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17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的功能

17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的功能

来源:华佗小知识
生理科学进展2014年第45卷第1期 ・小专论・ 17 13一羟基类固醇脱氢酶的功能术 苏文许华敏康继宏 管又飞 (北京大学医学部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北京大学糖尿病中心,北京100191) 摘要 1713一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713一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1713一HSDs)是一类NAD(P)H/ NAD(P) 依赖的氧化还原酶,其主要功能是参与性激素的代谢,通过调节细胞内甾体类激素水平 从而在生殖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以往研究发现在一些生殖系统疾病如前列腺癌等中,17[3-HSDs 被显著上调,而最近的研究则显示该家族成员还参与了非甾体物质如脂肪酸和胆固醇的代谢。因 此,该类酶的研究对于阐明性激素和脂代谢紊乱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 1713一HSDs的功能研究进展,并就其选择性抑制剂的研发及应用进行综述。 关键词1713一HSDs;类固醇;性激素;脂代谢;抑制剂 中图分类号R335 一、概述 克隆出1713-HSD1—3这三个酶。1713一HSD1—3主要参 17B一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713一HSDs)是一类 与类固醇激素的稳态调节,其中17B—HSD1又称雌 NAD(P)H/NAD(P) 依赖的氧化还原酶,因其可以 二醇17B脱氢酶,可以在卵巢和胎盘组织中将雌酮 氧化类固醇的第l7位碳而得名。在辅助因子NAD 还原成雌二醇;1713-HSD2高表达于肝脏、分泌期的 (P)H/NAD(P) 的帮助下,17B—HSDs可以通过氧 子宫内膜和胎盘,可同等效率氧化雄激素和雌激素 化17一羟或者还原17.酮从而使18碳或者l9碳的类 并使其灭活。此外,人类1713-HSD2还有很高的 固醇活化或者失活。目前在哺乳动物中,该家族已 2O仅一HSD活性 。1713-HSD3则主要表达于睾丸微 报道有14名成员,根据发现的顺序依次命名为 粒体中,可将雄二酮转化为睾酮。这类酶还能将脱 1713一HSD1—14。除17B—HSD6和17[3-HSD 9仅在啮 氢表雄酮转化为雄烯二酮,并能将雌酮转化为雌二 齿类动物中被报道外,其它12个亚型也均发现于人 醇。实际上17B-HSD1—3都可以催化双向可逆反 类。绝大部分1713一HSDs属于短链脱氢/还原酶 应,具体催化方向主要取决于体内环境。 (short chain dehydr0genase/reductase,SDR)超家]喉 2.1713一HSD7,8,10,12:17B—HSD7最初是作 成员,只有1713.HSD5(AKR1C3)属于醛酮还原酶 为一个催乳素受体相关蛋白(prolactin receptor—aSSO— (aldoketo—reductase,AKR)家族。 ciated protein,PRAP)从大鼠卵巢中被克隆。1998 类固醇脱氢酶家族在靶组织中起着甾体类激素 年Nokelainen等从小鼠乳腺中克隆出rPRAP的同 受体前调节的分子开关作用。17 31一羟基类固醇脱氢 源蛋白并证实为1713.HSD家族的成员,将其命名为 酶(1713一HSDs)催化特定的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的 1713-HSD7。1713一HSD7主要表达于小鼠甾体合成组 最后一步,通过调节甾体类激素活性的相互转化,从 织中,尤其在妊娠期卵巢的黄体细胞中高表达;而人 而调节甾体类激素受体和其它非基因组信号通路的 的1713一HSD7高表达于肝脏和神经组织,在孕期的 活性。 卵巢中几乎没有表达。17B.HSD7的组织分布特点 二、17B-HSDs的功能研究进展 提示其主要功能并不是参与类固醇激素活性的调 (一)1713.HSD的亚型以及功能 哺乳动物中 节。17B.HSD7在内质网的定位以及它与胆固醇合 发现的l4个家族成员中,有12个成员在人的组织 成过程中的限速酶HMG—CoA还原酶(hydroxymeth— 中也有表达。