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廊道模式的运河旅游开发研究——以江苏扬州为例
来源:华佗小知识
2011年第6期(总第97期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遗产廊道模式的运河旅游开发研究 以江苏扬J,I1为例 姜 馨 (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江苏扬州225127) 摘要:建立运河遗产廊道是运河旅游成功的关键,也是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积极的尝试。发展扬州旅游,应把扬州运 河打造成一条集生态、休闲、文化多功能于一体的廊道,遵循“以人为本”的开发理念,以塑造独特的旅游形象为 重点,注重舞台化与生活化并进的开发模式。 关键词:遗产廊道;运河旅游;扬州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432(2011)06—0053—05 1 遗产廊道概念及研究进展 所谓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是一种线性 的文化景观,可以是具有文化意义的运河、道路以 及铁路线等,也可以指通过适当的景观整理措施, 联系单个的遗产点而形成具有一定文化意义的绿 色通道。…伊利诺伊和密歇根运河国家遗产廊道 (Illinois and Michigan Canal National Heritage Cor— ridor)是首个通过美国国会立法指定的国家遗产 廊道,标志着遗产廊道这一概念的提出和确立。 遗产廊道是美国在保护本国历史文化时采用的一 种范围较大的保护措施,它是绿色通道发展和文 化遗产保护的区域化结合的产物,作为一种较新 的遗产保护形式为线性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新的思 路。…建设遗产廊道,将使原先零散的文化遗产成 为区域性的整体,通过系统的解说、游道组织、可 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见图1),这一点已经被大 图1遗产廊道结构示意图 2扬州运河旅游开发现状 2.1 扬州运河旅游资源赋存概述 从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在扬州开邗沟到隋 朝隋炀帝大规模全线打通古运河,这条南北水系 大动脉一直发挥着重大的作用。现在扬州境内的 运河与2000多年前的古邗沟路线大部分吻合,与 隋炀帝开凿的运河则完全契合。沿途从瓜洲与长 江交汇处开始,在湾头与京杭大运河会合,经过邵 伯湖、高邮湖和宝应湖。运河扬州段从瓜洲至宝 应全长125km,其中城区段长13.5km。 古运河扬州段蕴含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沿江 都邵伯湖、高邮湖、宝应湖一线的运河水上风光宜 人,历史遗迹甚多。古运河扬州城区段既有长江 与古运河交汇处的壮美景观,也分布着众多历史 人文景观。扬州运河旅游资源分布情况见图2。 量的事实所证实。美国很多地方随遗产廊道而兴 起的旅游业已经成为地方经济的亮点之一。我国 国内的相关研究工作则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俞 孔坚认为,遗产廊道可以理解为服务于一种新型 休闲方式的生态基础设施,这便是以遗产和乡土 文化景观休闲活动为核心内容的休闲方式。根据 遗产廊道线型空间特点,京杭大运河最适合、也最 有条件成为我国遗产廊道建设和研究的先例。目 前,我国已经开始借鉴国外的遗产廊道保护理论, 开始启动“京杭大运河遗产廊道研究”项目,积极 酝酿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 基金项目:本文为扬州市旅游学会项目“扬州运河旅游休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 ̄-3'-:2011—007。 作者简介:姜馨(1977一),女,安徽滁州人,理学硕士,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旅游管理与规划研究。 ・53・ 2011年第6期 遗产廊道模式的运河旅游开发研究 窗口。 目前扬州运河旅游开发取得了一定成效,但 也存在一些问题。从古运河沿线旅游资源现状来 看,由于历史变迁和城市建设的原因,许多有过较 大影响的景点不复存在了,遗留下来的资源分布 零散、单位体量小,急需资源保护、规模扩大、内涵 充实等。从古运河沿线旅游资源的构成来看,自 然景观较单薄,人文资源虽然很丰厚,但缺乏有力 物质载体的表现,存在着如何将内涵深厚的历史 图2扬州运河旅游资源分布示意图 文化转换成为可感知的场景和氛围的深度挖掘问 2.2扬州运河旅游资源特征 题。