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第6课 洋务运动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2.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3.目的:富国强兵、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4.代表人物:以恭亲王奕为代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5.内容:(1)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等近代军事工业。
(2)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张
之洞创办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等。
(3)军事:筹建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4)教育:兴办新式学堂。1862年成立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
堂。
6.结果: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随之破产。 7.评价:(1)性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2)局限性:洋务派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它
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3)积极性:a.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第一批近代企业。
b.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
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1.请列举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除此之外洋务运动还有哪些内容? 答:⑴
类别 口号 代表企业 军 事 工 业 民 用 工 业 ⑵ 洋务派还筹建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
时间 地点 创办人 曾国藩 曾国藩 李鸿章 自 强 安庆内军械所 江南制造总局(最大) 1861年 安徽 1865年 上海 福州船政局 求 富 轮船招商局(最大) 湖北纺织局 1866年 福州 1872年 上海 1888年 武昌 左宗棠 李鸿章 张之洞 张之洞 汉阳铁厂(中国第一个近代钢铁厂) 10年 汉阳 2.有人认为洋务运动采用大机器生产,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具有进步意义;也有人认为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没有使中国富强,你值得肯定。你同意他们的看法吗?请说明理由? 答:上述两种观点都不够全面。
理由:洋务运动从目的来看,它主张学习西方科技是为了增强清政
府的实力,也是为了提高抵御外国侵略的能力,最终目的的还是为了维护清的封建统治。
从客观后果来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引进了西
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人才,对外国的经济侵略也有一定的抵制作用。同时,客观上也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生产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发展了近代的教育事业,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李鸿章
材料二 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
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⑴ 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派别的观点?结合材料一说说李鸿章的什么主
张?
答:洋务运动的观点。“查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这是洋务运动前期提
出的口号。
⑵这一派别的主要活动有哪些?
答:①创办近代军事工业。②开办一些民用工业。③筹建了南海、北
洋、福建三支海军。
⑶材料一反映了这个运动的口号是什么?
..
答:前期口号是“自强”。
⑷材料二是谁在什么事件后发表的感慨?他为什么这样说?这里的“海
军”你认为指的是哪支海军?
答:李鸿章。甲午战争。因为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洋务运动随之破产。这里的“海军”指“北洋舰队”。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1872年8月11日,农历七月初八,一批年龄在10岁到
15岁的少年,在上海登船出发,目的港是旧金山。从1872年到1875年,大清王朝先后派出4批共120名官费留学生,踏上美国的土地。……这原本是清设立的一个长达15年的留学计划,但是进行到第10年,终因遭到反对,半途夭折,功亏一篑。
材料二 据国家教委公布的数据,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留学人员
累计于30万人。
材料三 2004年4月28日总理接受了《爱尔兰时报》助
理总编唐纳荷的采访时说到:“中国在爱尔兰有一位亲密的朋友叫萧伯纳,他说过:我们是朋友,如果你给我一个苹果,我给你一个苹果,那么每个人最后得到的只是一个苹果。但是如果你给我一种思想,我也给你一种思想,那么我们都得到两种思想。开放,学习会使一个民族进步和发展,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
⑴材料一中提到的派留学生出国深造一事是中国近代史上哪次重大运
动中的举措?
答:洋务运动。
⑵这一举措“进行到第10年,终因遭到反对,半途夭折。功亏一篑。”
说明了什么?
..
答:说明了封建统治阶级顽固派的封闭、无知、落后和。 ⑶材料二中的数字说明了什么?
答:材料中数字说明了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举国上下重视知识、尊
重人才,深刻意识到“知识就是生产力”。
⑷说说你读完材料一、二、三后的感受?
答“中国的近代化走过了一个艰难的历程,历史证明:一个国家,一
个民族绝不能也不可能孤立于世界之外,而它的发展和进步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开放、学习,学习一切人类优秀的文化为我所有。
第七课 戊戌变法
1.序幕:公车上书:(1)背景:1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
(2)经过: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应试举人上书光绪帝。 (3)目的:反对议和,请求变法图强。 (4)影响:揭开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发展: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
行,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
3.高潮:“百日维新”:(1)时间:18年6月-9月
(2)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3)内容:a.政治:改革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b.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思想文化: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
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d.军事:训练新式。
(4)意义: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4.失败:“戊戌政变”:1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下令逮捕维新人士。
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谭嗣同等六人被杀。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改革机构,裁撤官;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材料二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材料三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 ⑴这是哪一历史事件的主要内容?领导这一历史事件的是哪一阶级派
别?答:⑴戊戌变法,资本阶段维新派。
..
