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程标准
浅谈新课程美术教学中的“综合・探索”
李改英
(武安市教育局教研室,河北武安 056300)
摘要:新课改《美术课程标准》从促进学生发展角度,根据美术学习方式分为四个学习领域,其中“综合探索”体现了现行美术教育中一种综合趋势。综合是跨越美术原有世界重新谋求组合,综合指向创造性思维和多元文化意识,综合是以人为本的。
关键词:新课改;美术教学“;综合探索”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462(2005)03-0076-03 本次课程改革,要改变单纯的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学习领域。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划分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是美术课程应该具有的特征,也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突破的一个难点。当今美术,受到社会各尖端科学成果的冲击,越过固有的美术柜架,大胆地尝试与其他艺术、科学、哲学进行交流和对话,显现出综合的新视觉特点来。基础美术教育课程中的“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就说明了美术教育在当代表现出一种综合化的趋势。在现行美术教育中,综合首先是一种观念或理念。下面就美术教育中的“综合・探索”与大家作一探讨。
一、综合是跨越美术原有世界重新谋求组合综合是对边界的跨越。首先,从美术学科内部来讲,综合指在跨越传统美术分类(如绘画、雕塑、版画、建筑等)的界限,来发展美术教育的多样性与综合性。美术是通过视觉形式来传达思想信息的。近年来,以影像、互联网、装置、行为、观念、实物阵列、场景等集体形式出现的美术作品,也逐渐走进了我们的美术领域,许多艺术家已经用video、电脑等取代了纸和笔进行了创作,因为,新
媒体具有传统媒介不可比拟的敏感性、综合性。因此,美术教育要从有机的整体视野发掘美术门
类共同的美学原则,使学生根据美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来综合运用媒介、表达观念情感。其次,从科际来讲,综合指跨越美术学科的边界,与其他学科对话、交叉、融合,这也是21世纪世界美术教育发展的趋势。20世纪以来,美术与其他领域的交融促进美术领域不断扩展,如波普艺术之后,音乐、舞蹈、摄影等都介入了美术创作。局限于美术内部的教育,难以全面实现美术教育的价值。面对如此新境况,在保留美术课程的系统性的同时,势必要加强学科间的联系与交流,注重学生的美术知识和其他门类知识的融汇,而不限于就美术论美术的狭隘立场。美术新课程在构建分科课程的同时,加大了综合课程结构,淡化学科界限,增进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知识和方法的联系。最后,综合还指跨越美术学科与生活界限,突破纯粹的写写画画,增强学生与现实生活和现实社会的联系与互动。后现代艺术具有普及化、生活化等特征,重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数字科技一旦成为大众日常生活普遍应用的信息渠道,美术就不再具有领域的边界。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出现了“视觉文化教育”的提法,主张引导学生建立对生活中视觉影响的思考能力和解读能力,并获得终身有益的美术能力。普通美术教育的对象绝大多数在将来不以美术专业作为自身的终身专业,对学生所实施的应该是生活美术教育。专业美术创作在当代也显现出日常化的特征,美术教育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因此,学校美
收稿日期:2005-05-18
作者简介:李改英(1970-),女,河北武安人,武安市教育局教研室美术教研员,中学一级教师。
・76・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第18卷第3期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年9月术教育要跨越自身课堂教学的界限,充分利用当地的美术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和社会,积累丰富的视觉经验以及真实的艺术感受和体验,用美术的方式表达出来,实现艺术化的生存。
综合是一种有意义的有机组合。人类最初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从整体上来把握的,只不过后来被人为地分裂了。过于精细的分科学习使得学生对世界的认识是零碎的,残缺不全的。随着美术教育的发展,各国美术教育界都在努力地把本来具有内在联系而又被人为地割裂的美术内容重新整合为一体。美术新课程中的“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就是从跨学科的角度弥补分科课程的不足之处,并更有效地运用各种课程资源,促进学生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综合,谋求的是一种符合自然生成的组合,并不是部分或学科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有意义的有机组合。重新组合美术学科知识,使学生以自然的方式去认识美术知识与其他领域之间的相互协调、统一组合。各学习领域互相交融、紧密相关,为的就是使学生的所学成为有意义的整体。综合艺术教育在中国虽然还是较新的一门艺术学科形式,仍处在不断的“实践”之中,但它的出现已经说明艺术科目之间甚至与其他科目之间进行统整的趋势。
二、综合指向创造性思维和多元文化意识综合就是创造。没有创造就没有美术。美术作品的独创性正是其价值所在。美术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使人富有创造力。但是,以往的美术教育的单一性,使人们习惯从特定的角度来看待事物和经验。综合就是突破单向的思维模式,多维度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使之融合并产生新质。从这个意义上说,综合就是创造。创造,更多地在于善于综合运用前人的智慧,形成新的成果。众所周知,凡・高的绘画单纯而富有表现力,就是综合汲取了中国绘画和日本版画的营养而成。在当今这个空前的视觉信息时代,创新更是对信息的提取、排列、组合、重组、转化、串联等等。
