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测量气温》教学设计

来源:华佗小知识
《测量气温》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天气》单元的第三课。在前一节课中,学生已经学会了气温计的正确使用方法,这节课就要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并由此发现一天的气温变化规律。 聚焦版块,首先明确这节课的主题是测量气温。

探索版块,回顾气温计的使用方法,使用气温计到校园各个地点测量气温。 研讨版块,探讨“为什么要严格按照气温计的使用方法来测量气温”;展示各组同学前一节课后的观察气温的数据,绘制柱状图,分析教室外一天的气温是怎样变化的;通过课堂同一时间、各个地点气温情况的测量情况,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拓展版块,通过调查资料,了解气象工作者是如何测量气温的。 【学情分析】

气温是描述天气情况的要素。气温的测定是在认识气温计,练习了气温计的读数后进行的,学生用气温计测量获得的数据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将其统计成图表,就可以分析发现某个区域一天或一段时间内的气温变化规律。

每天的气温都在发生变化。在同一时间里,室内和室外的温度不同,室外不同地方的温度也不同;同一地点,一天中的温度也在不断地变化。要研究气温的变化,首先要明确平时所说的气温是在什么环境下测定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空气温度,为了比较,每天可以选同一时间点来测量气温。

2.一天的气温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科学探究目标

1.正确使用气温计测量并记录教室外一天中的气温,以此绘制成柱状统计图,分析获得一天的气温变化规律。

2.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科学态度目标

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工具的使用提高观测气温的精确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使用气温计测量并记录教室外一天中的气温,绘制成柱状图,分析获得一天中的气温变化规律。

难点:按计划的5个时间点测量并记录教室外一天中的气温。 【教学准备】

教师:气温计、多媒体课件。

小组:每两人一支气温计、记录表、柱状统计图、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1.课件出示:冬天和夏天两张不同的图片。

提问:这两张图片有什么不同? (预设: 气温变化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2.揭示课题。

小结:看样子气温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气温是天气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测量气温”(板书) 。

3.聚焦问题。

提问:用什么工具来测量气温呢?如何来测量呢? 二、探索:气温计的使用方法(预设25分钟) (一)去室外测量气温。

[材料准备: 每组2根气温计、学生活动手册]

1.出示气温计,提问:这是我们上节课学习使用的气温计,你还记得如何使用和读数吗?

2.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全班进行交流。邀请1~2名学生上台进行教室气温的读数。

3.邀请其他同学对上台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

4.提问:同学们的读数就是今天的气温吗?我们应该如何测量今天的气温呢? 5. PPT出示测量气温的方法:

●放在阳光照射不到且空气通畅的地方; ●悬挂在空气中; ●保持干燥;

●让视线和液柱顶端保持齐平; ●示数稳定后再读取。

6.总结并提问:现在都明白测量气温的办法了吗?那我们马上要到教室外测量气温了,外出测量还要注意什么?

7.待学生交流回答后,教师再出示温馨提醒: ●在老师指定的地点测量气温; ●尽量轻声,不打扰其他班级上课; ●小组合作,人人都参与测量、读数; ●按照测量方法规范测量,及时记录; ●完成后快速安静地回到教室。

8.明确要求后,以小组为单位到教师指定地点进行测量。

(特别强调:测量地点在阴凉通风处,气温计离地面高度1. 1米,建议教师在课前事先选好地点,标上组号,并准备好挂钩,方便学生测量。)

9.回到教室后,请同学们汇报各组的数据及发现。

10.总结并过渡:我们在同一个时刻去室外测量气温,各组的测量数据都很接近,那一天中的气温是不是都一样呢?

(二)测量并记录教室外一天中气温的变化。 [材料准备:活动记录册、上节课的测量数据]

1.提问:怎么来研究一天中气温的变化情况呢? (生自由回答。)

小结:明天利用每两节课的课间,带上活动记录册到指定地点去进行测量记录,发现规律。

2.出示: 一天五个时间点的气温数据。

说明:这是某一小组完成的教室外某一处一天中气温变化表,你们有什么发现?

3.提问:为了我们更容易发现规律,能否引入数学课中的柱状统计图,你们会画吗?

4. PPT演示:柱状统计图绘制方法,并教授学生口诀: ①找气温,点上点; ②对应条,画横线; ③涂颜色,即完成。

5.实践:请同学们根据该组同学的数据,在活动记录册中绘制统计图,并根究统计图,说说你们的发现。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8分钟) 1.提问:教室外一天中的气温相同吗? 学生反馈交流一天中气温变化规律的发现。 小结:早晚低,午后高。

2.提问:使用柱状图描述气温有什么优点?