⑵这历史事件的性质是什么? 答: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
⑶你认为这一历史事件在当时是进步的还是倒退的?为什么? 答:进步的。因为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
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2.请列表说明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列举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政治上 经济上 军事上 改革机构,载撒冗军,任用维新人士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训练新式 文化教育上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3.我们应该向康有为等维新派人士学习什么精神?
答:康有为等维新派人士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之时,为了救亡图存,掀
起了一场爱国的、进步的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他们不甘落后,勇于向先进国家学习,敢于开拓进取、创新变革的精神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谨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勤奋读书以振兴中华。 4.阅读下列材料:
(18年9月)谭嗣同的许多日本朋友苦苦劝说谭嗣同东渡日本,以
躲避慈禧太后的搜铺,谭嗣同不听。他说:“世界各国的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现在中国没有听说因为变法而流血牺牲的人,这就是国家之所以不强盛的原因。如果有愿意为变法而流血牺牲的人,请从我谭嗣同开始。”最终,谭嗣同被杀。
⑴上述材料表现了谭嗣同怎样的决心和精神?
..
答: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决心和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精神。 ⑵有人认为谭嗣同坐以待毙,舍生赴死太愚蠢,死的不值得。你怎样看? 答:不值得,因为逃走后还可保存实力继续斗争,不应该做这样的牺牲。 (或者值得,因为谭嗣同用他的献身精神激励后人继续斗争。) 但是,不管谭嗣同的选择如何,都已经成为历史,站在今天的角度,
我们仍然视他为英雄,戊戌变法的流血牺牲者。
第八课 辛亥
1.组织准备:(1)1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团体兴中会。
(2)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在东京召开,选举孙中山为总理,通过了
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建立民主共和国,改革土地制度的纲领,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运动。
2.指导思想: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
“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的指导思想。
3.武昌:1911年10月10日,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武装,第二天占领了武汉
三镇。
4.中华: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正式成立。
1.请列举辛亥爆发的标志、领导人、主力军、指导思想、目的、性质及结论?
答:⑴爆发标志:1911年武昌爆发(因1911年为旧历辛亥年,因
此历史上把这次叫“辛亥”)。
⑵领导人:孙中山。 ⑶主力军:倾向的新军。
⑷指导思想: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
⑸目的: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建立民主共和国。 ⑹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 结论: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取得胜利。
2.请说说辛亥的历史意义?(请说说辛亥的历史作用或历史影
..
响。)
答:①辛亥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②辛亥使民族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③但辛亥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盗取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的性质没有改变,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尚未完成。
3.有人说:“辛亥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这种说法。
辛亥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
了中华;颁布了《中华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是成功的。但辛亥的胜利果实很快就被袁世凯窃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所以又是失败的。
4.阅读下列材料:事实表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派领导的民主,以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1.“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指:-------(洋务运动) 2.“改良主义运动”指-------(戊戌变法)
3 旧式的农民战争指 ------(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 4.“资产阶级派领导的民主指———(辛亥) 5.阅读下列材料:
“我们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故
要民族;不愿君主一人,故要政治;不要少数富人,
..
故要社会。” ⑴此段话是谁说的? 答:是孙中山说的。
⑵材料中“民族”“政治”“社会”各指什么内容? 答:民族是指推翻满洲贵族清王朝的统治;
政治是指推翻君主政体,建立资本阶级民主共和国; 社会是指平均地权。
也可以答“三民主义”。民族是指民族主义;政治是指民 权主义;社会是指民生主义.
第九课 新文化运动
1.背景:(1)西方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启蒙思想进一步介绍到中国。 (2)辛亥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袁世凯宣扬尊孔复古思想,使新旧思潮发生激烈冲突。 2.兴起:(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 (3)旗帜:“民主”和“科学”。 (4)阵地:《新青年》杂志。
(5)主要内容:a.提倡民主,反对。 b.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c.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d.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3.发展:(1)背景:十月社会主义的胜利。 (2)内容:颂扬十月,宣传马克思主义。
(3)代表:李大钊:a.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
维主义的胜利》。
b.1918年底,在北京创办《每周评论》。
1.列表说明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人物 陈独秀 胡 适 作品 创办《新青年》 《文学改良刍议》 意义 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倡导白话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说 ..
鲁 迅 李大钊 《狂人日记》 《庶民的胜利》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最早把马克思主义介绍到中国 2.请列举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代表人物、口号、主要阵地,活动基地,目的及主要内容?
