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的视角审视文化——论美国文化产业理论
第21卷第6期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0I.21 No.6 2006年1 1月 JOURNAL OF BEH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Nov.20o6 从经济的视角审视文化 ——论美国文化产业理论 孙景民 (中国地质大学 人文经管学院,北京 100083) 摘要:探究美国文化产业发达的原因,我们有必要对理论进行比较全面的了解。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对美 国文化产业理论有启迪作用,但其许多观点仍是原有观点的延续,与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现实有较大距离。费斯克提出了大 众文化的生产与接受是一个双向过程。甘斯提出“品位文化”的概念。詹姆逊的大众文化理论则揭示了文化与资本运作之间 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文化产业:大众文化:商品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1 16(2006)06—91—05 文化产业是近年理论界比较热门的话题。但 表人物阿多诺(Theodor W.Adorno)由于调整自己 是就文化产业这个词来说,学者们的理解各不相 与现实的距离.逐渐成熟起来,而且在学术领域 同。中外学术界的解释更是迥异。在我们看来文化 内,他把握住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从总体上,他把 产业是传统文化及其文化产品的商业化和市场化 对大众文化的批评与精神分析结合起来,对大众 过程.但是美国学术界基本上把文化产业界定为 文化有意识和无意识地对纳税人的开放进行了分 大众文化或消费文化。那些高雅文化仅仅被看做 析。[2]他不赞成把文化看做反映经济基础结构的超 文化产业的很小一部分。事实上,在美国经济中, 结构,也不赞成为艺术而艺术。他把艺术与社会结 分量最重最为活跃的也就是大众文化。因此,本文 构之间的关系描述为“折中的和辨证的”,认为艺 在论述美国文化产业理论时,重点论述美国大众 术具有对资本主义“肯定文化”的“否定功能”。【2]他 文化理论。 为艺术下的定义为:艺术是对占统治地位的组织、 一、美国文化产业理论的传承:“批判理论” 宗教和其他事物的压力的高雅的反抗,而不仅仅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势力对“法兰克 反映它们的客观观点。[2]关于现代文化,阿多诺认 福”学派的许多成员横加迫害。部分原因是由于他 为.文化是更多地由交换价值而不是由使用价值 们的政治观点激进,部分原因是许多成员是犹太 决定的。例如,在前工业社会,音乐具有一定程度 人。他们被迫从德国移居到美国,定居在纽约。这 的自发性.并且能够表达主体的真实。作曲者与表 些学派的代表人物原来曾试图将马克思I主义与精 演者是紧密相连的和一体的,不存在相互隔离状 神分析结合起来.通过哲学的和经验的研究审视 态.“生产、复制和即兴创作处于一个连续的系列 资本主义。但到了美国以后,他们的观点受到来自 当中。”[2J而到了现代社会,大众文化是强加给人们 现实的严峻拷问。他们察觉到这一点,因此,他们 的.表演者受到严格的文本约束,作曲者和表演者 不得不在坚持自己原有观点的同时,修正自己的 相互分离.“音乐已成为日常生活的非人格化‘装 部分观点。这就形成了所谓的“批判理论”。 饰’。” 在他看来,流行音乐的主要特征是伴随着 在美国的数年里,“法兰克富”学派的主要代 资本主义的标准化,“反映并强化了发达资本主义 收稿日期:2006-06—10 作者简介:孙景民(1966一),男,河南扶沟人,中国地质大学人文经管学院博士。 ・9l・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北京T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 社会中的消费者日益败坏的品味。……文化T业 中的工业标准化不仅满足了厌倦、被动的T人的 消费需求,同时更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被动行为。 心生厌倦的消费者需要不断地刺激.因而.音乐制 造业便创造出虚伪的个性化‘旋律’.以及不问断 的新奇幻想。如同他们的麻木不仁一样.工人没有 圣,具有“宗教崇拜性质”。f 相比之下.复制品把所 描写的事物从传统的景况中剥离开来,并且制造 出幻想、歪曲和操作,艺术作品的权威性就此消 失。本雅明对电影的真实性也持有同样的观点。他 认为,人们以集体的形式观看电影.个体的反映必 然会受群体反映的影响。“个体的反映已被聚合的 愿意也没有能力同他们所消费的文化产品作智力 上的斗争。”[33 阿多诺是以欧洲艺术的标准来评判美国文化 产业的.他对美国的流行文化还适应不了.更确切 地说,他对美国经济和文化现实有着错误的理解。 他把美国大众文化与英国高雅音乐混在一起.甚 至把摇滚乐排除在审美活动之外.