目前的旅游产品仅限于观赏游览的基本层 从旅游资源的类型和数量角度来看,计有地 次,提高层次和专业层次的旅游产品较少,限制了 文景观2个(岛屿),水域风光类景观4个,遗址 扬州运河旅游的发展。因此,可以京杭大运河申 遗物景观14个,建筑与设施景观14个。人文活 遗为契机,通过建立区域运河遗产廊道的旅游开 动遗迹众多,隋炀帝、鉴真、李白、杜牧、马可・波 发模式,把扬州运河旅游的深度开发与保护文化 罗、康熙皇帝、乾隆皇帝、朱自清等中外名人都留 遗产景观密切结合起来,提升扬州运河名城的整 下了遗迹遗踪。旅游资源类型较全,赋存较丰富。 体形象。 从空间组合来看,在古运河南段(瓜洲古渡 3扬州运河旅游开发策略 一高曼寺)体现的是大江风貌、古渡风情、田园风 建议建立扬州运河遗产廊道以扬州城区段为 光;中段(高曼寺一大王庙)显现的是古运风韵、 中心,向南与长江交汇,向北延伸到邵伯湖。总体 历史遗迹、城市胜迹;北段(大水湾一茱萸湾、凤 布局应该是“线、块、带、点”的有机结合,即以古 凰岛)呈现的则是生态美景、度假胜境。古运河 运河水为串联主线,以游船为载体,串起三大主打 景区构成了一个风景式长廊。 板块(春江花月夜景区、“扬州人家”明清历史街 从吸引力来看,扬州古运河沿线拥有一批具 区、凤凰岛及环邵伯湖休闲度假带)及可延伸发 有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的高品位旅游资源。扬州 展的板块(市区蜀岗一瘦西湖风景区、高邮湖自 在国际交往和文化交流方面影响深远。扬州是鉴 然人文旅游区)。把古运河文化公园、宗教场所、 真大和尚东渡日本的首航地,宋末伊斯兰教的创 园林、古渡、城市遗址、名人故居、盐商住宅、乡土 始人穆罕穆德的十六世裔孙阿拉伯人普哈丁来扬 景观等众多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旅游单体景观 州传教,葬于古运河畔现今普哈丁墓园内。元初, 串联起来,进行整体性解说和展示,形成一条集生 世界著名旅行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曾在扬州做 态、文化、休闲为一体的绿色走廊,使扬州旅游景 官三年,为中意两国的文化交流作出积极贡献。 观环环相扣、互为接应,形成扬州旅游的大景观 从观赏价值和文化价值来看,古运河扬州段 链,构成水陆并进的大格局,如图3所示。 自然风光秀丽,生态环境优美,人文景观丰富,历 史文化遗存深厚,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 术价值。 2.3扬州运河旅游开发现状 悠悠流淌千年的古运河,不仅孕育了扬州沉 淀千年的独特历史人文气质,更见证了古城扬州 翻天覆地的变化。2006年春,扬州推出了“古运 河水上游览线”,南起大水湾广场,北到便益门广 场,把散落在运河两岸的瘦西湖、大明寺、汉陵苑、 古邗沟风光带、个园、何园等景点连成线的扬州运 河之旅。市政府每年利用古运河举办带有地域文 化特色的节庆活动,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已成功 举办了三届,成为古城扬州彰显底蕴、展示形象的 图3扬州运河旅游产品开发示意图 .54. 2011年第6期(总第97期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3.1 开发理念:以水为魂。以人为本 古往今来,人们都追求山水寄兴,因为山水中 不仅有自然美,而且人间的真善美在其中也能得 到完美体现。汉代刘向《说苑・杂言》载,孔子论 水日:“夫水者,君子比德焉……”孔子根据水的 不同形态,把它比作人的道德、仁爱、礼义、智慧 等,几乎人的所有美德都能在水中得到启迪。 运 河文化是流动的文化,具有兼容并蓄的特点。同 时,由于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为依托,运 河沿岸优美迷人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还能漫步其 中,娱乐、购物、消遣,感受当地居民的生活休闲方 式,这是运河文化最生动、最直观的体现。国外在 这方面有着很好的例子。例如美国休斯顿的运河 全部可以步行,商业街都是滨水的步行街,沿街有 画廊、店铺、咖啡屋等。 美国的圣安东尼奥的城 市中心河道成为旅游焦点,沿运河修建了酒店、商 店等服务设施,形成了圣安东尼奥商务区。其次, 可以动静结合,多形式展现运河文化。古运河在 河文化又具有自身的区域特色。扬州可以运河申 遗为契机,充分利用古运河现有的旅游资源,以两 岸的园林、盐商故居、宗教场所为载体,结合地方 文化特色,将园林文化、盐商文化、宗教文化、民俗 文化、饮食文化等内涵有机充实,设计出多种类 型、各具特色的旅游产品。 3.2 开发重点:塑造独特的旅游形象 运河旅游总体形象的确立并非凭空捏造而 来,它必须植根于当地现有的区位和资源条件,必 须植根于当地的历史文化和经济环境,同时它又 必须符合城市总体形象设计的要求。从古至今, 古运河河道虽历经迁徙,但扬州的中枢地位却从 来没有动摇过,扬州一直都是运河线上的一个重 要节点,是运河与长江的交汇点。