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大学生社会幸福感与个人幸福感研究

大学生社会幸福感与个人幸福感研究

来源:华佗小知识
第31卷第2期 2017 年 4 月

doi:10.13440/i.slxy.1674-0033.2017.02.015

商洛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ngluo University

Vol.31 No.2 Apr. 2017

大学生社会幸福感与个人幸福感研究

李盼盼,彭虎军

(商洛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陕西商洛726000)

摘要:采用分层随机取样法,对230名商洛学院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究大学生社会

幸福感和个人幸福感的现状、特点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社会幸福感总体较 高,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个人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社会幸福感在性别、年级、独生子女与否、专业类型上的差异显著;个人幸福感在月生活费方面的差异显著;社会幸福感与个人幸福感 呈显著正相关性;社会实现和社会幸福感对个人幸福感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大学生的社会幸 福感和个人幸福感可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个人四个方面提升。

关键词:社会幸福感;个人幸福感;大学生中图分类号:X8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033(2017)02-0061-06

A Study on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Well-being and

Personal Happiness

LI Pan-pan,PENG Hu-jun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Shangluo University, Shangluo 726000, Shaanxi)

Abstract:The study mainly deals with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well -be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it, personal happines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well -being and personal happiness,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method of 230 students in Shangluo University in the hope of drawing valid conclusions to promote students' social well-being and personal happines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verall degree of students' social well-being is higher and above the average, personal happiness is in the medium level, social well-being of college students are remarkably different 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gender, grade, only child and major, personal happiness i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difference of monthly living expenses. Social well -being and personal happiness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Social realization and social well -being have good prediction effects on personal happiness. Accordingly,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well-being and personal well-being can be promoted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individual,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Key words: social happiness; personal happiness; college student

大学生肩负着社会、家庭和个人未来发展的 重任,面临着学业、就业以及自我成长的多重压 力,他们的身心健康状况也一直备受关注。而幸 福感就是衡量个体心理健康和积极心理的一个

收稿日期:2016-11-19

重要指标,因此成为积极心理学关注的焦点。然 而关于大学生幸福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主观 幸福感的探究上,主观幸福感成了幸福感的替 代。实际上,除了主观幸福感,幸福感的研究还有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科所十二五规划项目(SGH13400);商洛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3jyjxl29) 作者简介:李盼盼,女,河南上蔡人,硕士,助教

62

商洛学院学报

2017年4月

个人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两个视角[1]。因为主观 幸福感把快乐定义为幸福,侧重个人的主观体验 和感受,而个人幸福感则把幸福理解为人的潜能 实现,从人的发展角度诠释幸福,同时关注环境 对幸福感的影响,社会幸福感更关注个体对社会 的贡献和融合,从人的社会存在考察人的良好存 在,关注公共领域,更接近现代心理健康的概念。 关于社会幸福感的概念,Keyes[2]认为,社会幸福 感是指个体对自己与他人、集体、社会之间的关 系质量以及对其生活环境和社会功能的自我评 估。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社会幸福感的五个维度 模型,即:个体对社会的整合感、对他人的认同 感、与社会的和谐一致感、对社会的贡献感以及 对社会实现潜力与发展的信任感,这一概念和维 度在美国的调查中得到验证。苗元江等[3]对该问 卷进行了修订并对我国大学生进行试测,结果表 明我国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幸福感结构与Keyes[2] 构想是一致的,并且信效度良好,说明该问卷可 以在我国使用。个人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生活 水平、健康状况、生活中所取得的成就、人际关 系、安全状况、社会参与状况以及未来保障等方 面的评估。个人幸福感立足于个人,但与家庭和 社会也有着较大的相关。因此个人幸福感和社会 幸福感是除主观幸福感之外幸福感研究中的崭 新模型[4^。目前,我国关于社会幸福感和个人幸 福感的研究相对稀少,较之其他幸福感模型,依 然存在较大的研究空白。本研究调查了大学生的 社会幸福感和个人幸福感的状况并分析了二者 之间的关系,旨在为当今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和社会价值的实现提供理论支持。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取样法,选取商洛学院大学生 作为被试。发放问卷230份,有效问卷共215份, 有效回收率为93.48%。其中,大一 71人,大二73人, 大三71人,男生104人,女生111人。1.2研究工具 1.2.1社会幸福感问卷