以高雅文化标 准区分不同趣味文化。他有一个观点,就是成功的 作品要具有社会真实性,而作为文化工业控制的 流行音乐无法获得社会真实性.所以不会成功。美 国有学者反驳这种观点.既然美国流行音乐最具 美国特征的东西来自非洲和欧洲民间口头文学, 为什么要遵循经典欧洲传统?这一下指出了阿多 诺理论缺陷之所在.同时解释了“法兰克富”学派 在美国文化发展现实面前的尴尬.以及对美国文 化产业影响甚微的原因。 复制问题也是“法兰克福”学派关注的要点。 在这方面比较出色的学者是瓦尔特・本雅明,代表 论文是《机器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本雅明认为, 当某物可以通过艺术品的复制来获得时,某物也 就迷失了。唯一与永恒被换成了短暂和复制。因为 艺术作品的原作具有无法复制的“此在性和现在 性”(hereness and nowness)特点。[23复制在本雅明看 来有几大缺陷,其一是复制迫使艺术品走向迎合 观众之路.其二是艺术作品的唯一性“气韵”在复 制过程中丢失。举个例子,广播可以复制音乐的现 在性而无法复制此在性:在家听音乐会的现场转 播,可以和现场的听众同时听到音乐,但却无法与 他们分享同时在场的感觉。[23 在谈到原作的价值时,本雅明认为,原作的价 值与复制品的价值是根本不同的。复制品的价值 只具有展览价值.它的价值是通过出卖的价钱来 实现的。观赏者在观赏复制品时就已经在内心打 上深深的“不重要”的感觉。而原作的价值在于它 的真实性。真实性来自历史,来自其在一段时间内 与某一地点不断变动的关系。这种真实性非常神 ・92・ 观众的反映预先决定了.个体的反映也会产生这 种群体反映。”[23电影所表现的群体文化同样意味 着真实性、真实主体和自主性的伤逝。在这种大众 文化中.文化产品与观众或欣赏者都不可避免地 受到贬值。 二、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 具有“教父”之称的约翰・费斯克(John Fiske) 从英国来到美国,开始了他富有成就的文化研究。 他研究的逻辑线索是:消费者的主动选择——大 众文化——日常生活——经济后果。他的代表作 是《理解大众文化》和《阅读大众文化》,这两本书 被奉为美国文化产业的奠基之作和“圣经”。 费斯克的研究是从颠覆开始的。也就是颠覆 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前提.从而确认自己的立论。 法兰克福学派有两个基本假设:一是大众文化作 为文化产品是一体化和平面化,所以没有美学价 值。二是人民大众在接受文化产品时是完全被动 的.没有任何主动和创造性。费斯克就是选择第二 个假设开始反驳。 费斯克首先界定文化。他认为文化不同于文 化产品。产品是静止的,而文化只存在于过程。同 样.大众文化也不同于文化工业提供的产品。“大 众文化只存在于其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中,只存 在于日常生活的实践中,而不是存在于静止、自足 的文本中。”[43文化产品来源于文化工业生产,大众 文化来自人民大众。文化工业只能提供资源和“剧 目”.而大众文化则是“受支配者从由支配系统提 供的资源与商品中创造自己的文化”,[43这就是大 众文化的核心所在。 那么.人民大众在创造大众文化时是积极创 造呢还是被动接受呢?费斯克认为人民大众是积 极创造的.大众不是机器而是主体,具有资本主义 工业无法控制的主动JI生。在这一点上,费斯克超越 了法兰克福精英们的悲观主义和精英主义文化 观。他认为,工业社会的文化产品虽然不可避免地 体现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但无法控制大众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1卷第6期 孙景民:从经济的视角审视文化——论美国文化产业理论 对于文本的理解的多样化。“人民在阅读实践中恰 好要灵活使用这种资源来努力(通过斗争)建构自 己的文化,一种同质的一劳永逸地生产的文化不 可能现成地出售给大众,文化不是那样运作的。人 民也不像所谓的群体那样作为和生活:单维的、只 有错误意识的人、异化的群体。”_4]他认为不能以任 何理由贬低受支配者的创造能力。实际上,人们在 使用文化产品时是比较灵活的.他们决不会把文 本当成《圣经》对待,有时对待文化产品是粗暴的, “无礼的”.只是在浩大的文化资源中“偷猎”部分 东西供自己欣赏和使用。一个剧本很难做到让所 有人都投入相同的精力,每一个读者只关注自己 感兴趣的和有意义的东西。实际上,T业产品与大 众之间是控制和反控制的斗争,大众如果希望在 斗争中取胜,常常使用某种“艺术”,原则是既不激 烈对抗也不全面认同,有斗争有妥协.进中有退, 退中有进,亦进亦退,游刃有余,这种艺术被费斯 克称为“周旋的艺术”。而控制与反控制的矛盾和 斗争则是大众文化的本质。 大众在使用文化产品的时候有一个显著的特 点.那就是大众在创造自己文化的时候将行为与 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费斯克于是提出了“大众 文化就是日常生活”的论断。大众之所以把文化与 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主要是在当权者的文化斗争 中有一定的根基。