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卷第5期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Vol-33№5 2012年5月 JOURNAL OF TONGHUA NORMAL UNIVERSITY Mav 2012 论原文与译文的关系 ——以《论语》多种英译本为例 章亚琼 (遵义医学院外国语学院,贵州 遵义563003) 摘 要: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一文中谈到原文与译文之间具有切线关系、延续关系和互补关系。考查《论语》的 多种英译本,原文与译文之间恰如本雅明所言具有上述三种关系,彼此平等互补,无谓孰优孰劣。 关键词:本雅明;《论语》;切线关系;延续关系;互补关系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O8—7974f2O12)05—0019—04 基金项目:2011年度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青年项目“基于《论语》多种英译本的瓦尔特・本雅明翻译思 想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1GZQN25 收稿日期:2012—01—06 作者简介:章亚琼(1979一),女,重庆人,遵义医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 瓦尔特・本雅明fWalter Benjamin,1892—1940)是 (pure language)、来世(afterlife)以及花瓶的碎片 2O世纪初德国最重要的思想家和文艺批评家,同时 (fragments of a vase)和圆的切线(tangent)等意象,在 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翻译家。他生前曾用德语翻译 经历了差不多半个世纪的沉寂以后,才经由一些解 了许多著名的法国文学作品,尤其是波德莱尔和普 构理论家如雅克・德里达及保罗・德曼f Paul de Man1 鲁斯特这两位现代主义大师的作品。他的翻译思想, 的进一步阐发而受到译论界的重视。保罗-德曼指 主要体现在1923年发表的《译者的任务》(Die 出:“如果你不就该文本说点什么,你就一文不值。”Ill Aufgabe des Bbersetzers)--文中。该文是本雅明为其 《译者的任务》因此被奉为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经 翻译的波德莱尔的诗歌集《巴黎风景》(Tableaux 典,本雅明本人也被尊为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奠基 Parisiens)作的译者前言,写于1923年,后收入他死 人。 后出版的论文集《阐释集》(Illuminationen,1961)。 一、本雅明论原文与译文的关系 《译者的任务》一文系用德语写成,坊间广为学人引 在《译者的任务》一文中,本雅明花了很大篇幅 用的文本有佐, ̄(Harry Zohn)的英译本“The Task of 来谈论原文和译文的关系。李婧劫曾将之归为三种 the Translator”和冈迪亚克(Mauricede Gandillac)的 关系——切线关系、延续关系和互补关系嘲,彻底打 法译本“La tache du traducteur”。在文中本雅明针对 破了传统翻译理论的原文中心论。 语言、翻译、译者以及原文与译文的关系等问题提出 传统翻译理论认为原文与译文是一种摹本/复 的一些颇为独到和令人震撼的看法,诸如纯语言 写关系,译文要绝对忠实原文,不得有丝毫背离,否 Review of Shigenobu Okuma Research YANG Yan—feng ,LI Jian-hua2 (1.Institute of Japan,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07 1,China; 2.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Tianjin 300387,China) Abstract:Shigenobu Okuma is the famous modem party politician,thinker and educator.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Japanese scholars’the research general situation about the Shigenobu Okuma research and his viewpoints towards China, summarizes the four stage of Shigenobu Okuma research.Ist basic features are getting both praise and blame,highlighting the outstanding accomplishment,multi-angle scientific Shigenobu Okuma research and the study of Shigenobu. Key words:Shigenobu Okuma;the research of Shigenobu Okuma;the viewpoints towards China ・19・ 则就是不忠。法国修辞学家梅纳日(Menage)用“不 忠的美人”(1es belles infideles)指称翻译,就是此意。 然而在本雅明看来“因为文学作品的本质不是陈述 事实或传递心声。