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初中古诗文教学研究的三个视角——以教学统编教材李清照《渔家傲》为例

来源:华佗小知识
本版编辑/范宇飞备 教◆新篇解读初中古诗文教学研究的三个视角——以教学统编教材李清照《渔家傲》为例◎郎 镝(吉林省教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摘要:“双线组元”“文本——教师——学生”下的语文教学策略,需要从的“文学文本——内容结构——审美鉴赏——文化思考”解读模式向的教学模式过《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渡。以李清照为例,可以从文本文体、文学断代史角度确定文本解读的起点;从内容结构角度确定教材的教学功能;从教学案例出“梦”“实”发确定审美鉴赏的视角。引导学生进行文化思考,在之间探寻该词文化思想的教学要义。关键词:古诗文教学策略 文学文本 内容结构 审美鉴赏 《渔家傲》统编初中《语文》强调“双线组元”,即“语文素养”“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因此,解读课文要从一般的“文本——教师——学生”的解读模式,更进一步提高为“文学文本——内容结构——审美鉴赏——文化思考”的模式。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遴选了李清照的词《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清人黄了翁认为这首词“无一毫脂粉气,自是北宋风格”。现结合具体教学案例,对该篇课文进行解读,以期就教于方家。一、文学文本视角从体例结构方面来说,“双线组元”的前提是对教材体例“结构”功能的认识。对于“双线组元”,编者意图是,教材的教学要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强调学生“人文精神”的价值目的,并通过创设一定情境的学习任务来实现。这样,对教材内容的研读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就似乎应该有所变化,最终导致教学内容也应有所变化。从文体看,教材课内古诗文选文中,《渔家傲》是呈现给学生的第一首词。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第二部分也强调了这一点。晏殊的《浣溪沙》、欧阳修的《采桑子》、朱敦儒的《相见欢》等,各具特点与代表性。同时,为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李清照,还选编了能代表其风格的《如梦令》。从文学断代史角度看,统编教材共选宋代文学作品30篇,其中课内外词作17篇。宋代文学的基本特征在这些内容中表现得特别充分。理学思想,文以载道,奠定了宋代文学的学术基础;忧患意识,民族战争,弘扬了坚定不屈、恪守名节的民族精神;三教融合,个性自由,强调了优雅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态度;商业发展,文人生活,刺激了词人的需求。以上,是从“文化理解与传承”角度,对教材宋代选文的理解。统编教材选文体例结构体现了文化视野,核心内容、能力要素都要从这个角度出发进行解读和分析,思维的发展和提升也要围绕这个视角开展。二、内容结构视角教材“双线组元”的编写理念,要求教师不仅要了解教材文本的体例结构,还要研究教学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视角。这里,我们从文章阅读、功能写作、修辞积累等维度对本课进行分析。这些都是从教学材料语言文本的角度出发的。首先,从组元的视角看文章阅读的要求。八上第六单元强调“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熟读、感知大意。从整个八年级来看,都强调古诗文的学习方法,上册第三单元的山水散文、第六单元的言志类文章,下册第三单元的反复诵读、领会内涵,第五单元的揣摩品味游记内涵,第六单元的反复诵读、培养语感等要求,都强调了对语感的培养。这就为学生理解古代诗文的内涵提供了语文实践的基础。另外,从教材文言文的理解方法角度看,由八上第三单元和第六单元反复强调“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熟读”“感知大意”2019.1 •初中47