_3 从历史角度 看,运河既是扬州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也是扬 州文化的重要载体。 因此,在运河文化的诸多要 素中,最具开发价值的是京杭运河扬州段所具有 的特殊地位与象征意义,以及运河在其历史演变 过程中与扬州城市发展紧密结合而遗存下来的街 市风貌和诸多的人文典故。通过构建区域运河遗 产廊道,塑造扬州运河旅游品牌,不仅可以增强扬 州运河旅游产品的竞争力,还可以提高城市文化 品位,提升扬州旅游整体形象。 京杭大运河是流动的遗产。扬州是运河沿岸 18个“申遗”城市之一,并且具有其他运河城市所 不具备的独特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尤其是古运 河扬州段拥有其他城市所没有的江、河、湖相交汇 的壮丽景观。发展扬州旅游可以通过打造运河遗 产廊道,串联起扬州大部分自然、文化旅游资源, 开发一条集生态、休闲、文化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廊 道。首先,要把运河与人的尺度紧密结合起来,增 强运河的亲水性。在运河沿岸建筑设计要有层次 性,驳岸的修建也要注意保持生态型的自然风貌。 通过增建亲水平台、休憩广场,完善滨河道路系 统,建设城市滨水绿道,让游客可以沿着运河边步 行闲逛,增强体验参与性。游客不仅能欣赏到运 扬州城内连接邗沟、漕河、小秦淮河、二道河、宋夹 城河等河道,而且道道有历史,扬州盐商、扬州漕 运的历史更是与古运河密不可分。运河就是流动 的文化,要把水运文化、以盐业为主的商贸文化、 民俗文化在运河旅游规划中体现出来。在运河沿 岸适当地段搭建水上舞台,设置亲水旅游项目,把 地方特色文化引入运河边,表演扬州民间文化艺 术,如扬剧、古琴、扬州评话、扬州清曲、皮影戏、木 偶戏等,使历史上的运河文化可看、可想、可触,变 抽象为形象,有动有静地展示运河文化。 让中外 游客领略到大运河千年的艺术魅力,也增强了运 河游的参与性与吸引力。再次,扬州发展旅游业 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而文博旅游资源尤为 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 艺术价值。 可结合扬州的饮食文化、盐商文化、 建筑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进行开发利用。扬州古 运河城区段已经修建了水文化博物馆、淮扬菜博 物馆、中医博物馆、扬州工业展览馆和扬州工艺展 览馆,可在古运河畔重建马可・波罗纪念馆,也可 筹建运河文化博物馆,还可以利用汪鲁门盐商住 宅及毗邻的湖北会馆建盐业史博物馆。在开发文 博旅游资源时,要适当地安排一些参号陛项目,让 游客享受体验旅游的快乐,把扬州运河建设成为 一条内涵丰富的历史文化廊道。 3.3 开发模式:舞台化与生活化并进 运河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一直是关注 的重点,可以舞台化与生活化模式并进,从供需两 个层面促进运河遗产廊道的可持续发展。舞台化 模式是在旅游景区内部,以舞台表演的形式展示 非物质文化的形态和内容。扬州方言、扬剧、扬州 评话是能代表扬州特色的事物,扬州地方民间歌 舞也是绚丽多姿的。“千家养女先教曲,十里栽 花算种田”(郑板桥《扬州・一》)。特别是应作好 运河小调、运河民歌的收集整理工作,在原有基础 上进行创新,如改编成新民乐形式,通过有选择的 施行表演、教学等互动活动,作为形象产品推出, ・55・ 2011年第6期 遗产廊道模式的运河旅游开发研究 如《好一朵茉莉花》《拔根芦柴花》《春江花月夜》 等乐曲都可以作为音乐识别形象设计。可重点开 发“春江花月夜”景区(《春江花月夜》是唐朝扬州 籍诗人张若虚描写家乡江滨景色的著名诗歌), 以江河交汇的自然景观为背景,以瓜洲古渡为中 自的地位、作用和利益诉求都不一样,但他们是一 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密不可分的整体,是关系 密切的利益群体。要保证群体利益的协调与实 现,有必要分析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心,以历史遗迹、景观重建、复建为基础,充分利用 人文资源,再现诗歌所描绘的“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的美妙意境。在旅游开发中, 应该充分挖掘和展示运河文化内涵与古代扬州的 人文内涵,并与旅游景点的开发有机结合起来,把 景区打造成扬州运河旅游的品牌产品。可结合瓜 洲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如鉴真东渡、皇帝南巡等为 主题,进行大型实景山水舞台剧表演,设计某些历 史场景并提供相关服装道具让游客参与仿古表 演,还可提供场地与道具让游客参与一些民间游 乐项目。 