否则.大众就会在文化消费中被 置于弱者的位置。所以.日常生活就像文化消费一 样.同样存在控制与被控制的问题,日常生活与大 众文化的阅读实践一样,需要讨价还价,这也是一 种“夹缝中求生存的艺术”。与精英主义美学观不 同.大众文化不把文化“质量”当作选择中的决定 因素.而是更关注文本的功能以及文本在日常生 活中的使用。“一个文本要想成为大众的,就必须 有与处于不同语境中的各个读者的相关点,因而 它自身必须是多义性的,而对于它的每次阅读都 是受条件限制的,因为它必须受其阅读的社会条 件的支配。相关性要求多义性语相对性,它否定封 闭、绝对以及普遍”。 4_在这里,费斯克指出了资产 阶级文化观和工人阶级的文化观的根本区别:高 度参与与距离。资产阶级强调距离产生美感,而工 人阶级的趣味主要是参与,“大众文娱活动与资产 阶级文娱活动的根本区别之一在于观众的参与, 在大众文娱中观众直接而持续地参与(吹El哨、叫 喊、进入舞台);而在资本主义的文娱中.观众的参 与是有距离的、仪式化的、间隙性的 ” 在T业化社会里.文化的存在绝不会离开经 济的伴随。费斯克由此提出了“金融经济”和“文化 经济”的概念,大众文化实际上就是在金融经济和 文化经济两个领域流转。在金融经济中流通的金 钱,关注的是交换价值;在文化经济中,流通的是 意义和快感.关注的是使用价值。在金融经济中. 文化产品的消费者处于被动地位;在文化经济中, 文化消费者利用自身独特的解码对文化产品和文 化资源进行重新生产.制造出意义和快感.衍生 大众文化。 三、甘斯的群体理论 赫伯特・甘斯(Herbert J.Gans),美国哥伦比亚 大学教授.主要研究社会学。他在文化产业理论领 域的研究和见解主要体现在他的著名论文《大众 文化和高级文化》里。 甘斯的主要见解是围绕“品味文化”概念展开 的。主要论点是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品味 的不同。他以阶级为基础,以地位、种族、性别、宗 教和其他社会差异为标准.把文化分为五种趣味: (1)高雅文化;(2)中上层文化;(3)中下层文化; (4)下层文化;(5)准民俗下层文化。为了分析的方 便.甘斯最终确认为三种阶级文化:高雅文化、中 上层文化、中下层文化。 2_在“高雅文化”中,文化创 造者统治着美学标准。文化生产者不一定都是社 会精英阶层,但是.他们对艺术、音乐、戏剧、文学 的评价标准则反映精英阶层的意志和审美倾向。 文化的实用性在高雅艺术中被置于次要位置,而 美学价值被视为压倒一切的东西。可以说,高雅文 化是“为艺术而艺术”的温床。正是由于这些特点, 高雅文化“并不是平等的对任何人开放,它为社会 精英群体(富有的和高学历的人)提供了一种独占 高雅文化并把他人从其社会生活中排斥出去的途 径”。 2_关于“中上层文化”,甘斯认为它来源于一个 地位更不安全的趣味公众,这些人的特点是,生活 充满奋斗和野心.角色复杂,既希望通过参与高雅 文化来寻找附加地位,又不得不参与激烈的社会 竞争。他们的需求文化是实用主义的,他们更感兴 趣的是内容而不是形式。像《时代周刊》和《新闻周 刊》这类既高尚又流行的快速新闻文摘就成为这 类群体的最有效的文化消费品。至于“中下层文 ・9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 化”,甘斯认为最具特色。这类文化的消费者被称 着“中产阶级”。这个阶层人数最多,景况一般.对 前途不抱太大的奢望,事业心谈不上很强。他们在 入普通人的生活,成为和日常生活用品一样的消 费品。形象,本来是十分独特的东西,但文化大众 化以后,形象也可以大规模复制和生产。文化工业 更是打破了文化与商品的界限,商品中有文化,文 化中有商品。在后现代社会,文化、社会、生活、商 品的相互联系和融合,构成了现代社会的独特景 观。 文化消费上体现两种理念:“体面”和“地位消费”。 他们不是太差,但又缺乏向上爬的勃勃野心。他们 既憎恶高雅文化的特权,又不自觉会模仿高雅文 化。他们的心理底线是强调努力工作.为家庭提供 优良生活,坚持牢固的中产阶级道德价值。这就是 詹姆逊十分重视视觉文化。他认为,视觉艺术 中产阶级的“体面”理念。在“地位消费”方面,中产 阶级强调消费必须与自己的地位相符。闲暇被中 产阶级视为意外的恩惠,诸如运动、消遣、锻炼、娱 乐等都是与自身地位相等的消费方式。 那么,形成品味文化的原因是什么?按照甘斯 的解释.大众文化主要取决于消费者.其目的是消 费者在消费的过程中获得意义和快感:精英文化主要 取决于生产者,目的是使作者的审美观和灵感在创作 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展示。而且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 不但不是对立的,还是可以并行存在和发展的。因 为二者拥有各自不同的接受群体。相异群体的形 成与他们生活和成长的环境密切相关.在此基础 上,不同的群体便有了不同的接受倾向。 四、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的大众文化理论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 Jameson)是当今 美国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批评家。