备 教本版编辑/范宇飞可见,李清照《渔家傲》不是读一读那么简单,也并非反复诵读,而是要学生涵咏其中作者表达的情志。这是对“审美鉴赏”的更高要求。其次,本单元写作主题为“表达要得体”。从创作的角度来看,教材主要强调创作要求、创作思考、创作修改等三个维度语言运用方面的要求。从学段角度看,关于创作的要求主要有八上第四单元的“语言要连贯”。从教材整体看,七下第五单元“文从字顺”、第六单元“语言简明”则更强调语言运用的要求。关于记事,七上第二单元“学会记事”、八下第五单元“学写游记”等都作了详细说明。可见,李清照词的内容,也是可以从故事的视角去开发的。不过,写作对学生的要求毕竟比较高,“读写结合”也并非每篇课文的必然要求。“审美创造”不是学这首词的必有能力点。再次,从修辞与积累角度看,本单元强调对作家文学史地位、个人生平的关注。如《孟子》中的名言警句、《列子》中的寓言故事、《史记》中对历代人物的评价,都从积累和实践的角度,对《渔家傲》的学习给予了提示和引导。三、审美鉴赏视角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教学多选取审美鉴赏角度,这符合文学教育的一般规律,也比较符合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和学习认知的规律。当然,审美鉴赏不能单刀直入,也不可一蹴而就。其连接文学文本、内容结构和思想文化内涵教育,形成的教学方法、策略模式也较为多样。从《渔家傲》来说,主要有对文本“梦”与“实”的关注,“情”与“愁”的对举。“读韵、感梦、品情、论世”是一种方法,虽然教学流程中,学生还不能完全接受“一字拟题,即可知梦;引导阅读,以梦感悲;无从感悲,申以世情”的设计。[1]同样,也可以将文本当作历史材料去讲。按照听课教师的课堂观察和课后反思,我们似乎看到一节以文本为引子的“南宋历史情境课”。[2]当然,这种观察显然和授课教师的教学反思有所不同。而授课教师的“解诗九字诀”不啻为文本内容、文体特征、内容风格三方面的再现。[3]如果称为“操作范式”,则还需要经过语文教师群体的共同认知、价值认同和技术学习。[4]对文学文本的鉴赏,也确实难为鉴赏者在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之间游走。形成一定的教学范式,确实需要一定的时间去积淀经验。当然,从这个视角切入,难免有个人的痕迹。教学研究说到底是话语体系的建立、自我履历的延续。不过,这种类似于扩展个案法的教学方法,似乎更能引起同为读者的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教学语境的宏48

•初中 2019.1 大设置,让听课教师更专注。这种对学生探究兴趣的生成、对听众(观众)知识获得的满足,共同构成了“公开课”授课教师的核心角色确认和与观众(包括听课学生、观课教师)的自洽状态,即教师所说的“心醉神迷”。这种状态的短暂性显而易见,也易遮蔽教学展示本来对教学设计的启示和反思作用。授课教师在教学中的某个环节,倒是说出了教学设计中的最大关注:“本词是‘记梦’还是‘记实’直接影响我们对其风格的判断。这首词传统的理解是‘记梦’,风格上属‘豪放’;但根据新的研究,‘记实’有更充分的事实依据,我们同意这样的观点。”①可见,“文眼”的确定,才是这节课设计的起点。不可否认,语文教材显然是一部古代加现当代的选文文学史。因此,教学设计中对列入教材序列中的某件文学作品“文眼”的确定,是对文学作品进行接受的过程。当然,“准备式”阅读、“设计式”阅读、“反思式”阅读,以及与之相关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还有相应的文字材料的撰写、发表等,也是一个对文学作品本身进行传播的过程。从“准备式”阅读的视角看,我们发现关于本词的研究确乎存在着对“梦”的格外关注。如陈婷认为“梦”是一种“梦思载体”,分为“内隐之梦”“外显之梦”。[5]外显为词内容所述,与天帝对话;内隐为“学诗谩有惊人句”的无奈之感。显然,这个研究回应了关于这首词“豪放”性质的质疑。[6]由此来看,轻率地认为本词“豪放”是不太靠得住的。反倒是以南渡为节点,来标识个人生平与诗作特点的分野更有道理。[7]显然,试图从词作风格的确论中独辟蹊径是需要有绝对证据的。纠缠于是否“豪放”,强调“梦”“实”之辩,从心而论,让“思无邪”的文学鉴赏多了些负累。