3.提问:为什么要严格按照气温计的使用方法测量气温? 4.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汇报,教师总结。 四、拓展:气象站是如何测量气温的(预设2分钟) [材料准备:小资料]

1.总结:经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学会气温的测量方法了吗?还有什么疑问吗?

2.交流:你们想知道气象站是如何测量气温的吗? 3.教师PPT展示。

4.作业:今天的课就结束了,明天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一天中气温的测量,并进行记录,看看气温变化情况是否和今天发现的规律相同。

【板书设计】

3.测量气温 早晚低,午后高。

《观察云》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天空中漂浮的云是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小冰晶组成的,云的形状千姿百态。云的形状和多少能告诉我们有关天气的许多信息。聚焦部分将学生观察的视野转向天空。而问题“我们怎么观察云”进一步聚焦到观察云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索云和天气之间的关系。探索部分主要安排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学生在活动手册上画一画观察到的云,判断这是什么云。由于云无法收集,所以要求教师和学生们一起走到室外,亲自去观察云、记录云,也鼓励学生去收集更多的信息和证据,为下一步图片资料的对比做准备。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图文记录。再通过对比教科书上的图片,区分积云、层云和卷云。第二个活动,在学生充分观察了云并认识云的形态之后,让学生来观察云量。研讨部分主要包括两个讨论问题。第一个问题主要让学生交流他们所画的云的形状,再和教科书上的云的三种形态进行比对。第二个问题主要让学生交流云量。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补充气象学上区分晴天、多云和阴天的标准:把天空看作一个圆面,并平均分成四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面内,如果云量不超过圆面的1/4,就是晴天;如果云量超过1/4但不超过3/4,就是多云;如果云量超过3/4或覆盖了整个圆面,就是阴天。 【学生分析】

学生们眼中的云千差万别,不同地点、不同时间观察到的云各不相同。不要求学生一定要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或记住云的特点和名称,只需要感知天空中的云是不同形状的,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图文记录即可。再通过对比教科书上的图片,区分积云、层云和卷云。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观察云量时,只需让学生大体的去感觉天空中的少云、多云、阴云密布的三种状态即可,并画出相应的天气符号,记录在“天气日历”上。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根据云量的多少, 天气可分为晴、多云和阴。 科学探究目标

学会通过图文记录并对比资料, 根据云的形状判别云的三种基本形态。 能根据云的多少区分晴天、多云和阴天,并用简图记录。 科学态度目标

在对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课外认真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云的观察。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云的研究可以告诉我们天气的信息, 指导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云,根据云的多少区分晴天、多云和阴天,并用简图进行记录。 难点:根据云的形状判别天气的三种状态。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记录册。

教师准备: 1 套不同形状的云的图片,典型的晴天、阴天、多云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预设5分钟)

问题导入:今天是晴天、阴天还是多云?是由什么决定的?引导学生探索云和天气之间的

关系。再让学生说一说,对于“云”他们都知道些什么,介绍云是空中的小水珠或者小冰晶,进而提出“怎么观察云呢”。 二、探索(预设25分钟) 1.介绍云的种类和云量。

先在教室内观察各种云图,教师介绍各种云的形状、特点,重点介绍积云、层云、卷云的形状、特点,并了解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介绍区分云量多少的方法:让学生观察不同云量的天空图片,了解不同云量的天空状况。补充介绍:把天空看作一个圆面,并平均分成四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面内,如果云量不超过圆面的1/4,就是晴天;如果云量超过1/4但不超过3/4,就是多云,如果云量超过3/4或覆盖了整个圆面,就是阴天。以上要通过估计的方法来区分。

图片展示几种云,让学生试着判断它是什么云;展示几种天空云图,让学生判断云量。 2.室外观察,并判断云的种类。

带学生到室外观察云,并用简图记录云的形状,注意提醒学生不要直视太阳。 将记录到的云的形状和教科书中的图片进行比对,说一说与哪一种云类似。 3. 观察云量,并记录下来。

室外观察云量,在活动记录册中记录云量。 三、研讨(预设10分钟)

1.展示记录的云图,试着给这些云进行分类。 2.小组讨论,今天云量如何?属于何种天气。

3.说说云的变化和天气变化有什么样的关系,和人们的生活又有什么样的密切关系。 【板书设计】

6.观察云 一、观察云 (此处粘贴学生作品) 二、观察云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