以苗元江等[5]修订的《社会幸福感问卷》为测 量工具。该问卷包括社会实现、社会和谐、社会整 合、社会认同、社会贡献五个维度,共计5大类 20个问题。问卷采用六点计分,1代表很不同意, 2代表不同意,3代表有点不同意,4代表有点同 意,5代表同意,6代表非常同意。

1.2.2个人幸福感问卷

米用澳大利亚Deakin大学Cummins教授 2003编制、邢占军教授于2005年翻译的《个人 幸福感问卷》61为测量工具。该问卷共7个问题,采 用11点计分,每个问题从0至10共11种程度。 1.3研究程序

量表按照心理测验程序进行施测。以班为单 位,进行团体测试,研究者担任主试,事先向被试 说明施测事项。采用统一指导语、统一的答卷纸, 统一发放,当场回收,测试无时间。1.4数据处理

使用SPSS17.0中文版对数据进行样本t 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大学生社会幸福感和个人幸福感现状

由表1可知,就总体而言,大学生社会幸福 感得分较高,大学生个人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 具体而言,大学生社会认同维度得分最高,社会 认同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社会整合及社会贡献 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二者平均值略低于社会 认同;社会实现和社会和谐得分较低,处于中等 水平。

表1社会幸福感与个人幸福感总体现状变量

因子均值±方差社会实现14.87±3.56社会和谐

15.13±3.86社会幸福感

社会整合18.53±3.57社会认同18.99±3.14社会贡献17.92±3.29社会幸福感

85.44± 13.05个人幸福感

个人幸福感

44.71±10.87

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社会幸福感情况,以社 会幸福感描述中回答“有点同意”“同意”“非常 同意”的累计频次大于86%为标准,从20个社会 幸福感描述的选项中筛选出6件大学生感到最 幸福的事件,见表2。

表2公认的最幸福的六个社会事件

次序题项内容

频次/%1人无完人,我们不能苛责别人97.22社会正在不断发展进步着95.83我对这个社会是有积极意义的91.24人们彼此之间应该相互信任

.25我相信人性是善良的86.16

我为这个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86.0

第2期李盼盼,彭虎军:大学生社会幸福感与个人幸福感研究

63

从表2可以看出,大学生感到最幸福的事往 往与社会实现(包括1题)、社会认同(包括13、 15和16题)和社会贡献(包括19、20题)有关, 对于社会幸福感其他事件的感知度较低。

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个人幸福感情况,以个 人幸福感描述中回答“1〇”“9”“8”的累计频次 大于50%为标准,从7项个人幸福感描述的选项 中筛选出3项大学生感到最幸福的内容,见表3。

表3公认的最幸福的内容

次序123

题项内容您对自己的生活水平您对自己的人际关系您对自己的安全状况

频次/%59.156.754.8

从表3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感到最幸 福的事往往与生活水平(包括1题)、人际关系 (包括4题)和安全状况(包括5题)有关,对于个 人幸福感其他内容的感知度较低。

2.2大学生社会幸福感与个人幸福感的基本特点 2.2.1性别、年级、专业差异

从表4可以表明,除社会认同外,不同性别、 年级、专业大学生的社会幸福感均无显著差异。 男生、女生在社会认同方面有显著差异,女生的 社会认同度要显著高于男生;三个年级的大学生 在社会认同维度上有显著差异,大一和大二年级 学生的社会认同度显著高于大三年级学生。不同 性别、年级、专业大学生的个人幸福感均无显著 差异。

表4社会幸福感与个人幸福感的性别、年级、专业差异

又里社会实现社会和谐社会整合社会认同社会贡献社会幸福感个人幸福感

性别

男生18.0814.6814.7018.5217.7583.7344.01

女生18.9615.0415.5419.4318.0887.0545.36

-1.810-0.727-1.597-2.151 ①-0.737-1.871-0.910

大一18.7914.7215.3919.4418.1786.5045.32

大二18.2914.7714.7519.3717.85.0745.85

年级

大三18.5215.1115.2718.1517.7084.72.92

专业

F

0.3520.2580.5563.871 ①0.3580.3611.4

文科18.7615.0515.3419.0418.3286.5144.33

理科18.3314.7114.9718.9517.5984.5545.03

t

0.8820.7000.7010.2141.6211.099-0.469

注:①表示P<0.05,下同

2.2.2生源地、独生与否差异

从表5可以表明,不同生源地、独生与否大 学生的社会幸福感和个人幸福感均无显著差 异。但农村学生的社会幸福感高于城市学生和 城镇学生;城市学生的个人幸福感高于城镇学