正是因为某些文学作品鉴赏视角的多样性,导致了文学批评内容的差异。这种差异性自然作为文学接受的现状和文学传播的形式影响到教学方法策略的形式。因此,我们强调对教学文本的文学“还原”。作为常识,古代文学批评的基本视角有“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两个维度。李清照写作本词是在南渡次年,即建炎三年的八月十八日。此时的李清照乍失伴侣,弥天哀痛;国事日非,流离异地,无儿无女。这种“无所至”的流离之感、颠沛之身,引起作者极大的哀痛之情。现实的无力感让作者只能在虚幻的想象世界和迷离的回忆中寻找人生的答案。从梦幻之愁到流浪之痛,李清照的词作从一个闺中少妇的幽怨,上升到了一个文人在家国不久存时的哀痛。这种由愁到痛的情绪转变,恰好作了“梦”“实”之辩的佐证,为其进一本版编辑/范宇飞备 教◆助读攻略做好“1+X”这道题——课文后“课外阅读”类型简析和实施建议◎孔令凯 卢莉芹(邢台市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河北 邢台 054000;南和县实验中学,河北 邢台 054400)摘要: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有37%的篇目课后推荐有相关课外阅读,课“1+X”“X”“1”文与课外阅读文章构成了的阅读模式。这种与的关系可以分成“X”“1”“X”“1”“X”“1”若干类:为的同体裁文章;为全文或整本书,为节选;为的同话题文章……不同的关系类别对应不同的阅读目的。教师指导阅读时,明“1”确阅读目的,知晓的单元价值与地位,有单元整体教学意识,就能设计出灵活、实用的阅读方案。关键词:统编教材 “1+X” 课外阅读 学习建议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非常重视课外阅读,除了设有“名著导读”和“课外古诗词诵读”,在教读课文后的“积累拓展”和自读课文后的“阅读提示”中,往往还推荐有若干篇(本)课外阅读的文章(书籍)。课文与这些课外阅读文章(书籍)构成了“1+X”的阅读模式。据笔者统计,六册教材中有53课推荐了课外阅读,占全部课文的37%。各册推荐数量具体见下表:册次课数七上10七下9八上14八下8九上8九下4由此可见,“1+X”的阅读贯穿始终、数量可观,如果学生能做到真正阅读、科学阅读,必定能在阅读量、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能力上有所突破。做好“1+X”这道题,要分析三点。1.“X”和“1”的共同点在哪里?是同体裁、同作者,还是同主题、同人物?共同点决定了“1+X”阅读的生长点。2.“1”在教材中的价值和地位是什么?“1”承担的能力培养是“学习抒情方式”还是“把握人物形象”?步歌咏家国,释放内心豪情壮志之气提供了条件[8],帮助我们完整认识这样一个伟大的宋代女词人。注释:①张玉新.懂事儿·知趣儿·品味儿——《渔[J].中学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教学设计及反思语文教学,2018(09).参考文献:[1][J].中学语文施牡丹.《渔家傲》教学设计教学,2018(03).[2]《渔李百芝.关注学情 质疑究难——李清照[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家傲》听课心得2018(20).[3]张玉新,孙默.“九字诀”:一种古代诗歌教[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学操作范式2018(29).[4][M].李冲锋.语文教学范式研究北京:华龄出版社,2006,12:27.[5]《渔家傲》陈婷.李清照心理学探析——以[J].安徽文学(下弗洛伊德梦理论解析易安记梦词,半月)2012(08).[6]《渔家傲·天接云涛》史庭宇,张红芳.李清照[J](04)豪放说质疑.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高宜增.豪放与婉约 言志与言情——李清[J].殷都学刊,照同期诗词风格之比较2009(01).[8]《渔罗时春.意境雄奇 展示抱负——李清照[J].语文月刊,家傲》赏析1998(06).2019.1 •初中4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