然而,翻译若要发挥传递的功能, 那么,除了信息——也就是文学作品非本质的东 西——它也就不可能再传递什么了。这也正是拙劣 译作的标准。”因此,所谓忠实的翻译只能是蹩脚的 翻译。“对于译作与原作之间的关系而言,意义有什 么重要性呢?我们在这里不妨打个比喻。圆的切线只 在一点上和圆稍稍接触。切线正是通过这样的接触 而不是通过切点规定了自己笔直的路径通向无限。 同样,译作也只是在意义这个无穷小的切点上与原 作接触,并由此根据忠实的规则在自由的语言之流 中开始了自己的航程。”【3j正因为它们的意思相交于 一个点,所以译文要忠实于原文。但更是由于语言的 差异性、语言的变革、译者的主体性和其所处时空的 差异,原文并不是恒定不变的,每一次翻译,原文都 要经历“其生命中活生生的东西的改变和更新”。每 一次的译文也就有所不同,这便是对原文的背离。因 此,译文与原文的关系既是一种忠实,又是一种背 离。 在文中本雅明又提出了来世(afterlife)的概念, 进一步提升了译文的地位。他扩大了生命的外延, 认为生命并不局限于一切自然生命,从而赋予原文 以生命。他说“除非一切事物都拥有了自己的历史, 而非仅仅构成历史的场景,并且被人们认定具有生 命,生命的概念才会得到公正的对待。总之,生命的 范围是由历史、而不是自然决定的……事实上,艺 术作品的生命延续比动物物种的生命延续更易于辨 认。艺术作品的历史使我们知晓了作品的渊源、作 品如何在艺术家生活的时代问世以及它们在一代代 读者中的潜在的永恒‘来世’。”[3]在本雅明看来,译 文虽因原文而生,总是迟于原文,但作为原文的来世 (afterlife),却总是标志着原文生命的延续。“……当 出现的译作不仅仅只传递题材内容之时,就意味着 原作已经幸存下来,进人了享誉阶段。……这样 的翻译完全依赖原作而存在,但并不服务于原作。 原作的生命之花在其译作中不断获取活力,并以最 新、最繁盛的姿态永远盛开下去。”【3]因此对本雅明 而言,译文非但不比原文低人一等。相反,正是多亏 了译文的出现,原文的生命才得以延续。这就是原 文与译文的延续关系.它把译文从传统翻译理论的 “原文/译文的二元对立”中出来。 不过对于二者的关系.本雅明并没有通过打破 原文中心的方式,又重建一个新的译文中心。为了 更好说明原文与译文的关系.他用“花瓶的碎片”打 .20. 了一个比方。他说,“一个花瓶的碎片若要被重新粘 成一个整体,它们的形状虽然不必一样,但彼此却必 须吻合。同样,译作不必与原作意义相似,却必须带 着爱意从每个细节上与原作的表意模式合为一体, 从而使译作与原作都成为一种更高级语言的可辨认 的碎片,就好像它们本来就是同一个花瓶的碎片一 样。……这不是复制,而是与原作的和谐共处,是一 种对自身语言表达方式的补充。……”f3]简而言之. 在本雅明看来,原文与译文的关系并不像传统翻译 理论所以为的是一种摹本/复写的二元对立,当然也 并不像某些人以为的是一种译文中心说。事实上,对 本雅明而言.原文与译文这二者之间正如一个花瓶 的碎片一样,都是某一种更高级语言的可辨认的碎 片,因而二者是平等互补的关系,无所谓孰优孰劣。 二、以《论语》多种英译本为例 《汉书・艺文志》云:《论语》者,孑L子应答弟子、时 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 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撰,故谓之《论 语》。作为中国儒家经典之一,《论语》不仅在国内有 深远影响,在国外也广为人知。《论语》及其注释本最 先传人朝鲜,后经王仁传至日本。1593年,著名传教 士利玛窦把《四书》译为拉丁文寄回意大利,《论语》 从此传人欧洲。以后又有法、英、德、俄等文译本。据 王勇所言,《论语》的英译本至少有2O多种。【4J著名 的译者既有中国人(如辜鸿铭、刘殿爵、黄治中),又 有外国人(如理雅各、苏慧廉、威利)。 以术语“仁”的英译为例。术语“仁”由两部分构 成:左边为一单人,右边是二。“仁”在《论语》一书中 出现的频率多达109次,可谓儒学的核心。例如,它 出现在《学而第一》的第三章: 子日。巧言令色。鲜矣仁 以下是理雅各(James Legge)、威利(Arthur Waley)、 刘殿爵(D.C.Lau)三人对该章的翻译: 1)The Master said,“Fine words and an insinuating appearance are seldom associated with truevirtue”[51 .—2)The Master said,‘Clever talk and a pretentious manner are seldom found in the Good’.[63 3)The Master said,“It is rare,indeed,for a man with cunning words and an ingratiating countenance to be benevolent".同 —尽管术语“仁”出现在同一语境——“子日。巧言 令色。鲜矣仁”,由于语言的差异性、语言的变革、译 者的主体性和其所处时空的差异,作为原文的术语 “仁”并不是恒定不变的,每一次翻译.术语“仁”都会 经历“其生命中活生生的东西的改变和更新”。因此, 不同英译者对术语“仁”的翻译也不尽相同。例如,在 《四书章句_集注・论语集注》里,宋代大儒朱熹对此句 的注释日:“巧,好。令,善也。好其言,善其色,致饰於 外.耪以悦人,剐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阎而在此 前.朱熹对“仁”作过专门的解释。他说:“仁者,爱之 理。心之德也。”很明显,在朱熹看来,“仁”即本心之 德。翻译时受朱熹的影响,理雅各认为此处的“仁” 指的是一种儒家提倡的德行,故而译作“tee virrtue” (真实的德行)。