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来源:华佗小知识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对待现实主义的两种立场:1、植根于特定历史阶段、旨在进行现代性批判的现实主义;2、作为一种超历史的艺术手法、艺术风格或艺术类型的现实主义。

二三十年代的前期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社会条件:

一、民族工商业的短暂春天与现代都市的畸形繁荣

二、传统农村经济的衰落

资本主义经济的渗透使得农村经济被迫转型,由具有稳定性和自我调适性的自给自足经济模式转变为重视副业、依赖市场的具有现代属性的经济模式,这似乎带来了活力,但危机更甚。因为,命运掌握在对市场具有掌控力的大资本家手中,在他们的盘剥下,往往出现“丰灾”,多种多赔,少种少赔。农户十室九空,非常凄惨。加之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帝国主义对华倾销商品,中国农村经济出现了总破产的局面,也危及到了各个阶层的基本生存。

传播和发展

一、误读 将其作为一种超历史的创作手法或艺术类型,忽略了其现代性批判的精神实质

启蒙的写实主义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革命现实主义以及“两结合”

二、出现与发展

二三十年代中国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是相当薄弱的,作品屈指可数。而且,现实主义思潮中夹杂着反帝反封建的多重主题。

主要有:长篇 老舍《骆驼祥子》茅盾《子夜》

短篇 茅盾《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 叶紫《丰收》 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夏衍《包身工》 吴组缃《樊家铺》、《官官的补品》 张天翼《包氏父子》等等

戏剧 曹禺《日出》

三、思想倾向

叙事主题:

1、暴露雇佣劳动者的悲惨世界

城市贫民、产业工人、乡下的半雇佣者都过着极为凄惨的生活

2、再现民族资本家的奋斗挣扎

3、描写农民、商贩的破产厄运

4、同情小人物的悲惨命运

5、揭露金钱关系泯灭人性

40年代的后期现实主义文学

一、孤岛时期

后期现实主义文学仅在上海的“孤岛”兴起和发展,这与其独特的历史条件不可分割:只有在这里,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现代性的进程没有被打断;而且,作家需要平台,抗战初期受战事影响,上海多数刊物被迫停刊,现实主义文学一度沉寂,随着孤岛局势的稳定,文坛刊物逐渐复苏重办,数量高踞全国榜首,且大量刊登旨在反映社会境况、批判现代性弊端的现实主义作品。

孤岛时期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报告文学和现实剧数量较多,小说相对而言数量较少,多采用写实笔法记录社会生活。主题:

1、揭露城市繁华背后的罪恶。

2、严厉批判金融界和投机界的疯狂敛财行为。

3、全面揭示工人阶层受剥削、受压榨的命运。

4、真实展现市民阶层的艰难生存境况。

缺陷:过度追求真实性和社会效果而忽略了艺术性、审美性,数量多但质量欠佳。

二、沦陷时期:现实主义文学的鼎盛

相对于孤岛时期,这一时期抗战文学发展受阻,而现实主义文学却因远离政治题材而获得了充分的发展空间。

特点一:小说成为主角,在艺术上取得长足进步:人物塑造更加丰满,故事情节更为曲折和完整,批判矛头也从表层社会现象指向深层人性。

特点二:拥有较固定的期刊阵营。

特点三:形成了较成熟的作家队伍。人数增加:张爱玲、钱钟书、丁谛、束纫秋、尧洛川、王韦等;作家的艺术技巧也日趋完善。

三、抗战胜利后,现实主义作家集体淡出

原因:

1、城市现代化进程受阻,现实主义文学失去了批判对象和存在的土壤。

抗战胜利后,内战爆发,国民党恶性经济政策的掠夺导致了国民经济的濒临崩溃。

2、革命古典主义重新占据主导地位,挤压了现实主义文学的生存空间。

3、原有期刊因政治的不清白被迫从文坛撤离,与它们关系密切的作家们也因此失去了工作和创作热情,队伍渐渐瓦解,或搁笔或转型。

张爱玲创作的思想倾向:

1、展示人性异化带来的苍凉。

2、批判金钱枷锁中的人生。

3、欲望与人性恶的揭露。

4、宣示人间无爱,母爱、父爱、亲情、爱情全被异化。

钱钟书创作的思想倾向:

1、对社会现实的揭露与批判:黑暗腐朽的大学、社会

2、对现代知识分子的批判:不学无术,道德伪善,贪婪无度,虚荣懒散

3、揭示婚恋和人生困境

解构爱情婚姻,揭示物质对爱情的污染以及社会习俗对婚姻的钳制

展示人生困境:人格缺陷的普遍性,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八九十年代现实主义的回归

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在建国后中断,80年代后期,启蒙主义文学退潮后,各种反思现代性的文学思潮产生,其中就包括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现实主义与启蒙主义不同,不是争取现代性,而是批判现代性,将锋芒指向市场经济以及它带来的生活方式。

新写实小说

历史条件:

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随着市场经济种种因素的发酵,人们从激烈的政治生活中回归散文化的私人生活,苍白而实在的日常生活展现在人们面前。特别是80年代末政治形势的变化,使得许多人对启蒙理想失望,无奈地返回世俗生活世界。加之市场经济还没有全面启动,发财的欲望还没有大规模地被激发。知识分子似乎走到一个没有光亮的前途。一些知识分子敏锐地感受到了时代氛围的变化,他们面对日常生活的平庸,表达了绝望、无奈和认定等复杂情绪,体现在文学思潮上,就形成了新写实小说。