这14个成员有着不同的组织分布、亚 y1.glutary1.CoAreductase)表达特点的一致性,提示 细胞定位和功能。我们将各成员的功能、分布以及 临床相关疾病进行了归类总结(表1),并对每一成 973计划(2012CB517504和2013CB945202)和国家自然科 员进行了详细介绍。 学基金(81030003,81100398,81270943)资助课题 1.1713.HSD1,2,3:Andersson等人于1995年 通讯作者 生理科学进展2014年第45卷第1期 表1人1713一HSD各亚型的功能和相关疾病列表 1713.HSD7可能作为一种3.甾酮还原酶参与了胆固 醇的合成 。1713-HSD7基因启动子区域的分析发 现,那些在胆固醇代谢酶的启动子区常见的转录因 子结合位点如肝细胞核因子4(hepatic nuclear factor 4,HNF4),特异性蛋白1(speciifcity protein 1 tran— 与CCAAT位点的结合,激活1713一HSD8的转录,因 此关于17 B—HSD8在体内的主要功能目前还没有 定论。 与其它家族成员不同的是,1713一HSD10定位于 x染色体,其亚细胞定位是线粒体。1713.HSD10有 scription factor,SP1)及固醇调节原件结合蛋白(ste— rol 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protein,SREBP)也在 很多底物,参与了包括异亮氨酸和支链脂肪酸的降 解,甾体类激素和神经活性甾体的代谢以及乙醛的 解毒过程。在应激和缺氧状态下1713一HSD10迅速 上调。研究显示1713一HSD10在神经元的累积与阿 1713一HSD7的启动子区域存在,且胆固醇本身也可 影响1713一HSD7的转录,而雌二醇则没有这种作用, 说明1713一HSD7在哺乳动物可能参与胆固醇合成 代谢。 1713-HSD8最初被称作Ke6,它的异常表达与小 鼠隐性多囊性肾病(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PKD) 密切相关。经种系进化分析及酶学测定,Ke6于 尔茨海默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当1713-HSD10与B一淀 粉样蛋白或者雌激素受体仅结合后,其酶活性受到 抑制 。 17B—HSD12则参与长链脂肪酸的合成。17p— HSD12与1713一HSD3在结构上有40%的同源性,而 1998年被确认为1713-HSD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实 时PCR的结果显示1713一HSD8的mRNA广泛存在 于人多种组织中,而在前列腺、胎盘和肾脏中表达最 17B.HSD12高表达于脂代谢旺盛的组织如肝脏、肾 脏和肌肉,在小鼠中1713一HSD12还表达于棕色和白 色脂肪组织。在斑马鱼中的研究进一步证实1713. 丰富。在体外,17B—HSD8可有效催化雌二醇、睾 酮、双氢睾酮的氧化,并可一定程度上催化雌酮还原 为雌二醇 J。研究发现17B.HSD8定位于HeLa细 胞的线粒体,与人类羰基还原酶4型(human carbon— yl reductase type 4,HsCBR4)组成异源四聚体Hs— HSD12参与了脂质代谢调节。在秀丽杆线虫中 1713.HSD12的同源蛋白为LET-767,发现该酶对于 支链脂肪酸和长链脂肪酸的合成是必需的。体外实 验显示,在人肝癌细胞系HepG2上17 31一HSD12的转 录活性可被SREBP一1调节 。 3.1713一HSD11,13:1713一HSD11也称Panlb/视 KAR,参与线粒体脂肪酸合成的途径第二步,即催化 乙酰乙酰-ACP(acyl carrier protein:酰基载体蛋白) 还原为D-13一羟丁酰一ACP,提示1713.HSD8可能参与 了脂肪酸的代谢调节。而1713.HSD8的转录的 研究显示固醇代谢相关的转录因子C/EBP[3可通过 黄醇短链脱氢酶脱氢酶/还原酶(SDR家族)成员8 (dehydrogenase/reductase(SDR family)member 8, DHRS8),由Li等人于1998年克隆出来。1713一 HSD1 1在肝脏高表达,但也广泛表达于胰腺、肾脏 生理科学进展2014年第45卷第1期 和小肠等组织。2004年Fujimoto等纯化了人的肝 癌细胞系HuH7的脂滴蛋白,并进行了质谱分析,发 现17[3-HSD11是人肝癌细胞系中含量居第三位的 脂滴蛋白。同年日本科学家Motojima在给予小鼠 核受体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oL,PPARc ̄)的激动剂后 发现17p—HSD11在小肠和肝脏被显著上调。