在此句的注疏中,北宋初年著名的 科学家,对会议主题‘面向21世纪’经过四天的商 讨,得出了如下结论——‘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 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l】】作为 原文的来世,译文有助于扩大原文的影响。正如本雅 明所示。原文与译文之间地位相当,仿佛共同构成一 个花瓶的碎片,彼此间是一种平等互补的关系。 其实,这种平等互补的关系并不局限于原文与 译文之间。在各种译文之间同样存在此种关系。就对 经学家邢呙说道,“此章 仁者必直言正色。其若好 其言捂,令善其色,欲令人 委之者,少能有仁也。” [91大概威利认为此处的“仁”就是邢呙所谓的“仁 术语“仁”的翻译而言,理雅各等人的这三种译文 (“true virtue”“the Good”和“benevolent”)之间只有 差异存在,而无所谓孰优孰劣,因为任何一种翻译都 者”。是具有儒家所提倡的德行或人品的人,于是就 将“仁”译作“the Good”(好人)。在《论语译注》中, 杨伯峻注: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 ‘仁德’是不会多的。”【 无疑,杨伯峻认为此处的 “仁”指代“仁德”,仁慈的品德。或许受到杨伯峻的 影响,刘殿爵在其英译本里将“仁”译作 “benevolent”(仁慈的)o 显然,作为原文的术语“仁”并不像传统翻译理 论以为的那样恒定不变。恰如本雅明所言,“伟大的 文学作品会在数世纪的历程中经历要旨和意义上的 全面转变,译者的母语也同样不大发生着变化。 ……即使是最伟大的译作,也只能注定成为自身语 言发展的一部分,并最终被不断出现的复译本并吞。 翻译绝不是两种僵死的语言之间毫无生气的等同。 在所有的文学形式中,它担负着特殊的使命,即在其 自身诞生的阵痛中密切关注着原作的语言走向成 熟。”术语“仁”也有生命,也会在古今中外众多注释 家和翻译家的手中不断发展演变.“在他的来世里经 历其生命中活生生的东西的改变和更新”。诸如 “true virtue”“the Good”和“benevolent”之类的翻译 都是作为原文的术语“仁”经由朱熹、邢畏、杨伯峻之 手进入其生命的第三个历史时期——来世(其在后 世里的潜在的永生)时所绽放的最新的也是最繁盛 的花朵。由于作为原文的术语“仁”本身在不断演变, 加之译者的主体性和其所处时空的差异,译文会对 原文产生背离,从而涌现出众多不同的英译。这就是 本雅明所谓的原文与译文的切线关系。因此,在原 文与译文之间,并不存在传统翻译理论以为的“原 文/译文的二元对立”.原文并不是主宰译文生产的 所谓中心。相反,原文的生产和延续都要依赖译文。 正是各种译文的存在使得原文的生命获得再生,并 为更多的人所知晓。事实上,多亏大量英译本的存 在,《论语》才得以走出国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 解。也是多亏这些英译本,“在巴黎举办的第一届诺 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与会的72人,包括52名 不能遮盖或者代替其它两种翻译。在这里,不存在任 何居中心地位的翻译。所有的翻译都是平等有效的。 都是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重点对术语“仁”的某种诠 释。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经由不同译者的努力,在 从中文到英文的语际转换过程中,术语“仁”之新意 义将会不断涌现。换言之,其意义会不断传播开来, 产生出无穷的语义效果。在具体语境中,上述的每一 种译法都可以传递出术语“仁”的某种含义。正如 本雅明所言,“真正的译作是透明的,它不会遮蔽原 作,不会挡住原作的光芒,而是通过自身的媒介作用 加强了纯语言,使其充分地在原作中表现出来。”每 一种译法都只能传递术语“仁”的某一层含义,并且 没有一种译法能掩盖其它译法的存在,因此,各种译 法间也是一种平等互补的关系。 三、结语 通过比较理雅各等三人的《论语》英译本对儒家 核心术语“仁”的翻译,可以发现作为原文的术语 “仁”并不像传统翻译理论以为的岿然不动。相反,术 语“仁”的生命在每一位译者的手中得到了延续,每 一种译文(“true virtue”“the Good”和“benevolent”) 都是术语“仁”生命的来世,都是其生命最新、最繁盛 的绽放。事实上,正是众多译文使得儒家核心术语 “仁”的意义得以在英语世界传播.并为更多的人所 知晓。恰如本雅明所言,作为原文的术语“仁”与众多 译文间就像花瓶的碎片一般平等互补。事实上,每一 次翻译都只不过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权宜手 段”。而后来人对经典原著的每一次新译,也都只是 表现为这一新时代的“权宜手段”对过去时代的“权 宜手段”的超越所做的努力。【 2]换言之,原文是翻译 实践的具体过程,而译文就是这个过程结出的特定 物理形态,是原文而非外语作品的一个具体形象。 故而,有什么样的原文,便有什么样的译文;只有不 同的原文和译文,而没有不忠实于原文的译文。更 没有绝对的原文和译文。如此一来,传统翻译研究对 于“忠实”和“等值”的执迷关怀便成(下转第25页) ・2卜 为了迎合客户的期许,并经过客户同意,改译 为:格拉斯哥市著名的索奇霍尔大街的柳树茶室最 早是在1903-1928年闻开放,设计师是苏格兰一代 大师查尔斯・伦尼・麦金托什。虽然改译文偏离原文 英语读者,也难以实现中国特产专名的推广。因此基 于商务笔译三要素,将“千层”译为专名。后面补充说 明文字,形象效果更佳,且满足客户之愿。改译为: Xikou Qianceng Cake,with numerous clear sheetes in it,is finely made in a traditional way.It is tasty and crisp. 的信息,却让读者体会了索奇霍尔大街和查尔斯・伦 尼・麦金托什的重要性,实现了客户的目的。 