代表人物及作品:

刘震云《新兵连》、《官人》、《官场》、《单位》、《一地鸡毛》、《故乡相处流传》、《故乡天下黄花》等等

池莉《不谈爱情》、《烦恼人生》、《水与火的缠绵》、《冷也好热也好或者就好》。等

方方《出门寻死》、《闭上眼睛就是天黑》等

新写实小说的现实主义性质

一、平庸化的日常生活体验

五十年代的现实主义实际上是浪漫主义,它所描写的现实生活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它对生活中的人起着毒化,让人更虚伪,不能真实地活着。

我们拥有世界,但这个世界就是复杂得千言万语都说不清的身边琐事。它成了我判断世界的标准,也成了我们赖以生存和进行生存证明的标志。——刘震云

(生活)并没有因为我把它编成什么样子它就真的是什么样子……我们的生活不是文学名著里的那种生活。——池莉

新写实主义继承了批判现实主义关注小人物的传统,但放弃了后者会与小人物病态灵魂的审视和严格的社会批判,从而让现实原则成了最高法则。作家们不再追求崇高的目标,不再展现史诗般的社会内容,英雄典型也从他们的笔下淡去。芸芸众生屈从与卑微的生存状态、麻木的精神状态,还原了世俗生活的原生态。

这种客观的展示和认同并不意味着放弃了文学的批判立场,在“零度写作”的不动声色下,隐含对人生的失望和对有意义生活的渴望。

二、平凡的小市民形象的塑造

自从封建社会消亡之后,中国便不再有贵族。贵族是必须具备两方面条件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光是精神的或者光是物质都不是真正的贵族。所以,‘印家厚’是小市民,知识分子‘庄建非’也是小市民,我也是小市民。在如今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家全都是普通劳动者。我自称为小市民,丝毫没自嘲的意思,更没有自贬的意思。今天这个‘小市民’

不是从前概念中的‘市井小民’之流,而是普通一市民,就像我许多小说中的人物一样。

——池莉

生活是严峻的,那严峻不是要你去上刀山下火海,上刀山下火海并不严峻。严峻是那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日常生活琐事。——刘震云

新写实主义作家不再企图展示种种强大的个性。这意味了什么?可以看到,作家已经有意无意地察觉到一个重要现象:丧失个性。个性乃是人们抗拒平庸的堡垒。人们以独具一格的精神方式与行为方式抵制流俗与时尚。个性使个人葆有一个完整的空间,它不仅划出了阻止平庸的边界,同时还可能是反击平庸的利刃。然而,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人物已经无法在世俗的消蚀之下保持个性;平庸长驱直入,全面征服了他们的内心世界。批评家已经发现,新写实主义小说的人物消失了心理空间。这些人物拒绝思想,他们不愿在好奇的驱使之下探究世界,他们更习惯于随遇而安,知足常乐。他们从来不想制造这个世界,而仅仅寄生于这个世界。他们只是默默地为日常的生计而张罗,内心不再隐藏一个风光绮丽的绿洲。这时,生存这个概念已经没有任何深奥的哲学内涵,生存也就是存活--想方设法地活着。

不难理解,新写实主义小说为什么很少提供一个变幻紧张的情节。事实上,这批人物仅能存活于没有情节的日子之中。他们的性格缺少强烈的自主精神,这种性格很难拥有构成情节的“性格发展史”;他们仅仅游荡于重大事件的边缘而无法进入核心。与此相应,新写实主义小说更多地揭示了他们日常生活的现状:琐碎的,凡俗的,安份守己的;人们看不到激情、骚动或者惊世骇俗之举。他们正视世俗,屈从于自己的位置,满足碌碌的人生方式。即使出现种种不合时宜的冲动,他们最终仍然能在世俗观念的规范之下“成熟”起来。

——南帆

“现实主义冲击波”小说

90年代中期,一批以揭示改革中的经济问题为核心的社会矛盾为目标的文学作品发表,被称为“现实主义冲击波”。包括刘醒龙《分享艰难》《路上有雪》谈歌《大厂》关仁山《破产》《大雪无乡》何申《年前年后》《信访办主任》,等等。和改革文学不同,这种文学形态不是鼓吹和讴歌改革,而是对现实发展陷入了困惑、迷茫,他们不再描写改革和保守的斗争,而是对改革进行反思,对社会问题进行揭露和批判。

社会条件:国有企业的转制带来的贫富分化、道德失范以及下层民众的生存困境。

“现实主义冲击波”的现实主义性质:

一、社会性和现实性的题材

二、关注底层的平民情怀

三、对社会现实病态的暴露和批判

四、人物性格和社会环境的冲突

思想缺陷:

一、忽略深层次的体制层面的反思,停留在道德层面的批判上,讴歌所谓“公民意识”,歌颂个体为集体作出的牺牲并认可其合理性,提倡“分享艰难”,虚构了一个集体主义的乌

托邦。

二、政治理想主义的影响:人物形象的理想化、类型化。

打工文学:

讲述底层打工族的苦难、卑微、疼痛、悲凉、耻辱、叹息、绝望、愤怒,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

缺陷:

1、却反个体自我的人性反思,多表达群体化的愤怒。

2、极端地呈现城乡的二元对立,给文学注入了仇恨的精神毒素。

3、叙事情节、意象传达的模式化,城市的妖魔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