2007 年该实验室发现17B.HSD11在生理状态下主要存 在于内质网,在给予激动剂Wy一14643后会有一个 内质网向脂滴的转位 J。2008年该实验室的进一 步研究显示该蛋白N端的28个氨基酸残基对于 173-HSD11在脂滴的定位是必需的。在转录调节 方面,1715一HSD11可在HepG2上被C/EBPcL和C/ EBP[5上调。在前列腺癌细胞上的研究显示Spl和 C/EBPo ̄均可上调17B.HSD1 1的转录活性,并且其 启动子区域一107/+1 8位对于启动子活性是必 需的。 2007年,上海复旦遗传所的刘等人从人肝脏的 cDNA文库克隆出1713一HSD13,并将其命名为短链 脱氢酶/还原酶9型(short—chain dehydrogenases/re— ductase,SCDR9) 。17B.HSD13与17B.HSD11具 有高度的同源性,其蛋白序列相似性达73.7%(63. 3%序列一致)。这两个酶均在肝脏高表达,在17B— HSD家族的14个成员中,只有这两个基因的染色 体均位于4q22.1。该区域富含一类编码视黄醇脱 氢酶的基因,因此17B.HSD11和13的染色体定位 提示这两个酶可能参与视黄醇代谢。然而对于 175-HSD11的酶学研究显示17B—HSD11可以催化 17B.二醇和雌二醇,但并没有视黄醇类物质的酶活 性。目前关于1713一HSD13的底物是视黄醇或类固 醇尚未有报道。与17B—HSD11不同的是1713一 HSD13并不能被PPARoL激动剂上调。近期有报道 在高雄激素水平的家猪中17B.HSD13显著下调,而 本实验室的近期研究发现1715.HSD13在非酒精性 脂肪肝病人肝脏中显著上调,对小鼠的表达谱研究 发现17 B—HSD13高表达于小鼠肝脏,且雌性显著高 于雄性。以上结果提示17B.HSD13可能参与脂肪 酸的合成以及性激素的代谢。 4.17B.HSDs的其它成员:178一HSD4主要存在 于肝脏过氧化物酶体中,能将雌二醇氧化为雌酮,参 与雌激素的灭活。2000年Baes构建了1715一HSD4 基因敲除的小鼠,证实了175-HSD4还参与超长链 脂肪酸的B一氧化过程,以及胆汁酸的合成 。1715一 HSD5属于AKR家族,又称为AKR1C3,它同1715. HSD3一样可将雄烯二酮还原为睾酮,但分布较 1715.HSD3更为广泛,主要分布于前列腺。体外实 验表明该酶还能还原包括类固醇和前列腺素在内的 多种底物 ,但它的确切功能尚不清楚。1715一 HSD14刚发现时候被命名为retSDR3,关于它的功 能也未知。在人组织上的定位研究显示17 51 HSD14 主要分布于腺上皮组织,体外实验显示1715.HSD14 可以氧化雌二醇和睾酮生成雌酮和雄烯二酮,提示 1715一HSD14可能参与甾体类激素的代谢过程 。 17B—HSD6和17[3-HSD9只在啮齿类等物种上发现, 在人类并没有相应亚型。 三、17 B-HSDs为靶点的药物研究进展 (一)1715.HSDs相关的动物模型 1713一HSDs 家族成员间的功能相互之间有重叠,因此对研究单 个酶来说,基因敲除动物和转基因动物是很好的研 究手段。 17B.HSD1转基因雌性小鼠出现明显的雄性化 表型,若在产前给予氟他胺(抗雄激素药物)治疗则 可以逆转这一表型,提示在小鼠上过表达17 B—HSD1 时会增强雄激素的作用¨ 。1713-HSD2过去被认为 参与雄激素与雌激素的灭活过程。2007年Zhong 等人构建了人176一HSD2的转基因小鼠,发现该小 鼠出现生长阻滞的表型和精子生成障碍。有趣的是 这一现象并不与性激素生成障碍相关,当给予视黄 酸受体激动剂的时候该表型可以被逆转,提示1715一 HSD2参与了视黄酸信号通路调节。当在小鼠身上 敲除1713一HSD2后70%的胚胎死亡,胎盘小于正常, 并出现结构异常¨引。 17B—HSD7基因敲除的小鼠胚胎致死,对于不 同天数胚胎的检测发现胚胎期第9到9.5天即停止 发育,对第10.5天基因敲除胚胎的固醇分析显示胆 固醇含量显著减少,提示17I3-HSD7是参与胆固醇 合成必须的酶。 1715.HSD10在神经组织的过表达可以保护脑 组织,减少脑梗死和脑缺血造成的损伤。当在小鼠 脑中同时过表达AB及1713一HSD10时,可以诱导老 年痴呆症的表型。 175-HSD12基因敲除小鼠的胚胎则出现严重 的神经发育缺陷,对于杂合子胚胎干细胞的检测显 示花生四烯酸的含量减少¨ 。由于大脑富含结构 性的磷脂包括花生四烯酸,这一表型说明了1713- HSD12可能通过影响花生四烯酸的合成而参与长 链脂肪酸的合成过程。 (二)17B—HSDs为靶点的药物研究进展和临床 意义 1.17[3-HSD1,2,3:17B.HSD1可以将雌酮还原 为雌二醇,有报道称乳腺癌患者1713一HSD1表达升 高,因此1713.HSD1的抑制剂有望用于治疗乳腺癌 和子宫内膜异位等雌激素依赖的疾病。