他的成就主要 表现在三大领域:叙事分析、意识形态分析和文化 批判。与之相对应,形成了他著名的三种批判方 式:政治无意识、后现代主义、认知的测绘。他对文 化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三大方面:文化大众化问题、 形象转向问题、文化与经济问题。[ ] 关于文化大众化问题,詹姆逊认为现代社会 已进入消费文化阶段。詹姆逊把文化发展分为几 个阶段。在19世纪,社会上只存在高雅文化。这时 的文化内涵只是高雅音乐、绘画和歌剧。文化与现 实相距甚遥。随着历史的发展,文化与社会的距离 开始拉近。到了后现代主义阶段,文化已经完全大 众化了。最显著的表现是,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 界限异常模糊,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形式和内容 出现叠加。文化再也不是阳春白雪,而是从神秘的 宫廷和庄园走出来,走向田野,走向那些人数众 多、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们。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或审美的日常生活化成为文化的主流。在后现代 主义社会.文化已经从“文化圈层”中剥离出来,进 -94・ 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因素。从消极方面看,它 表明传统话语方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贬值和失 效:从积极方面看,这恰恰暴露了当今西方社会中 经济、权利、政治的强大力量。和传统艺术不同,影 视艺术具有广泛性和包容性,也最能表现最高形 式的意识形态问题。在感官化日益明显的时代,话 语权已从以语言为中心转为以视觉为中心。 在形象变化问题上,詹姆逊也有自己的见解。 所谓形象.“是以复制与现实的关系为中心.以这 种距离为中心”。E6]詹姆逊认为,文化现在正经历一 场史无前例的变化:以语言为中心的文化转向以 视觉为中心的文化。由于全球商业化时代的到来, 仿像(形象、照片、摄影的复制、机械性的复制、商 品的复制)是后现代的主要特征。音乐电视和电影 在文化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就是无可争议 的例证。 关于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詹姆逊的分析可以 说是标新立异的。他提出“形象就是商品”的概念。 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文化在现代传媒的决定 性影响下已经完全商品化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彻 底推翻了高雅文化与商品之间的篱笆,商品进入 社会的一切领域.并按照商品的规律生产出符合 消费口味的文化产品。 他指出.文化也与其他商品紧紧纽结在一起。 例如,在商品生产和销售方面,经济问题实际上变 成文化问题。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值与功能时,必 然会考虑具有文化色彩的形象问题。但文化也必 须与工业相联系。发展文化,就要考虑电影工业、 录像带以及录音带等。甚至商品的供求关系也会 影响文化以及形式上的变化:文学、艺术、建筑、影 视。哪一项文化项目离开工业就会难以立足。 为什么詹姆逊一直很关注文化与经济的关 系?真正的目的是,通过对文化的商品化和商品的 文化化的论述,詹姆逊是想揭示在晚期资本主义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1卷第6期 孙景民:从经济的视角审视文化——论美国文化产业理论 时期的文化与资本运作之间的联系 论的论述,我们可以从一个方面了解美国文化产 美国文化理论虽然与欧洲相比时间上相对落 业发达的原因。 后,但是它完成了对前人的超越。在文化定位方 面,有许多论点,例如“大众文化就是日常生活”, 参考文献: 揭示了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约翰・费斯 『1]Ado1"110 in America:German Exiles and American 克甚至说文化产业是“第五产业”。在大众文化与 Rxperience.http//www.ghi-org/bulletin S04/34.228.oaf. 精英文化的关系上,美国理论界不是排斥其中一 [2](美)约翰・R・霍尔,玛丽・乔・尼兹.文化:社会学的 种,而是解释了二者同时存在的合理性。约翰・费 视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50、151、154、182、183 页. 斯克认为,大众文化是文化产品的材料化,而精英 [3]伯尔纳・吉安德隆.阿多诺遭遇凯迪拉克[A].大众 文化是文化产品的经典化。这种理论对产业的指 文化研究[z].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216页. 