创造性思维要求认识事物的整体关系,大多数有创造性的人都具有宽厚的知识结构。美国学者对一千多名作出过重大贡献的专家进行了为期五年的跟踪调查,发现他们的知识结构都带有整体相关特征,这些人大都以博取胜,很少有仅仅精
通一门的。美国主张在加强基础学科学习的同
时,倡导“百科全书”式的教育。个体对知识掌握得越多,理解程度就会越深,对知识的应用越灵活,创造性思维能力就越易产生飞跃。科学家贝里奇就曾说过,具有相关学科,甚至边缘学科的广博知识,那么,独创性就会产生。对艺术家来说,素材的选择性愈丰富、变化愈多,就愈有表现的机会。创造不仅是无中生有,更多的是有中生无。在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是尽可能获得更多的资讯,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触类旁通,坚定顽强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2、综合着眼于多元文化意识的建立。当代社会是一个电视、电影、印刷、摄影、计算机等现代制图手段创造的图像世界,图像提供的不只是一个视觉空间,也提供了阅读、接受和交流知识的方式。视觉图像是以文化为背景的,不同的图像传达了不同的意念。为了寻求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在今天日益频繁。因此,美术教育培养学生对图像的解读能力,就有必要建立他们的多元化文化意识。后现代代主义消解了文化的中心,文化的多元、观念的多样和媒体的多变成为当代艺术的整体特征。根据多元化美术社会的需要,美国盖蒂艺术教育中心提出“以多元文化学科为本的美术教育”。美国1994年出台的国家艺术教育课程标准,就强调文化和艺术的全球性,引导学生学习多种文化和艺术遗产,学习各种艺术之间的深远联系。中国目前的基础美术教育改革,就强调在教学中突出美术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综合,提示我们不能仅仅从自已的文化角度出发,来理解美术的内涵,而应当在多元文化观念的基础上建立多元的美术观念。美术教育不是纯粹的技能教育,受过美术教育的人,无论是专业美术教育还是普通美术教育,都应具有丰富的人文修养。基础美术教育学习方式的转变———转变为美术文化的学习,就是要我们以开放的态度,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美术文化,同时汲取各种文化营养,并不是杂家,而是非常自由地随机吸取我们所需要的文化的养分。
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注重民族文化的独特性的同时,建立他们的多元化文化意识。文化差异形成了美术形式的多样性。
・77・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Vol118 No13 JournalofHandanPolytechnicCollege Sept12005
世界上每种艺术形式都具有其存在的价值,不应厚此薄彼。1992夏天,美国盖蒂艺术教育中心在得克萨斯州举办了主题为“DBAE与多元文化”讨论会,参加会议的一些学者认为,无论是亚洲艺术还是欧洲艺术,通俗艺术还是高雅艺术都具有价值。因此,美术教育者要以多元的眼光收集、整理世界广泛的艺术资讯,尽量提供多种有价值的美术形式,使学生体验多样的文化情趣,充实心灵,从而建立起多元的美术文化观念。
三、综合是以人为本的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使人对生命本身敏感和热爱。自近代社会以来,教育一直过于重视科学理性,忽视对人的感情和精神追求的引导。当代生活节奏频率之快,又常常使人难以顾及感性体验,麻木或被迫顺从于不断重复的日常模式。生活在传媒信息时代,信息越来越灵通,但人们却变得缺乏敏感,感觉迟钝。美术能通过形、色作用于人的感官,唤起人们的情感体验。美术教育不是简单的技能教育,再完善的技术,也是人类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手段。没有情感体验,技术就被架空就失去了依托。以人为本,就要改变过去美术对知识和技能传递的过分注重,而转向注重人的感性生成,引导学生走向生命本体和精神的家园。在美术教育中综合运用各种方法,使学生体验多种材料的特性,激发他们对事物的敏感和视觉的敏锐性,满足其丰富的生命情感的需要,进而敞开
对人生的理解。当今基础美术教育的重要变化之一就是重视人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的经验和美术知识结合起来,最终使美术知识成为个人体系中的一部分。掌握人性化的美术知识,可以使人在高速度的信息时代得以享受充满情趣的生活。我们既不能单方面重视美术技能,也不能过于夸大美术的感性价值,而应综合看待其教育价值。通过科际间的统整,形成教育合力并结合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以实现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美术不仅能够增加人的感知能力,而且也可发展人的理智能力和想象能力。鲁道夫・阿恩海姆认为,美术是形象化思维,即用眼睛做思考。加德纳也认为,美术是发展思维的重要学科。阿恩海姆对视知觉的理性本质的揭示,弥合了感性与理性、感知和思维、艺术与科学之间的裂缝。美术教育是指向人的整体的。席勒就是把审美教育作为人的本性———“理性”和“感性”两者之间的调和,体现“美的灵魂”就是体现完整的人性。美术教育内容的拓宽,是世界美术教育发展的趋势,目的是试图把学生的各种感知能力充分地激发、调动起来。只有我们的“视”或“听”的感官知觉,能够与四周的环境和谐地相互呼应时,才能真正建立一个完美的人格。美术作为一种综合性的人类活动,对人的完整性具有自已独特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艺术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
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8・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