由于1713一 HSD1是第一个被发现的家族成员,目前已有大量 关于17[3-HSm的药物研究,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在小鼠身上很有效的药物并不能有效的抑制人 1713.HSD1的活性,因此目前尚未有进入临床试验 的药物。Henn等最近对一个磺胺类药物进行了优 化后获得了对人和绒猴1713-HSDI特异性的抑制 剂,这为下一步在绒猴中的在体试验及临床实验提 供了可能性¨ 。 17B.HSD2的抑制剂主要用来维持体内雌二醇 的水平,该酶的选择性抑制剂可能用于妇女绝经后 骨质疏松的治疗。 在男性的假两性畸形中17[3-HSD3基因发生突 变失活,导致胎儿睾丸发育过程中雄烯二酮不能转 化成睾酮,长出女性的外生殖器。在前列腺癌中 17B.HSD3表达显著上调,催化雄烯二酮还原成活 性形式的睾酮,刺激肿瘤生长。2002年Koh等对34 例临床的前列腺癌标本进行了1713一HSD1-5的mR. NA水平的筛查,发现在前列腺癌的标本中17B— HSD3 mRNA表达水平上调30倍,17B—HSD2的水 平显著下调,而其它三个亚型没有变化 ,提示 17 p—HSD2和17 p.HSD3可能催化反向的化学反应。 2009年Day等人将雄激素受体阳性激素依赖的前 列腺癌细胞系LNCaPwt移植到去势的雄性小鼠中, 并给予不同的17B—HSD3抑制剂,筛选到一个1713一 HSD3的抑制剂,其对于肿瘤生长的抑制率高达 81%。因此,1713.HSD3的抑制剂可能用于雄激素 相关的前列腺癌以及良性的前列腺增生的治疗。 2.17[3-HSD5,10,12,14:17B—HSD5主要表达 于前列腺,且能催化睾酮的合成。此外1713 HSD5 还参与前列腺素的代谢,减少抗增殖前列腺素的产 生。因而无论是对于激素依赖还是激素抵抗的前列 腺癌,17[3-HSD5都是一个潜在的治疗靶标。近来 的研究发现1713.HSD5与去势抵抗前列腺癌的进展 关系密切。在去势抵抗前列腺癌中,17B.HSD5的 表达量增加,促进癌组织自身合成更多的雄激素。 因而针对它的抑制剂的研究对去势抵抗前列腺癌的 治疗更显重要 。 17B—HSD10干扰被尝试用于小鼠模型上对阿 尔茨海默症(AD)进行的干预治疗。研究显示,A[3 生理科学进展2014年短45鲞第1期 与17B.HSD10在线粒体中相互作用,可引起神经元 的应激反应,同时影响了1713一HSD10的辅因子结合 位点。用一种17B—HSD10的多肽来抑制它们之间 的结合,可以同时抑制a[3诱导的凋亡与自由基的 产生。因此针对干扰1713.HSD10与113相互作用药 物的研发可能为阿尔茨海默症提供新的治疗手段。 1713.HSD12除了参与长链脂肪酸的合成外,还 参与雌二醇的生成。但2009年Nagasaki等人检测 了来自临床的16例绝经后乳腺癌组织中1713一 HSD12的表达水平和雌二醇浓度,并没有发现明显 的相关性。随后又检测了110例浸润性导管癌,发 现17[3-HSD12的表达水平与不良预后有很强的相 关性。进一步的研究显示1713一HSD12可能参与花 生四烯酸的代谢过程。因此对于17[3-HSD12抑制 剂的研发可能用于乳腺癌的治疗。 目前尚未有1713.HSD14相关药物的研究,临床 资料显示在雌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中,17B- HSD14高表达的病人在给予他莫昔芬治疗后预后 要显著好于17[3-HSD14表达低的病人,因此对于 17B—HSD14的研究可能作为临床判断乳腺癌病人 预后的诊断指标。 四、结语和展望 17B—HSD家族许多酶最初根据发现的先后及 功能进行命名,后来再根据结构上的同源性归类到 该家族。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这种命名方法存 在许多弊端,最突出的是可能让人误以为该家族的 所有酶都参与了类固醇的合成与代谢。根据现有的 研究结果,17[3-HSD家族的底物可能非常广泛,除 了公认的性激素外,还有非甾体类化合物,如脂肪 酸、胆汁酸和一些支链氨基酸等,并且可能在脂肪酸 代谢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该类酶将可 能在其功能全部被阐明后需要重新命名。 