旅游开发中舞台化的操作,就是把当地居民 生活中的一部分内容放到前台加以展示,对后台 基本采取封闭的做法,即“通过把他们生活隔离 为后台,东道主在游客到来后这样来保护和隔开 他们的文化。在后台他们避开游客的注视,仍旧 过着他们充满意义的传统生活。而在前台,他们 为旅游观众表演的活动是在有限的范围内,这就 制造了为游客消费的主体文化的部分,同时保护 了其他部分不被商业化”。_6 除了利用舞台来阻 止外来游客对当地文化的侵入和带来的影响,旅 游展演的舞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一个特殊 的保护和宣传空间。 生活化模式就是积极引导当地居民与社区参 与。社区居民参与是指社区居民作为旅游发展的 主体进入旅游规划、旅游开发等涉及旅游发展重 大事宜的决策执行体系中。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 展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和评判依 据,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因为居民对 目的地的认知,特别是所形成的一种认同感和地 方精神是居民行为(包括对旅游者的态度和行 为)的根源和动力。 同时,社区的良好环境及居 民的友好支持对景区相当重要,它们往往成为游 客评价景区形象的隐藏指标。社区是景区的形象 背景,也就成为品牌形象的另一种重要资源,因此 景区可以常与社区机构保持联系,为居民提供游 览的优惠待遇等,获得居民的认同,让他们成为景 区的“内部人”。 在旅游开发中会涉及一系列直接利益相关者 和间接利益相关者。核心层的利益相关者尽管各 .56. 图4旅游开发中核心层利益相关者关系图 从图4可以看出,旅游开发中核心层各利益 相关者之间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发生着密切的联 系。在这些联系中,有协同合作的一面,也有矛盾 重生的一面。而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的矛盾最为突 出,居民的服务和态度是令旅游者最不满意的选 项,而居民对旅游者到来的拥挤也有抱怨。这些 矛盾的客观存在也影响了景区的旅游开发和发 展,因此只有解决这些矛盾,才能使运河旅游得到 可持续发展。而发展“社区旅游”最能体现相关 利益主体间的关系,且充分考虑了居民在当地旅 游业发展中的作用,能够减少居民对发展旅游业 或者旅游者的反感情绪和冲突行为,有利于区域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提倡社区参与即实施参与式管理的策略,这 也是目前国际在遗产保护与管理中普遍倡导,并 在许多地方证实是切实可行的方法。_8 遗产地社 区居民对于遗产的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 们既是保护的对象,也是保护活动的施行者之一。 发展社区旅游成为“非遗”生活化生存的一种模 式,不仅保护了“非遗”的自身及其外在形态,更 保护了它们所依赖的生存环境。 3.4开发关键:整体推动,重点突破,政府主导与 市场主体 首先是整合,走规模化之路,提倡不同的开发 方式。打造古运河之旅必须从整合资源人手,通 过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变分散为集中,变模糊为 清晰,变资源优势为产品优势,使之形成富有吸引 力的产品卖点,进而转化为财富优势。其次是结 合,走产业提升之路。农业与旅游结合、渔业与旅 游结合、花木与旅游结合、文化与旅游结合、水利 与旅游结合,为观光、休闲、考察、体验、运动创造 广阔天地。目前,扬州市以境内125km运河为轴 2011年第6期(总第97期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线,在大运河两侧1km近2800km 的核心保护区 内,重点实施水源污染控制、引水河道整治与湿地 保护建设、生态林网与生态廊道建设、生态环境监 测预警系统建设等四大类生态工程。现在,扬州 境内一百多公里的运河长堤绿树成荫,绿化率已 达80%以上;大运河全年水质也基本达到二类标 准,既彰显古老文明,又突出美丽的自然风光,承 载着丰富的运河文化,体现了新景区的完整性和 真实性,最终会让它以运河古迹、自然风光、非物 4 结语 在运河文化遗产密集、文化意义突出的部分 区段,如果能创立一条区域性的遗产廊道,将会使 得大量的文化遗产焕发活力,运河文化景观将会 表现出更大的多样性和典型性,必将促进运河文 化旅游的发展,同时也会带动相应城市和乡村旅 游业的繁荣和发展。扬州作为大运河联合申遗的 牵头城市,建立区域性的遗产廊道具有积极的现 实意义,对于寻求大运河适当的保护与申遗模式 质文化遗产“三位一体”的价值,取得世界遗产申 也有长远的影响力。 报的成功。 参考文献: [1]王志芳,孙鹏.遗产廊道——一种较新的遗产保护方法[J].