答:⑴开始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⑵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⑶口号:“民主”“科学”。 ⑷主要阵地:“新青年”。 ⑸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⑹目的:为了反对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
⑺内容:①前期提倡民主,反对;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②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3.请说一说新文化运动的地位和作用。(请讲评新文化运动。) 答: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运动。 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
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不过,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
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4.2008年起我国法定假日调整,许多民族传统节日如端午、中秋节被定位法定假日。同时,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以儒学为重点的“传统文化热”一浪高过一浪。结合新文化运动时反对旧文学、旧道德,向尊孔复古主张猛烈进攻的史实谈谈我们应如何学习外来文化和继承传统文
..
化?
答:⑴新文化运动中对待外来文化有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
⑵目前的“传统文化热”和国家法定假日调整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一系
列成就后,弘扬民族精神,增进民族自信心的体现。
⑶我们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都要有本着“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
原则,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因为传统文化也有许多精华,抛弃了优秀的传统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会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也要反对全盘接受西方文化,因为西方文化也有许多糟粕,所以我们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为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文明增添鲜活的血液。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幕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
不作无病之呻吟……”
材料二 “我们也知道单有白话未必就能造出新文学必须要有新思想做里子。
但是我们认定文学须有先后的程序:先要做到文学体裁的大,方才可以用来做新思想,新精神的运输品。
⑴你知道上述两则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中哪方面的内容? 答: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⑵根据材料二,结合掌握的其他知识,你能简要指出胡适的新文学观吗? 答:主张从形式到内容对文学进行改良。
事件名称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 新文化运动 ★开始的时间 19世纪60—90年代 18年 1911年 1915年 富国强兵、摆脱困境,挽救民族危亡,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目的 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发展资本主义。 阶级共和国 光绪帝颁布诏事件开始的标《青年杂志》发表 安庆内军械所创办 书, 武昌 志 《敬告青年》 宣布变法 资产阶级维新★领导阶级 地主阶级洋务派 资产阶级派 资产积极激进派 派 ..
★代表人物 学习内容 (主要特点) 内容/过程 ★政治主张 ★宣传思想 :奕 陈独秀、李大钊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康有为、梁启超 孙中山 胡 适、鲁 迅 左宗棠、张之洞 学习制度 学习制度 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 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君主立宪制) (资产阶级共和制) 创办军事工业 维新思想的传孙中山创建同盟会—前期:思想/文学
创办民用工业 播:《中外记闻》 武昌—中华后期:宣传马克思主开办新式学堂 维新团体的出的建立 义 筹建近代海军 现:强学会 用的手段,推翻清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变法图强 提倡科学和民主 朝统治 师夷长技以自强 维新变法 民主共和(三民主义) 科学、民主 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最大的历史开辟了中国近代化的道促进了思想启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为中国人民的斗意义 路 蒙 制,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争指明了新途径 ★失败的根本原因 没有触动封建制度 资产阶级的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弱性和妥协性 妥协性 《时务报》 《国闻报》 《万国公报》 《中外纪闻》 成功 主要报刊 《民报》 《新青年》 ★性质 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自上而下资产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动 阶级改良运动 产阶级民主 放运动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地半封建社会要想改变中国落后、被会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的中国是行不只有党才能救中动挨打的局面,必须改级不能改变反帝反封★启示(教训) 通的,要挽救,只有社会主义,变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建的民主任务,这族的危亡,争取才能救中国 度 一任务必须在无产阶国家的,必级的领导下才能完成 须依靠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 ★共同主题 近代化的探索或向西方学习 ★探索过程 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器物到学习政治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层层递进,由表及的特点 里,由浅入深。 共同历史作用 都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 ★中国近代化探索线索中国近代化探索包括哪些事件:
(1)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口号:前期“自强”,后期“求富”)。 (2)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 (3)辛亥——资产所阶级派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民主共和制)。
(4)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激进派学习西方思想文化(两面旗帜:民主和科学)。
★★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经历了哪些变化?或(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的特点?) 学技术——学政治制度——学思想文化。
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心理,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
★★中国近代化道路经历了一个由学习西方军事器物、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的过程,分别举例说明。 技术:洋务运动;
..
政治制度:戊戌变法(君主立宪制);辛亥(民主共和制); 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
★★近代化探索中涉及的政治力量及他们的思想主张: 地主阶级洋务派:思想:“师夷长技以自强”,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资产阶极维新派:思想:维新变法,主张:变法图强; 资产阶级派:思想:民主共和(三民主义),主张:用的手段,推翻清朝统治; 资产阶极激进派:思想:民主、科学,主张:提倡民主科学
★★近代史上三次思想运动指什么? 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辛亥: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运动。
★★学习中国近代史给我们的感悟是: ①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列强侵华的屈辱史,它警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青年学生应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②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人民抗争史,它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不畏强暴的民族,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③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民族探索史,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局限性)都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只有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