目前,针对1713一HSD家族成员已经开发出一些 特异性的抑制剂,并在某些特定的动物疾病模型中 初步验证了其疗效,但尚没有任何进入临床试验的 药物,主要瓶颈是对啮齿类动物有明显抑制效果的 药物对人却没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如果该瓶颈能够 获得突破,不仅能够帮我们更好的理解甾体类和脂 肪酸类激素、活性分子的机制,也将对一些与类 固醇代谢和脂肪酸代谢紊乱相关疾病的治疗有重要 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Puranen YJ,Kurkela RM,Lakkakorpi JT,et a1.Character— 生理科学进展2014年第45卷第1期 ・31 ization of molecular and catalytic properties of intact and 9 Penning TM,Burczynski ME,Jez JM,et a1.Human truncated human 17beta—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 type 2 enzymes:lntracellular localization of the wild.type enzyme in the endoplasmic retieulum.Endocrinology,1999,140: 3334~3341. 3alpha—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 isoforms(akrl cl— akrl c4)of the aldo—keto reductase superfamily:Functional plasticity and tissue distribution reveals roles in the inacti— vation and formation of male and female sex hormones.Bio— chem J.2000.351:67—77. 10 Sivik T,Vikingsson S,Green H,et a1.Expression patterns 2 Audet—Walsh E,Bellemare J,Lacombe L,et a1.The impact of germline genetic variations in hydroxysteroid(17一beta) dehydrogenases on prostate cancer outcomes after prostatec— of 17beta-・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 14 in human tis・- sues.Horm Metab Res,2012,44:949~956. tomy.Eur Uro1.2012.62:88—96. 3 Fomitcheva J,Baker ME,Anderson E,et a1.Characteriza— tion of ke 6,a new 17beta—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 11 Saloniemi T,Welsh M,Lamminen T,et a1.Human hsdl7bl expression masculinizes transgenic female mice. Mol Cell Endocrino1.2009.301:I63~168. and its expression in gonadal tissues.J Biol Chem,1998, 273:22664~22671. 12 Rantakari P,Strauss L,Kiviranta R,et a1.Placenta de— fects and embryonic lethality resulting from disruption of 4 Jazbutyte V,Kehl F,Neyses L,et a1.Estrogen receptor al— pha interacts with 17beta—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 type 10 in mitochondria.Biochem Biopbys Res Commun.20o9. 384:450~454. mouse hydroxysteroid(17一beta)dehydrogenase 2 gene. Mol Endoerino1.2008.22:665—675. 13 Rantakari P,Lagerbohm H,Kaimainen M,et a1.Hydrox— 5 Nagasaki S,Miki Y,Akahira J,et a1.Transcriptional regu— lation of 17beta—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 type 12 by srebp.1.Mol Cell Endocrino1.2009.307:163~168. ysteroid(1713)dehydrogenase 12 is essential ofr mouse or— ganogenesis and embryonic surviva1.Endocrinology,2010, 151:1893—1901. 