生和农村学生;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社会幸福 感高于独生子女大学生,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个 人幸福感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个人幸福 感,非独生大学生的社会认同度显著高于独生 子女大学生。

表5社会幸福感与个人幸福感的生源地、独生与否差异

又里

城市

社会实现社会和谐社会整合社会认同社会贡献社会幸福感个人幸福感

18.3314.3316.0018.6617.5084.8349.33

城镇17.5514.2615.0317.8418.0082.6846.90

生源地

农村18.7114.9915.1219.2017.9285.9444.17

独生与否

F

1.4040.6240.1612.50.0580.8321.400

独生17.9714.5815.7918.0318.2984.65.42

非独生18.6514.9314.9919.2017.8485.6144.55

t-0.371-0.586!!0.250-0.036①0.447-0.6560.684

2.2.3经济状况差异

从表6可以表明,不同经济状况的大学生社

会幸福感无显著差异,不同月生活费的大学生个 人幸福感差异显著,月生活费大于1 500元的个

商洛学院学报

2017年4月

人幸福感显著高于月生活费在500~1 000元大 学生。

表6社会幸福感和个人幸福感经济状况差异

又里 社会实现社会和谐社会整合社会认同社会贡献社会幸福感个人幸福感

.

<1 00018.1414.9314.9318.6118.3684.9842.41

家庭月收入/元

1 000~2 000

18.6914.7715.1219.1617.8385.5743.69

2 000~3 000

18.5814.9115.1119.2117.85.7046.55

>3 00018.6114.15.5718.6117.5485.2146.79

月生活费/元

F

0.2340.0240.1600.5290.4120.0321.875

<50018.3316.5015.0018.6718.6787.1745.33

500~1 00017.5713.7814.0018.9518.3882.6840.43

1 000~1 500

18.8714.15.2318.9817.7385.7044.18

>1 50018.6015.2115.5619.0517.8886.3047.24

F1.1911.8391.4210.0330.4490.7133.555①

2.3大学生社会幸福感与个人幸福感的相关

分析

从表7可以表明,个人幸福感与社会幸福感 及其五个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性,社会幸福感与 个人幸福感的相关性为0.553,比社会幸福感五

个维度的相关性都要高。在社会幸福感五个维度 中,社会整合与个人幸福感的相关性最高,为 0.532;社会实现与个人幸福感的相关性最低为 0.268;其他三个维度与个人幸福感的相关性处 于二者之间,相关性相对较高。

表7社会幸福感与个人幸福感的相关性

变量个人幸福感

社会实现0.268②

社会和谐0.376②

社会整合0.532②

社会认同0.465②

社会贡献0.426②

社会幸福感0.553②

注:②表示P<0.01,下同。

2.4大学生社会幸福感与个人幸福感的回归分析

以个人幸福感为因变量,社会幸福感为自变 量,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回归方程,结果 见表8。社会幸福感、社会实现对个人幸福感具

有正向的预测作用,共同解释个人幸福感的 33.1%。其中,社会幸福感对个人幸福感的预测作 用更大,即个体的社会幸福感越高,其个人幸福感越高。

表8社会幸福感对个人幸福感的预测

变里社会幸福感社会实现

个人幸福感

R

0.5530.581

R20.3050.338

△ R20.3020.331

B

0.6120.778

F93.665③54.035③

9.223③3.211 ②

注:③表示P<0.001。

3讨论与结论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社会幸福感总体较高,

宪华[7]研究发现,不同性别学生的幸福感无显著 差异。王青华等[5]研究发现,男生在社会和谐维度 和社会整合维度上,得分要显著高于女生。本研 究与前人研究有较大不一致,可能由于本校女生 人数显著高于男生,女生在各方面也较活跃和突 出,而且女生在学习成绩方面要优于男生,而男 生也有较大的社会压力,所以女生的社会幸福感 要高于男生。农村学生的社会幸福感城市和城镇 学生,城市学生的个人幸福感高于城镇和农村学 生,这与杨宪华[7]的研究部分结果相一致。农村学 生生活条件较城市学生相对较差,来到城市上学

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社会认同维度得分最 高,社会整合及社会贡献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社会实现和社会和谐得分较低,这与杨宪华[7]、王 青华等[4]研究部分结果相一致。此外,大学生个人 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可能与学校所在地经济发 展状况、个人能力、家庭经济状况等方面有关。

