落实的时候,教者做到了:其一,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即先自己圈画出文中想象部分,然后把自己画出来的部分读给同桌听,并说说其中的“有意思”。其二,在感受想象“有意思”的同时注重语言文字的积累,通过画一画、读一读、说一说,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中穿行。】
四、创作想象,畅想“有意思”
课上到这儿,你们也想展开属于自己的想象吧?(出示课后第二题)“如果你也会变,你想变成什么?变成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事情?”请同学们画画自己想象的思维导图。
停下笔,我们先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想象的吧。(出示思维导图)
(1)“我”为什么会希望自己变成一棵树?(因为“我”当时是在树下玩耍的……)
(2)为什么“我”变成的这棵树上会长满“鸟窝”?(因为现实中树上就有鸟窝呀)
(3)为什么“我”的鸟窝里会住进小动物和妈妈?(因为“我”喜欢和这些小动物在一起玩耍,“我”爱妈妈……)
总结:原来,想象是在现实的基础上“长”出来的。作者真会想,还将小动物们和妈妈勾连到一起,创造出有情节的趣事。
课文还有哪些地方的想象能看出与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呢?到文中去找找。(讨论后出示两个片段)
片段1:
她不知道我变成了树!我有点儿高兴,又有些失望。一些树枝轻轻地垂下,妈妈顺着这些树枝爬了上来,坐在那个三角形的鸟窝里。
片段2:
“小馋猫,肚子饿了,对吧?英英!”妈妈说话了,还对我眨了一下眼睛。
噢,最了解我的人到底还是妈妈。
(1)指名读两个片段。
(2)你觉得在想象的世界里什么没有变?(母子之间的美好情感没有变)
总结:是的,母子之间的爱没有变。妈妈的话语还是那样真切,就跟平时妈妈对我们说的话一样。
接下来,再请大家学着刚刚我们讨论的方法去修改、完善原先自己的想象作品,最好要有像课文这样的“故事”。
交流反馈(略)。
【评析:这个环节是实践运用环节。这篇课文在感受想象“有意思”的同时,更要学习想象的方法与路径。先让学生尝试去完成课后第二题,学生肯定会有困难,那就先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想的。紧紧依靠板书的思维导图,通过“为什么会这样想”的问题讨论,让学生清晰地看清楚:想象是从现实“生长”出来的。在修正反馈环节,强调想象中要有“故事”,这就与
“初试身手”的第二题呼应。尤为可贵的是,教者最后出示课文的两处文字,提炼总结:在想象的世界里母子之间美好的情感没有变。这是人文性的最好引导。】
【总评】
本教学设计十分鲜明地显示了“三个结合”的特色:
1.抓准统编教材单元整体编排意图与单篇课文教学意图的有机结合。全课教学突出“抓想象”这个中心和重点,并在整节课各个环节一以贯之,形成阅读课教学的“拳头产出”。
2.实行学习和运用的有机结合。教学中首先教给学生圈圈、读读、说说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去品读文中的其他想象。同时,学习作者想象的方法,去想象自己想变成什么,关键在于“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教者出示梳理出的课文的线型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想出有情节的趣事,因为大多数情况下学生的思维是发散性的,他们可能想变成很多事物,但没有“事”。
3.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让想象有根——思维的根,思想的根。有些学生的想象可能是为了逃避现实中的作业、妈妈的唠叨等等,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向正能量的方面去想象,想象中要让人们看到你美好的心愿。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教者就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结合点。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杨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