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丙沙星与磷霉素钠存在配伍禁忌
JournalofNanhuaUniversity(MedicalEdition)2003年9月Sep.2003 环丙沙星注射液与磷霉素钠葡萄糖
注射液的配伍实验观察
邓乐英,李 卓
(南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衡阳421001)
摘 要:目的 探讨环丙沙星与磷霉素钠葡萄糖注射液的配伍变化。方法 将环丙沙星注射液加入到注射用磷霉素钠和葡萄糖注射液配成的1.6%磷霉素钠葡萄糖注射液中。结果 环丙沙星与1.
6%磷霉素钠葡萄糖的比例为1∶15时,析出白色结晶,结晶经鉴别为磷霉素钠。结论 环丙沙星注射液与磷霉素钠在葡萄糖注射液中配伍属于物理配伍禁忌,即使在分别配制后接瓶使用亦可能析出结晶。
关键词:环丙沙星; 磷霉素钠; 10%葡萄糖; 配伍禁忌中图分类号:R9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2510(2003)03-0331-02 临床为了合理治疗疾病,常常联合用药,配伍使用。药物配伍使用率相对较高的是抗感染药物注射剂之间的配伍使用,注射剂之间的配伍使用方法主要包括输液瓶内的配伍、输液管内的配伍、注射器内的配伍1。药物之间的配伍直接影响到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为此我们进行环丙沙星注射液与磷霉素钠葡萄糖注射液的配伍实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6001g,用10%葡萄糖注射液100mL溶解而成)与环丙沙星注射液各10mL混合进行配伍,结
果出现白色结晶现象。环丙沙星注射液的pH值为4.14,1.6%(g/mL)磷霉素钠葡萄糖注射液的pH值为8.34,两者配伍后溶液的pH值为7.11。2.2 环丙沙星注射液与磷霉素钠葡萄糖注射液
1 材料与仪器
pHS—3C型酸度计(衡阳市应用技术研究
所),UV—160I型紫外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氢氧化钠(AR,天津市化学试剂三厂,990509),盐酸(AR,湖南省衡阳市化学试剂厂,990921),磷霉素钠注射剂(东北制药总厂,9905108),环丙沙星注
射液(四川科伦大药厂,000124-12),10%葡萄糖注射液(武汉滨湖双鹤药业有限责任公司,99111351)。
2 方法和结果
2.1 环丙沙星注射液与磷霉素钠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后的外观及pH变化 将1.6%(g/mL)磷霉
素钠的葡萄糖注射液(精密称取磷霉素钠粉
配伍后生成的白色浑浊物的理化鉴别 将配伍后
的白色浑浊溶液经抽滤得白色结晶,用纯化水洗沉淀3次即可,供鉴别用。2.2.1 取沉淀物及磷霉素钠粉,分别加0.2mol/L乙二胺四醋酸二钠溶液制成每1mL中含20mg的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2,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异丙醇—醋酸乙酯—水(4∶2∶4)为展开剂,展开后,晾干,喷以显色液(取磷钼酸5g,加醋酸100mL,再加硫酸5mL)置120℃加热15min后检视,白色沉淀溶液所显示斑点的颜色和位置均与磷霉素钠溶液的斑点相同。
2.2.2 取沉淀物及磷霉素钠粉适量,分别用葡萄糖注射液溶解成溶液。通过UV-1601型紫外分光光度计在200~400nm范围内进行扫描,两者均在341.0nm、364.5nm处出现吸收峰。
2.2.3 根据沉淀物中钠盐的火焰反应3,结合2.2.1、2.2.2,认为白色沉淀物应为磷霉素钠。2.3 pH值变化对磷霉素钠葡萄糖注射液、环丙沙星注射液的性状影响
331
2.3.1 用10%盐酸溶液调节磷霉素钠葡萄糖注3种配伍变化。根据定义确定环丙沙星注射液与
射液的pH值至3.0,观察磷霉素钠葡萄糖注射液性状的变化,结果无任何改变。
2.3.2 用1mol/L氢氧化钠溶液调节乳酸环丙沙
磷霉素钠葡萄糖注射液的配伍属物理配伍禁忌。
3.3 从环丙沙星注射液与磷霉素钠葡萄糖注射液两种输液的配伍实验可知,当两者的使用量为1∶15时出现沉淀现象,因此建议临床在使用时分管使用,或者用生理盐水冲管后再接管。3.4 根据实验观察,磷霉素钠在葡萄糖注射液中的溶解度不受盐酸和氢氧化钠的影响,而与环丙沙星注射液配伍发生溶解度的改变析出白色沉淀,具体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3.5 药物在输液管内的配伍即指药物之间所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是在输液管内进行。参考文献:1
星注射液的pH值至11.0,所加入的氢氧化钠溶
液约10mL,观察环丙沙星注射液性状的变化,结果也无任何改变。
2.3.3 用环丙沙星溶液(pH值为4.14)加入磷霉素钠的葡萄糖注射液中,观察磷霉素钠葡萄糖注射液(pH值为8.34)性状的变化。结果当消耗环丙沙星溶液与磷霉素钠葡萄糖注射液的体积比为1∶15时,混合溶液中出现白色浑浊,此时混合溶液的pH值为7.11。并且随着环丙沙星溶液的逐渐加入,pH值的下降,结晶析出也逐渐增多。
3 讨 论
3.1 通过对环丙沙星注射液与磷霉素钠葡萄糖
23
注射液的配伍实验,得出结论为环丙沙星注射液与磷霉素钠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应属物理配伍禁忌,建议临床不宜将两者配伍应用,即使是在分别配制后接瓶使用亦可发生配伍变化。3.2 药物配伍变化类型包括物理、化学、药理学
杨大魁,王宏图译.实用注射剂配伍变化
300例M.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0.2.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二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1077.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中国医院制剂规范西药制剂.第2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附录37.
(收稿时间:2003-04-03)
(上接第324页)
(5)穿孔邻近肠壁接近正常,穿孔直径0.5cm左右。(6)小儿大网膜比较薄弱,十二指肠穿孔后炎
炎;(6)使用H2受体拮抗剂;(7)静脉营养支持7~10d。
参考文献:1 叶任高.内科学.第5版M.北京:人民卫23
症不易局限。(7)愈合快,复发少。且复发与HP
是否根除有关,HP根除者溃疡复发率低5。2.3 手术方式选择 本组全部采用溃疡穿孔修
补术,2例术后大出血再次手术,死亡1例,为合并肺部感染致败血症所致,无1例发生瘘。其他术式如胃部分切除、高选择迷走神经切除等目前尚有争议。本文认为:小儿愈合快,只要加强抗感染治疗,根除HP,合理使用H2受体拮抗剂,术前给予营养支持,单纯修补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的较好术式。
2.4 术中处理及术后治疗要点 (1)穿孔处丝线间断缝合,丝线以不穿透黏膜为宜;(2)如能分离到大网膜,尽量取大网膜覆盖;(3)腹腔彻底清洗,特别是左膈下,吸净腹腔残留液体;(4)留置引流;(5)术后选用甲硝唑+羟氨苄青霉素联合抗332
生出版社,2001.401. 张遗珠.小儿幽门螺杆菌感染J.山西妇幼卫生,1999,10(2):2. 许春娣,郑 洁.具有cagA、vacA基因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其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J.中华儿科杂志,2002,40(3):144. 罗水坤,李 凌.小儿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122例临床分析J.衡阳医学院学报,1995,23(3):193. 彭罕鸣,陈素娥.两种不同方法治疗小儿十二指肠溃疡疗效观察J.临床儿科杂志,1999,17(3):133.
(收稿时间:2003-05-21)
4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