在差异性分析上,研究发现,男生、女生在社 会认同方面有显著差异,女生的社会认同度要显 著高于男生,女生的社会幸福感略高于男生;杨

第2期李盼盼,彭虎军:大学生社会幸福感与个人幸福感研究

65

各方面条件有较大改善,对各方面也更容易满 足,所以城市学生的社会幸福感要低于农村学 生。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社会幸福感高于独生子 女大学生,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社会认同度显著 高于独生子女大学生,这与王青华等[4]研究结果 相一致。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备受宠爱,接触 社会时间较晚,入世不深,在各方面对他人的依 赖性较强,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差,所以其社会幸 福感较低。非独生子女没有过多的受到家庭的宠 爱,自主能力较强,能够更清楚地认识社会, 对社会的认同度较高;独生孩子受到家庭的宠爱 更多,更容易以个人为中心,所以社会认同最低。 当家庭收入适中时社会幸福感最高,收入过高和 过低都不能使人有强烈的社会幸福感。不同月生 活费的大学生个人幸福感有显著差异,月生活费 较高的大学生,各方面需求也更容易满足,生活 水平较高,也更也有利于自我实现,比如说交友、 能力拓展等。

个人幸福感与社会幸福感及其五个维度均 呈显著正相关性,社会幸福感与个人幸福感的相 关性比社会幸福感五个维度的相关性都要高。在 社会幸福感五个维度中,社会整合与个人幸福感 的相关性最高;社会实现与个人幸福感的相关性 最低;其他三个维度与个人幸福感的相关性处于 二者之间,相关性相对较高。社会整合是个体对 于他们所属的社会和集体的归属感。健康的个体 会感到自己是社会中的一员,有社会整合感的人 与集体中他人关系紧密,能与他人和睦相处,能 感到他们生活在健康集体中的价值,对他们所生 活的社会环境充满信任和安全感。社会整合与个 人幸福感内涵有较多相关,所以社会整合感高的 人,其社会幸福感会较高。

社会实现、社会幸福感指数这两个因素共可 解释个人幸福感33.1%的变异量,社会实现、社 会幸福感对个人幸福感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研 究发现,社会幸福感的内涵与个人幸福感有较大 相关,而已有研究发现人际关系与幸福感、父母 教养方式与幸福感关系密切[8-10],可见,它们的内 涵中都包含有对自己所取得的成就、人际关系、 安全状况、社会参与状况等的评价,只不过社会 幸福感更侧重于从社会层面上带给人的幸福体 验,所以社会幸福感能够显著影响个人幸福感。

综上,大学生社会幸福感总体较高,处于中 等偏上水平;个人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男生、女

生在社会认同方面有显著差异,女生的社会认同 要显著高于男生;三个年级的大学生在社会认同 维度上有显著差异,随着年级的升高大学生的社 会认同度逐渐降低;大学生独生与否在社会认同 维度上有显著差异,非独生子女的社会认同度显 著高于独生子女;个人幸福感与社会幸福感呈显 著正相关性;社会实现和社会幸福感对个人幸福 感有显著的影响作用。

4提升社会幸福感和个人幸福感的对策

4.1个人层面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和谐是幸福感广 生的重要源泉。为此,大学生要相信大多数的人 性是善的,以宽容和接纳的态度对待他人、集体 和社会,坚信自己、集体和社会是不断在进步的。 另外,要正确认识人际关系,杜绝“功利化”“理 想化”的倾向,摒弃自我中心主义,掌握人际交往 规则,做到平等尊重和真诚接纳。

发挥自身潜力,提高社会参与度。人本主义 心理学认为人性是积极向上的、充满无限潜力 的,作为大学生要坚信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潜力, 并尽最大可能地发挥自身的潜力即自我实现,马 斯洛认为自我实现是人最高级的一种需求,自我 实现的满足可以给人们带来最强烈的高峰体验, 实际上就个体感受到的最极致的幸福。而自我实 现不是一个人孤立完成的,是需要和社会的发展 融合在一起,以社会发展为依托为目标,积极地 参与社会生活和实践,在参与社会的行动中历练 自我、提升自我并实现自我的价值。因此,作为未 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必须要走出自己 狭隘的小圈子,走入社会的大舞台,积极关注和 参与外部世界,为发展自我拓展更大的空间,为 社会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寻找更多的社会实现 的机遇和挑战,进而提升自己的社会幸福感和个 人幸福感。4.2家庭层面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当给予子女积极的情 感表达,给予子女关爱和理解,家庭成员彼此信 任、尊重,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9]。成人的人际关 系是早期家庭关系的延伸,家庭关系对子女未来 的人际交往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和谐的家庭关系 可以让孩子懂得热爱生活,懂得与他人和谐相 处,奠定子女对人性和人际关系的积极态度,有 利于他们今后的发展,有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未 来的集体生活。 而人际和谐是社会幸福感和个人