中国园林,2001(5):85—88. [2]于德普.运河文化(山东)文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3]潘宝明.扬州运河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刍议[J].扬州大学学报,2003(7):21—26. [4]双传学.扬州水文化刍议[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12):28—32. [5]吴必虎.文化水都扬舟天下[J].中国名城,2005(2):12—23. [6]姜馨.扬州运河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7]邹统钎.古城、古镇与古村旅游开发经典案例[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 [8]李双杰.改进中国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管理”国际会议述评[J].旅游学刊,2002,17(1):77—79 On Developing Canal Tourism through Heritage Corridor ——Taking Yangzhou,Jiangsu aS all Example JIANG Xin (College ofTourism and Cuisine,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 225127,Jiangsu,China) Abstract:The paper argues that the establishment of a heritage corridor is the key to the Success of canal tourism and a positive attempt to get listed as a Word Heritage site.The canal tourism in Yangzhou should be human・oriented,incorporating ecological,leisure and cultural functions and stressing both fantasy and reality. Key words:Heritage Corridor;canal tourism;Yangzhou ÷}_{・H・H・H・}_{・}{-}_{・}{・}{・H・H・}_{・}_{・H・H・}_{・}_{・H・H・H・}_{・}-{-}_{・H・}_{・H・H・}_{・}_{-H・}_{・H・H・H・}_{・H・H・H・H・}_{-}_{・}_{・H.} (上接第49页) On Community-Establishment-Oriented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MA Qiao-hui (Kingbridge Business College,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Dalian 1 16622,Liaoning,China) Abstract:Japan and Taiwan have succeeded in integrating tourism development into rural consturc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ommunity—establishment concept.This paper argues that an attractive community lies in recognizing.respecting and advancing diversity and incorporating the element of experience economy.The es- tablishment of such a community requires the guidance of the government,cooperation of the local non—govern— mental organizations and the involvement of the local people.The govemment is supposed to promote rural tourism by helping with the marketing,and providing professional training for the natives. Key words:community;community establishment;rurla tourism ・5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