。 例7.溪口千层饼采用传统工艺,制作精细,质地 松脆.清香可口。 原译文:Xikou Thousand—sheeted Cake is home— made,using natural foods and traditional procedures. 六、结语 本文结合当前翻译人才需求形势,对商务笔译 的定义、类型、三大要素、译者角色和翻译原则进行 探讨并谈了几点初步认识,有待于深入研究。就我国 当前商务笔译研究现状看,商务笔译理论研究偏重, 因此将商务笔译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方法结合起来 应是未来的努力方向。 The cake tastes good,smells good and is crisp. 译文除用词哕嗦、结构松散外,还有中国特产的 品名英语表达问题。“千层饼”是指里面层数较多, 并非一千层。译为Thousand—sheeted Cake,容易误导 参考文献: [1】Nord,C.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1.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 Newmark,P.A Textbook of 21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4】林超伦.实战笔译(英译汉分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5刘法公.商贸汉英翻译专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51 【6]彭萍.商务文本翻译尺度的探讨【J].上海科技翻译,2004(1):19—22. [7】任月花.商务翻译概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8]伍锋.应用文体翻译: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9】许建忠.工商企业翻译实务[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1O]修月祯。首届全国旅游暨文化创意产业一翻译研讨会论文集【M】.jE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11】译者的角色:从“镜”到“灯”[EB/OL].(2010—10-13)[2011-10-02].hup://wenku.baidu.com/view/5037a54c 2e3f5727a5e96207.html (责任编辑:林凡) (上接第21页)了一个伪命题,因为原文与译文并不 是两个截然对立而要缩小的差别,而是统一于翻译 实践的一体两面,都是特定历史情境下翻译实践的 物化和误认。[13】总而言之,恰如本雅明在《译者的任 务》一文中所言,原文与译文之间既是一种切线关 系,又是一种延续关系,还是一种互补关系,仿佛是 花瓶的碎片,彼此平等互补,元谓孰优孰劣。 效应……传统翻译研究的困境即在于对于原文的 参考文献: …1保罗・德曼.“结论”:瓦尔特・本雅明的“翻译者的任务”【G 郭军,曹雷雨.论瓦尔特・本雅明现代性、寓言和语言的种子.长春:吉林人 民出版社,2003. [2】李婧劫.从本雅明翻译思想看译作与原作的关系【J].外国语言文学,2010(2). [3】陈浪,译.译者的任务【G1,/谢天振.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4】王勇.20年来的《论语》英译研究 .求索,2006(5). 【5】Confucius.The Four Books[M].trnslaated by James Legge and D.D.,L.L.D.Shanghai:The Chinese Book Company,1930. 【6】Confucius.The Analects[M].tanslrated by Arthur Waley.Beijing:Forein Language g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8. [7 Con7】fucius.The Analects[M].2nd edition.trnslaated by D.C.Lau.Hong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1992. 【8]朱 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9阮91元.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论语注疏【M1.北京:中华书局,1980. 【1O]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 l】Confucius.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M].translated by Chichung Huang.New YoA: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Il21吴慧坚.文学翻译的价值:以“诗意”开启原作的新旅程——从本雅明的翻译观看莎士比亚作品汉译【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o∞(1). 【l3】袁伟.“原文”的物化与翻译研究[ .外国文学评论,2001(3). (责任编辑:林凡)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