导是有力的,从而促进了美国文化的多样化格局 [4]J.Fiske:Understanding the Popular Culture,1 989,Lon— 的形成。约翰・费斯克的“两种经济”观点的提出, don,Sydney,Willington.P.176,p.36,p.138,p.15 151. 完成了美国现代文化产业理论的嬗变:由“文 [5]http://www.booker.com.cn/gb/paperl8/1/class 001800 化——经济”到“经济——文化”的发展。从上述理 007/hwz649.htm. A Scan at Culture from Economic Perspective A Discussion on American Culture Industry Theories Sun Jingmin (Institute ofHuman Culture,Economics and Management,China Geology University,Beijing 100083) Abstract:To research the reasons for the growth in American culture industry,it is necessary to have a comprehensive an— derstanding of its theory.The critical theory from Frankful school has played an enlightening role for American culture industry theory,but many of its viewpoints are just the extension of previous ones,which are far from the reality of the growth in American culture industry.Fisk proposes that it is a tWO--way exchanging process for the producer and the receiver of mass culture.Gans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quality culture”.In the mass culture theory.Jameson subtly delineates the inner laws between culture nad capital operation. Key Words:culture indfistry;mass culture;commodity (本文责编宋冬英) (上接第90页) A Preliimnary Discussion on the Features of Development in Cultural Content Industry -Enlightenment in Economics from Hallyu Zhao Jinlan‘.Cai Rongsheng &Cai Yiyong (I.Business School,Renmin University foChina,Beging 100872; 2.Division foInternatoinal Studies,Korea Unwersity,Korea) Abstract:In I-ecent vears.Korea's CCI has developed successfully,which not only brings forth the unprecedented cost advantages and ever—lasting profits for the Korean domestic enterprises,・but also exerts tremendous socila effects of Korean cuIture on Asian regions.As a new industry,the CCI in China Can obtain the enlightenment from Hallyu in the development・The business administI.ators should,in light of the features in China's CCI and the peculiarities of cultural products,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chains and industry clusters in CCI through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CI and other related industries in the aspects of SCale,profit,resources and env。mnment・ Key Words:Hallyu;cultural content industyr;vitrual product;natural monopoly (本文责编宋冬英) ・95・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