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城职教中心学校
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语文试卷
班用)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未选、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热敷(fū) 惊惶(huáng ) B.气氛(fèn)有恃无恐(chì) ....
C.圭臬(nì)参透(cān ) D.迷惘(wǎng)遵循(zhuō)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针炙 虔诚 昼夜 侥幸 B.弘扬 超拨 滥用 不足侍 C.凄历 滥恶 惶惶 坦荡 D.觉解 腼腆 棱角 尴尬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话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追求成熟,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____ ,尤其是涉世不深的年轻人,更想以老到、____、成熟的面孔引起别人的重视,____有的年轻人尽管还很不成熟,却陶醉于自我认定的成熟状态之中。
A.时髦 深沉 而且 B.时尚 深沉 甚至 C.时尚 深刻 而且 D.时髦 深刻 甚至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特级教师的这次讲课,对大家的启发很大。 B.我们图书馆关于科技方面的书收藏的有几万册。
C.《教育法》颁布后,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得到了进一步落实。 D.加强对全民环保意识的教育,是当前非常至关重要的问题。 5.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师惊讶地问道:“你是什么时候进来的,王立辉同学?”
B.我们家乡的物产可丰富啦,例如粮食啊、棉花啊、各种水果啊、还有很多土特产! C.据说,列宁最爱听的一首俄罗斯民歌就是我们至今还经常唱的“三套车”。
D.“学知识是很重要的,”叔叔对我说:“但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6.下列各项中,没有运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
A.在我们祖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孝顺是一朵美丽的浪花。
B.有花的地方,就有蜂,就有蝶。每次看到它们绕着花飞前飞后,就觉得生命真是一种美。
C.即使我们只是一根火柴,也要在关键时刻有一次闪耀。 D.家是一本内容丰富的书,谁动真情谁才能读懂它。 7.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是文学创作的两大流派。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源于《诗经》, 浪漫主义源于《楚辞》。
B.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是配合乐曲而填写的诗歌。
C.词在宋代的发展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故有人把宋词分为“北宋词”和“南宋词”两个部分。
D.北宋词坛最重要的三位词人是李清照、苏轼、周邦彦,南宋词坛上最重要的三位词人是柳永、辛弃疾、姜夔。
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完成8—10题。
李生论善学者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心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年事蹉跎(光阴消逝),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8.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生不说 说:通“悦”,高兴。 .B.吾悉能志之 志:记住 .C.莫逾自厌 厌:厌烦 .D.余不敏 敏:聪明 .
9.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前人之述备矣”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 B.学者之大忌 ..
C.择善而从之 D.是以谓之“文”也 ..
10.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学而/不思则罔 B.可以为师/矣 C.盖/学贵善思 D.请铭之坐/右
11.请将第一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12.请将下面的句子改为被动句。(4分)
点蓝工人用挖耳似的家伙舀着染料,填到钢丝界成的各种形式的小格子里。 13.仿写下面一句话。(4分)
不经过敲打,燧石不会闪出火花。
14.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青玉案·元夕
宋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 处。 (1).下列描写中国传统节日的诗句中,描写元宵节的一项是( )(3分) A.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B.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C.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D.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花千树”“星如雨”运用比喻和夸张,写出了灯火之盛。 B.“风箫声动”“一夜鱼龙舞”表现了人们彻夜歌舞的热闹场面。
C.词以“那人”所处地点之冷清,表达了自己甘于寂寞的品格。 D. “蛾儿雪柳”“笑语盈盈”描绘了“那人”的美丽和可爱。 二、默写题:(把下列诗句补充完整)(10分) 15.千呼万唤始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 16.___________________,相逢何必曾相识! 17.江山如画,___________________。
18. ____________________,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19.今宵酒醒何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0—22题。
一只麻雀的故事
宁静的夏日午后,一座宅院内的长椅上,并肩坐着一对母子。风华正茂的儿子正在看报,垂暮之年的母亲静静地坐在旁边。
忽然,一只麻雀飞落到近旁的草丛里,母亲喃喃地问了一句:“那是什么?”儿子闻声抬头,望了望草丛,随口答道:“一只麻雀。”说完继续低头看报。
母亲点点头,若有所思,看着麻雀在草丛中颤动着枝叶,又问了声:“那是什么?”儿子不情愿地再次抬起头,皱起眉头:“我刚才告诉过您了,妈妈,是只麻雀。”说完一抖手中的报纸,又自顾看下去。
麻雀飞起,落在不远的草地上,母亲的视线也随之起落。望着地上的麻雀,母亲好奇地略一欠身,又问:“那是什么?”儿子不耐烦了,合上报纸,对母亲说道:“一只麻雀,妈妈,一只麻雀!”接着用手指着麻雀一字一句大声拼读:“摸—啊—麻!七—跃—雀!”然后转过身,负气地盯着母亲。
老人并不看儿子,仍旧不紧不慢地转向麻雀,像是试探着又问了句:“那是什么?” 这下可把儿子惹恼了,他挥动手臂比划着,愤怒地冲母亲大嚷:“您到底要干什么?我已经说了这么多遍了!那是一只麻雀!您难道听不懂吗?” 母亲一言不发地起身,儿子不解地问:“您要去哪?”母亲抬手示意他不用跟来,径自走回屋内。
麻雀飞走了,儿子沮丧地扔掉报纸,独自叹气。
过了一会儿,母亲回来了,手中多了一个小本子。她坐下来翻到某页,递给儿子,点指着其中一段,说道:“念!” 儿子照着念起来:“今天,我和刚满三岁的小儿子坐在公园里,一只麻雀落到我们面前,儿子问了我21遍‘那是什么?’我就回答了他21遍,‘那是一只麻雀。’他每问一次,我都拥抱他一下,一遍又一遍,一点也不觉得烦,只是深感他的天真可爱。” 老人的眼角渐渐露出了笑纹,仿佛又看到往昔的一幕。
儿子读完,羞愧地合上本子,强忍泪水张开手臂搂紧母亲,深吻着她的面颊。 20.母亲认识麻雀,却反复问“那是什么”的原因是什么?(4分) 21.小说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举一例说说这一手法的作用。(4分) 22.下面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4分) ( )
A.母亲不可理喻的行为让儿子感到愤怒,他对已变得痴傻的母亲十分厌烦。
B.故事发生的场景相似,但同样的人物在不同年代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引人深思。 C.母亲本子上的一段话为母亲看似不合情理的不认识麻雀的情节找到了合理的解释。 D.小说围绕一只小麻雀展开故事情节,以小见大,感情深挚,意义深远。 四、写作题(本大题共1小题,50分) 23.请在以下题目中选择其中一题写作即可
①请以“生日”或“××的生日”为题,写一篇叙事作文。 ②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远的路;人生,就是一个不辍前行、不断成长的历程。
一路记下的也许是含泪的笑,相携的手;也许是厚积薄发、收获成功的喜悦;也许是徘徊时仁爱者的呵护,睿智者的指引。成长回眸,值得思索的也许是心灵对生命的允诺;也许是换个角度思考的智慧和豁达;也许是战胜困难、毅者无疆的勇敢……回眸间,盘点曾经岁月中的记忆或对成长的理解、觉悟,你一定有所收获。 请以“成长回眸”为题写一篇叙事性记叙文。要求: 1. 中心明确,选材合理,详略得当。 2. 叙事清楚具体,结构完整。 3. 字数600字左右。