14 Henn C,Einspanier A,Marchais—Oberwinkler S,et a1. Lead optimization of 17beta—hsdl inhibitors of the 6 Yokoi Y,Horiguchi Y,Araki M,et a1.Regulated expres— sion by pparalpha and unique localization of 17beta--hydrox・- ysteroid dehydrogenase type 1 1 protein in mouse intestine (hydroxypheny1)naphthol sulfonamide type for the treat— ment of endometriosis.J Med Chem,2012,55:3307— 33l8. and liver.FEBS J,2007,274:4837—4847. 7 Liu S,Huang C,Li D,et a1.Molecular cloning and expres— sion analysis of a new gene for short—chain dehydrogenase/ reductase 9.Acta Biochim Pol,2007,54:213—218. 8 Baes M.Mouse models for peroxisome biogenesis disorders. Cell Biochem Biophys,2000,32:229—237. 15 Koh E,Noda T,Kanaya J,et a1.Differential expression of 17beta—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 isozyme genes in prostate cancer and noncancer tissues.53:154 159. Prostate,2002, 磷酸果糖激酶缺陷损伤类风湿性关节炎T细胞ATP的 产生、自噬与氧化还原平衡 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疾病中,CD4 T细胞是慢性炎症反应中至关重要的驱动者。最近研究表明,T细胞在接触抗原诱导后 会迅速进行克隆增殖,通过上调有氧糖酵解和自噬来满足其能量代谢的需求。在糖酵解中,通过磷酸果糖激酶1(PFK1)将磷 酸果糖磷酸化为二磷酸果糖是~个不可逆的关键步骤。PFK1受到下游产物中的2,6一二磷酸果糖(F2,6BP)。F2,6BP能 增加糖酵解,并且不受ATP的抑制作用,从而能有效地将糖酵解与细胞生物能解偶联。F2,6BP本身是受到一种双功能酶,磷 酸果糖激酶2/果糖二磷酸酶(PFKFB)的调节。许多人类肿瘤都高表达PFKFB3这种亚型,PFKFB3的激酶活性大于其磷酸酶 活性,因此倾向于合成更多的F2,6BP,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都能有效地增加糖酵解率。基于此,本文的研究人员探索了类风 湿性关节炎疾病模型中T细胞的代谢活性及其对细胞功能与命运的影响。 研究人员从类风湿性关节炎(RA)病人血中分离得到天然CD4 T细胞,发现与年龄相对应的对照组分离的细胞相比, RA组T细胞代谢葡萄糖的能力减弱,胞内产生的ATP也减少,细胞更倾向于凋亡。进一步研究发现,产生缺陷的原因在于 PFKFB3的诱导不足。在RA组T细胞中过表达PFKFB3能恢复细胞的糖酵解效应,避免细胞的过度凋亡。由于RA组T细胞 呈现低糖酵解活性,其葡萄糖代谢途径会转向戊糖磷酸途径,进而产生更多的NADPH,消化胞内的活性氧,影响氧化还原平 衡。PFKFB3缺陷也能RA组T细胞利用自噬来产生能量与生物合成前体分子的能力。利用PFKFB3敲低与过表达证实 了PFKFB3在自噬调节中同样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的研究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治疗提供了一条新的方向:通过恢复T细胞的能量产生,生物合成及氧化还原状态, 可以将慢性炎症的T细胞恢复到正常的稳态,从而通过减轻炎症来缓解疾病。 (J Exp Med,2013,210:2119 2134)(邓嘉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