66

商洛学院学报

2017年4月

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另外父母给予子女的积极鼓 励和肯定,可以帮助子女自我效能感的提升,而 自我效能感是自我认同的一种体现,自我认同感 又是社会认同的基础,因此,父母对子女的积极 态度还可以增强他们应对社会挑战的信心,提升 子女的社会认同感。

家庭要培养子女的责任意识,社会责任的意 识首先起源于家庭责任的承担,而社会责任是指 赋予个人为社会做贡献的义务,因此积极承担社 会责任是提升社会幸福感的一种途径。作为大学 生大部分都已经是成年人,父母应该让他们承担 应有的责任,为自己和家庭负责,鼓励他们多参 与社会实践,为家庭和社会做出贡献,从而提升 他们的社会幸福感和个人幸福感。4.3学校层面

加强幸福教育,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大学生 社会主义幸福观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正确幸福观 的基础。加强幸福观教育,有利于使当代大学生 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身心健康、懂得追 求真正幸福和快乐的人[10]。针对大学生,学校应 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 和社会,能够以正确的观念来看待自己和社会的 关系,使学生能够意识到社会幸福感对个人幸福 感的影响,并知道如何来提升幸福感。学校要重 视寝室、班级以及学校良好人际环境的建设,注 重学生集体归属感的提升,而集体内人际关系的 和谐又是影响集体归属的重要因素,因此学校要 针对学生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处理人 际矛盾展开教育活动,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社会和 谐和整合。

大学要把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联系起来,为 学生争取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 能实现自我价值,提升他们面对未来未知的信心 和勇气。在安排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时,要考虑学 生自身的发展,让学生在实践活动真正实现自我 的成长,而不仅仅是完成实践要求。因此学校为 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活动内容时应是慎重的,应建 立在了解学生内在需要和发展,与调查社会外在

需要和发展的基础之上,才能有利于学生个人和 社会的和谐统一,有利于学生的社会实现,以此 提升学生的社会幸福感和个人幸福感。4.4社会层面

社会应积极搭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鼓励 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并建立恰当的奖励机 制以肯定他们已有的努力和成果,让他们感受到 社会给予的关注和认可。由于种种原因,社会不 能对每一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给予及时反馈和 认可,但是可以为大学生树立更多参与社会实践 的榜样,通过替代强化激励他们参与社会实践的 积极性。另外,社会要信任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的能力,提供给他们更多发挥自己潜力的机会, 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真正地实现自身的发展。总 之,要把大学生的自身发展和社会参与紧密联系 起来,增加大学生社会实现的机会,提高他们的社 会幸福感,也让他们体验到更多的个人幸福感。参考文献:

[1] 苗元江,余嘉元.幸福感:生活质量研究的新视角[J].新

视野,2003(4):50-52.

[2] KEYES C L M.Social well-being [J].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1998,61:121-140.

[3] 苗元江赵姗从社会報感到积极心理健康模型^

Keyes

介评[J].心理研究,2009,2(5):13-16.[4] 苗元江.从幸福感到幸福指数—

发展中的幸福感研

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9(11):103-108.

[5] 苗元江,王青华.社会幸福感心理的跨群体结构研究[D].

南昌:南昌大学,2010:48-49.

[6] 邢占军.主观幸福感研究:对幸福的实证探索[J].理论

学刊,2002(5):54-59.

[7] 杨宪华.本科生幸福感与心理资本的状况及其关系[J].

商洛学院学报,2012,26(2):58-61.[8]

曹素玲.大学生解释风格、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44.

[9] 赵欣.大学生社会幸福感问卷的编制及其与父母教养

方式的关系[D].重庆:西南大学,2010:58.

[10] 梁彦红.大学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商

洛学院学报,2010,24(6):57-60.

(责任编辑:李堆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